战争说课稿

时间:2022-12-21 12:38: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战争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争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战争说课稿

战争说课稿1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国南北战争》,选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

  设计思路:

  1、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2、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能力层次打破课程内容框架,重新处理知识体系;3、结合中考的需要,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达到思维的升华。

  一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设置上看,本单元的主题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而本课《美国南北战争》正是为了突出单元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而设置的。从内容上看,它上承第四单元《美国的诞生》一课,是美国短暂历史上继独立战争后发生的又一次重大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启本单元《俄国、日本的

  历史转折》一课,是资产阶级统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加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乃至全册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南北战争起因(难点)、战争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结局、战争的性质及作用、林肯的地位及作用(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决

  定了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了解美国扩张的过程;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简单了解战争经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结果、原因、与意义认识战争的性质;最后,通过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达到知识的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识残暴野蛮落后的制度最终要被推下历史舞台,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③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人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依据: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贯穿了南北战争的始末,他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

  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依据:只要弄清南北战争的起因以及矛盾的焦点,不但战争的性质、作用,甚至包括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学情:我所教授的班级学生能力层次比较高,学些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好,而且思维敏捷。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对学生的积极思

  维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再现法、设疑导学法和点拨讲解法。

  采用以上教法也是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2、学法:自主阅读法和分组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简略)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哦,船长,我的船长》,让学生思考,作者是为了纪念谁?什么历史事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图片展示《美国领土的扩张》

  加强知识的连贯性,形成对美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师生问答分析原因,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美国国会场面,

  通过学生辩论,加深理解。

  情景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3、展示历史资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4、学生带问题阅读,通过师生问答概括的了解战争的过程,展示历史资料(两个文献)

  通过分析,形成对其作用的认识作用。

  5、播放影视资料,进行情感教育。

  6、分析结果与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历史观点。

  7、 评价历史人物林肯,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8、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分别由学生来总结,借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

  讨论

  历史上,中美两国是怎样面对统一大业的?

  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知识升华。

  板书设计(略)

战争说课稿2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1、说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不幸和灾难,进一步体会和平的美好

  (2)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2、说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说教学难点:

  难点:体会和平的美好,向往和平,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这是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平中第一课《战争,人类的灾难》,战争是一个离当今中国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当今世界依然不太平,战争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关注战争中的人们,体会他们饱受的困苦与艰辛,从而产生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本课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和平的美好。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深远影响,懂得和平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一)观看录像,共同探究

  1、你知道当前的世界环境是怎样的?世界性的战争和局部战争有哪些?(学生交流展示)

  2、学生阅读P48—49图片材料,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想一想,战争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小组交流,分组展示

  3、阅读小资料

  分别说一主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的范围、参与战争的人数、死亡数、伤亡数和经济损失。

  4、探究:

  战争带给人类的是什么?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等说一说,分组展示,看哪组说的全面。

  (设计意图:战争是一个离当今中国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因此我采用录像法,创设情境,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课本P51—53,想一想:

  战争给儿童带来哪些灾难?将战火下的同龄伙伴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比一比,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小组讨论,展示,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所以让学生看图片,对比讨论,通过对比,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三)行动起来,呼唤和平

  1、为了战争中的同龄伙伴,说一说你准备做点什么?把你的行动方式说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2、进行演讲活动,如:我们不要战争、别了,战争、向往和平等

  可以给联合国写信,反映自己的心愿;可以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信,相互鼓励。

  (设计意图:积极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并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恰当践行,是引导学生体会和平美好的能力教育点。以谈一谈、讲一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平情结和态度价值观,培育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的思想和行为,

  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我结合教学内容有序、系统地进行板书,既体现学生深刻感知和情感的变化,又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理而道行!

  生命的摧残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财产的损失要和平不要战争

  战争后遗症

战争说课稿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国南北战争》,选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

  设计思路:

  1、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2、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能力层次打破课程内容框架,重新处理知识体系;

  3、结合中考的需要,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达到思维的升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设置上看,本单元的主题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而本课《美国南北战争》正是为了突出单元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从内容上看,它上承第四单元《美国的诞生》一课,是美国短暂历史上继独立战争后发生的又一次重大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启本单元《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是资产阶级统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加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乃至全册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南北战争起因(难点)、战争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结局、战争的性质及作用、林肯的地位及作用(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决

  定了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了解美国扩张的过程;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简单了解战争经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结果、原因、与意义认识战争的性质;最后,通过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达到知识的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识残暴野蛮落后的制度最终要被推下历史舞台,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③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人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扫清了道路。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依据: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贯穿了南北战争的始末,他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

  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依据:只要弄清南北战争的起因以及矛盾的焦点,不但战争的性质、作用,甚至包括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说学情:我所教授的班级学生能力层次比较低,学些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思维定势。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对学生的积极思

  维给予充分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再现法、设疑导学法和点拨讲解法。

  采用以上教法也是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2、学法:自主阅读法和分组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简略)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哦,船长,我的船长》,让学生思考,作者是为了纪念谁?什么历史事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合作展示。学生分组合作展示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师生问答分析原因,加深理解。情景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3、展示历史资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4、学生带问题阅读,通过师生问答概括的了解战争的过程,展示历史资料(两个文献)通过分析,形成对其作用的认识作用。

  5、播放影视资料,进行情感教育。

  6、分析结果与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历史观点。

  7、评价历史人物林肯,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8、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分别由学生来总结,借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

战争说课稿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地位(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谈谈本节课的地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因此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为了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知开始积极的搜寻就过之路,这正是我们即将学习的下一章,因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2、教学目标:(那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C、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能力目标

  A、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B、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B、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我之所以把该知识点列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其影响的分析,既要史论结合又要较高的理论基础,因此难度比较大。

  二、说教法

  (重难点已经确立,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学目标,我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辅之以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因为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对于百年前的那场战争并没有直观的印象,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其大概。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2分钟)(在教学程序上,我首先利用2分钟的时间去导入新课。

  )A、图片:1999年12月31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望。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20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硝烟弥漫,当时的中国饱受战争的苦难。那他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B、出示康有为1899年写下的诗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分析诗句中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思考:康有为途径日本马关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使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出示《时局图》及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步步扩大侵略权益。

  过渡:新的世纪即将到来,而中国人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讲授新课(30分钟左右)(在讲授新课部分,我将利用30分钟的时间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和释疑解惑四个阶段讲述新课的。)

  (1)、自主学习

  A、自学要求阅读教材第五课内容,先自己思考幻灯片上即将出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自己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确定答案后,以最集中的精力,背诵问题及答案通过抽签方式确定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及批改,所有展示与批改均需闭卷。自学时间为9分钟。

  B、自学指导大家通过阅读教材来组织答案的问题(分别对应了本课的重难点,在精讲点拨阶段将逐个突破)

  1、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及其性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及经过(重点)

  2、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其内容?(重点)

  3、 《辛丑条约》的`危害/影响?(难点)

  (2)、合作探究A、9分钟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后的答案,台下的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闭卷作答问题;完成后举手示意。

  B、4分钟展示结束后,举手发言批改展示结果。

  (评价展示过程中形成板书)

  (3)、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点拨。)

  义和团的斗争目标、口号、兴起地点、组织成员。

  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性质、战争经过。

  (使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动态形势图展示战争的经过,能够生动的展现侵占经过,吸引学生的注意。)《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在精讲点拨后用PPT展示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图片,创设当时的情景,使学生能够面对面接触历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释疑解惑A、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大致解决了教材中的基本问题,那么在大家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你想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我们也再动动脑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B、老师抛出问题:大家已经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了,那下面该老师了,我有几个问题不知大家会不会呢?抛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关条约》的总体影响,请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分别总结条约内容所产生的危害: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崭新的20世纪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任何喜悦,相反,侵略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下节课我们来学习洋务运动。

  3、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把《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作一下对比,内容应包含条约签订的国家、时间、主要内容、影响等。

  (通过表格的完成,让学生明白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课堂反馈在课堂反馈部分,我将选择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分别一一对应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来考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师教学的情况。

  5、课后练习(1分钟左右)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史为鉴,思索未来。)

  6、板书设计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纲要式的板书,可以将所学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达到了重难点突出、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目的。

  近百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不平凡的历史,夹杂着中国人民的屈辱与奋进。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更应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去牢记那些国耻。从而珍惜眼前学习的大好时机,去振兴中华。以上内容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战争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本节课我将从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战争,人类的灾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平》中的第一课。这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儿童眼中看战争”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学会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历史,放眼未来,走近世界,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战争是一个离儿童实际生活较远的话题,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战争场景很刺激、很好玩……学生对于战争风云下的苦难,认识会有一定距离。回想当年,我国曾也是二战时期的战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受到的伤害是极其惨重的。正是因为战争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太多的苦难,所以教育今天的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用心感悟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以及和平生活的美好。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苦难。

  教学难点: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

  六、说教学教法

  本节课采取了情景感染法的方法。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现实事例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让学生大胆交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七、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本节课侧重于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激发情感,引发共鸣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现在国际上正在发生战争的相关资料。

  2、读故事园中安妮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想了解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和灾难,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重点不在于说战争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战争的残酷,激发他们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并产生向往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从儿童眼中看战争(学习重点)

  1、通过课件(安妮日记)让孩子分析安妮的处境?(小组讨论,汇报)

  2、收集发生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件战争让人民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昔日朝夕相处的乐土只能在梦中回忆,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他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较直观的材料,具体、生动的案例,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自觉地激发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从而获得顿悟,达成预设教学目的。

  (三)、从历史看战争

  1、从书中找出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填写相应的`统计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2、联系实际讲述伊拉克战争耗费了5000亿美元,假如没有战争,你希望把这些费用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本活动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也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直观的材料,极大地激励着学生应好好学习。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拉近战争与孩子的距离,我还收集了我们熟悉的家乡——临江。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的伤亡和家园的毁灭的资料,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四)从长久的危害看战争

  1、通过读一读“小资料”——日军731部队、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博物馆,向人们诉说了战争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了解原子弹破坏的力度和持久性。体会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遗留下的伤害并没有结束,这就是战争的后遗症。

  2、结合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体会战争带给人们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精神伤害等种种摧残,使学生感同身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3、还通过交流海湾战争对环境的污染、阿富汗米扬市的千年大佛化为灰烬、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十年间在战火的蹂躏的资料,让孩子深刻的体会到短期的战争,可能带来长久的危害。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还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战争孤儿的生存与教育受到影响,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人们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等,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珍惜和平,热爱美好生活。

  (五)激情结课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中激发孩子对和平的热爱,通过儿歌让我们一同远离战争、珍惜生命、珍惜和平安宁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战争说课稿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2、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2、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五、课题延伸

  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内容: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

战争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全球性的震荡”。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其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典型事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的重大挫折。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初期不适应的表现,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原因。

  本课时的内容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在此目中,教材首先概括了一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性质、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让学生了解一战带来的灾难;通过分析漫画和德国统治者的言论,思考“一战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以一战中的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为例,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并展示了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武器图片,引出“20世纪战争空前残酷的原因”和“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话题。教材接着概括了二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的发动者、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尤其点明二战的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进而列举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揭露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组织图片和笔墨介绍战争中正义力量如何与邪恶势力搏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著名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德意日的投降和联合国的创立,暗示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共同的危难,维护世界和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严重的灾难;学习将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拓宽看问题的视野。

  (2)过程与方法:课堂中围绕“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和“为什么是全球性浩劫”两个问题展开探究;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对战争与科技、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发表各自的观点,在同学间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问题情景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并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说学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资料,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景

  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上课伊始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以相关图片,以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互动释疑,突出重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只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联系阅读课本上的、课外书上的以及通过其他媒体信息获取的知识,来回答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应给学生一些时间,激发他们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给学生出示一些材料,展示一组图片,并提出围绕本课主题的探究性问题,接下来分组让学生合作讨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最后作综合概括,辅导学生对讨论结果作小结,理清这些内容的相互联系,以便及时巩固深化,抓住关键,强化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联系和综合概括能力。

  (四)体验感悟,情感升华

  通过展示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体味战争的战争的残酷性,加深他们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渴望,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四、说教学反思

  1、本课以经典爱情故事《魂断蓝桥》作为导入,从而引出该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一战,较能吸引学生兴趣。但是我也在怀疑,由于学生不曾接触过这个影片,以此作为导入是否真正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史料比较丰富,在讲到凡尔登战役、一战爆发的原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以及对法西斯暴行的体会等这些环节时,运用了大量如图片、表格数据、视频、历史人物的观点等材料,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以史导论”的学科分析能力。

  3、采用了“先学后导,巩固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练习的时间,但是教师讲授的时间相对减少,有些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比如对萨拉热窝事件一句话带过,对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得还不透彻,对两次战争的性质剖析还不到位等,需要进一步加深分析。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但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5、这是一节战争课,基调相对比较沉重,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又要让课堂本身的味道不至于失真。但是我的整个课堂氛围稍显轻松,学生对战争的认识还不到位,情感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战争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拒绝战争》是教科版九年级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第一课内容在饱受战争创伤后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创造一个和平环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意义,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在新世纪,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主流。但是局部战争仍然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残害生命,损毁财物,特别是摧残儿童。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战争的巨大危害性,知道热爱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生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战争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权衡应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其中最重要的事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说学情:

  当今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亲历战争的危害,仅限于影视资料缺乏对其直观的深刻认识,更缺乏理论思考,本节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直观资料,深刻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性,从内心深处树立热爱和平的精神。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无法真实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危害,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利用图片,战争记录短片等方式形象展示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战争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声情并茂地描述战争的残酷,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灵魂深处拒绝战争,理性地认识战争。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战争的危害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请学生看上述两组图片,说明分别反映了我们人类的哪两种生活情景。

  板书:第17课战争与和平

  多媒体放录像(南京大屠杀片段)后教师提问:看了这段录像,大家有什么感想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发表观后感,教师再加以评价

  板书:⑴战争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多媒体展示)

  一级级台阶上,男女老少,尸横遍地。许多人枕叠在一起,一些人俯身向下,一些人仰面朝天。他们是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在防空壕里窒息而死的。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3个多小时大轰炸,造成"重庆防空壕大窒息惨案"。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共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

  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万。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总计人员死亡约1亿3百万人,其中平民死亡约7589万人。

  师讲述过度: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可怕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威胁到附近地区居民的生命与健康,甚至人类的生存。

  板书:⑵战胜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甚至人类的生存。

  读一读(多媒体展示)

  教材第129页图6—3。6—4及文字。

  小资料:(师生共同分析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战争(学生各抒己见)

  多媒体展示读一读:可怕的核战争

  目前,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200亿吨梯恩梯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只要动用现在世界拥有的1%的和储量,就足以严重破坏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核爆炸产生的烟尘将弥漫全球,使地球数月不见天日,全球气温降至零下25°C,动植物成批死亡,人类面临全面生存危机。这还仅仅是1%,如果是全部,那就足以让地球毁灭几十次。

  教师讲述过度:由此可以看出,战争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当然,战争的危害还不仅如此,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展示读一读,想一想:

  教材第129页下辅助文。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从9.18事变到日本投降,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人以上,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教师设问:阅读了上述材料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战争还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思路:战争还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板书:⑶战争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教师讲述过度: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在家,有父母的呵护,享受着温馨的家庭生活;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教育,安心地学习,成长。可是同学们是否知道,战争中的少年儿童,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多媒体展示读一读——教材第130页图6—5及文字。

  多媒体展示战争中的少年儿童

  师生共同评价图片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了解了战争的危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又何止这些。同学们看过哪些反映战争的电影或书籍能说说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事例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进一步引导:通过上面的学习和同学们的讲述,我们懂得了,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代价是惨痛的。面对残酷的战争,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拒绝战争。

  教师揭示主题:这就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拒绝战争!

  板书:拒绝战争

战争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

  本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二点:

  1、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及和平的美好。

  2、通过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是: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及和平的美好。

  难点:

  1、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

  说教法学法(过程与方法)

  我的教学教法是:

  1、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冲破难点,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以直观教学、讨论和提问式教学。直观教学就是本课设计的影片,只有通过观看影片和相关的战争图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苦难,体会到和平的美好。通过观看影片后,我还设有提问,提问选用有个别提问、和团体提问等。让学生在听听、看看、说说的过程中融入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2、选用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同学们平时拍摄的表现快乐生活的照片与战争中不幸儿童的对比,引入课题(板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新课

  本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去教学:

  (一)、儿童眼中的战争(板书)

  1、先观察书中几幅图的内容和少女日记谈感受

  通过录相,使学生知道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今天的利比亚战争、20xx年的伊拉克战争,从而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

  2、播放“儿童眼中的战争”视频

  4、教师通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小结

  并引入下一个知识点:从数字看战争

  (二)、从数字看战争(板书)主要介绍两次世界大战。

  1、先让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整理后完成教材49页的表。

  2、出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集体订正。检查学生整理资料的情况。并拓展资料

  通过数字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战争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此外,战争还有很多后遗症。并引入下一个内容:战争后遗症(板书)。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我出示了战争中不幸的人们的一些图片,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并明白和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三)、战争后遗症(利用刚才学习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谈感受的方式是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战争究竟留下哪些后遗症呢?带着问题让学生观看图片。

  1、播放“战争后遗症”图片

  2、结合图片,给学生分组讨论,最后以汇报的形式得出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有:(儿童生活艰难,没有上学的机会、文物被毁灭、环境被污染、心灵的创伤长久难愈)。

  (四)课外延伸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及反战游行图片。

  (五)总结:

  说板书:

  1、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恐惧、不安和担忧。

  2、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使学生知道战争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造成重大的人民伤亡。

  3、通过录相和讨论,让学生明白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将长久难愈。

战争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战争与和平》是湘教版美术鉴赏领域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的第六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本身的特点,了解战争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感悟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初步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体会艺术作品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探究艺术作品与战争的关系。

  难点: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美术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准备

  同时为了辅助我的课堂教学,我还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为此,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谈一谈观看后的感受及其对长城的了解。揭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通过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视频,简单介绍兵马俑的概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兵马俑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兵马俑的兵种和职级都不一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兵马俑的色彩、制作方法和装备上有什么特点?制作兵马俑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针对具体的'提问,同学们能够更有目的的进行欣赏,同时找到问题的答案:兵马俑是由步兵、骑兵、弓箭手、将军等兵种组成的。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颜色丰富、亮丽,光彩夺目(现在大部分已经看不到了),兵马俑主要是给秦始皇殉葬,秦始皇想要通过这只地下军队保卫他。

  接下来,我会继续展示兵马俑面部的细节图,并提出问题:兵马俑的面部、五官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得出结论:兵马俑的面部形状各异、五官各有特点,都不一样,非常生动传神。

  我趁热打铁继续出示图片《大卫》和《圣德列萨祭坛》请同学们与兵马俑作比较,并说出中国雕塑的特点,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不难得出答案:中国的雕塑注重整体,在细节上不做精致刻画,生动传神等。

  在这个环节我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兵马俑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而后我将展示委拉斯贵支的《布雷达的投降》,提出问题:画面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欣赏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艺术作品对于战争来说不仅仅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画面表达对战争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们客观清醒的看待战争。学生若有所思,我继续发问:战争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人民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教师总结:战争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影响,在干扰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让艺术家反思战争。由此,我们也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毁灭、破坏和长久的苦难。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欣赏评价

  课程接近尾声,我继续展示西汉铜镜和李公麟的《免胄图》,提出问题:从文字和画面的内容上来看,你们觉得古代的这些艺术家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人民不希望战争,祈祷和平昌盛。

  拥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得到和平呢?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让同学们沉思良久,最后异口同声的说: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为玉帛。

  通过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五:小结作业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我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美,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请他们回到家后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战争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是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二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说重点、难点:

  1、重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材的中心环节之一。它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极大提高勒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勒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团结,促进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1)让学生阅读、看《地图册》战争形势图。

  (2)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解。

  (3)思考讨论:为什么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重点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在东线向德军发动猛攻,两个战场遥相呼应,这样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东西两面夹攻之中,腹背受敌,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过程。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第二战场开辟的背景、过程、意义全面掌握该知识点,同时结合讲述二战中的三次著名的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一并巩固掌握。

  3、重点三: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这些会议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强了合作,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但同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目的、召开、内容对该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针对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4、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得人心;沉重打击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

  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比较,也可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对其影响加以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突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

  (2)、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3)、意大利投降,德国投降,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通过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合作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3)通过对本节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中、苏作为亚欧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全球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有关二战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

  1、采用“阅读看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二战的转折性战役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2、采用导学法,运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一系列国际会议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3、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二战的内容在初中也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二战的史实材料。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加强历史学习的时空观。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二战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

  四、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授课、小结、小练、作业五个部分。

  1、导入:由两个问题的思考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1)、二战中哪两个战场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同盟的建立对二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2、授课:

  学习模块:二战的转折二战的胜利二战的影响

  (1)、第一个模块:二战的转折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日)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德、意)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

  (2)、第二个模块:二战的胜利

  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战中战后合作、第二战场开辟

  雅尔塔会议:消灭法西斯、联合国、苏军对日作战

  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公告》

  (3)、第三个模块:二战的影响

  造成灾难、消灭法西斯、促进民解、社会主义、科技进步

  3、小结:以图例完成总结

  4、小练:以重点内容出两三题练习

  5、作业:课后练习

  (1)、课后组织观看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或《太平洋战争的结局》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课后组织学生观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开展一次以“牢记历史,珍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活动:如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图片宣传栏。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说课稿

战争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课。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将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因此,本课在全册教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入作用。

  (二)教材结构:

  1.导语

  2.正文: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中英《南京条约》

  ③魏源发愤编著《海国图志》

  3.文后学习内容和建议:

  ①每课一得 ②材料阅读 ③自我测评 ④活动建议

  (三)内容标准:

  1.能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够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烟毒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等)和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

  (二)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理清线索,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如: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后,向中国大量倾销烟毒;林则徐查禁烟毒,并在虎门销烟→英国政府为保护烟毒运输,借口发动烟毒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通过板书,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次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并充分利用“想一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在导入语的设计上要体现本节课兼有全书导入课功能的特点,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导入语: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她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中国历史步及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地落在世界的后面。中国在步入近代的门槛时,重重的摔了一跤,之后又跌跌爬爬。中国,这个古代巨人到底怎么了?中国人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都在做什么?我们只有很好地去学习中国近代史,才能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放映一段“虎门销烟”的影片剪辑(英国向中国倾销烟毒片段)。这样做的优点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

  然后设问:看了以上的剪辑,请同学们想一想:剪辑中说明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运输烟毒?这样可以与导入紧密相连,并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允许多种不同的想法。然后指导学生从书中得到答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倾销烟毒主要是为了牟得暴利。

  2.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个材料:

  18xx年~1838年英国烟毒输入数量:

  年 代 18xx年 1821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烟毒运输数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战争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国南北战争》(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课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评价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美国南北战争》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该单元以“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为主题展开。

  本课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南北战争的起因,战争经过结果,以及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美国由于南北经济制度矛盾,南北双方不得不采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最终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需求。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它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为美国成为下一世纪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二、说课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美国南北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表述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材料的能力。

  4、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林肯,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南北战争的经过。

  2、列举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主要表现,认识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和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列举《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林肯个人品质的分析和对林肯的评价,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有理想、有目标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明白那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重点是: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林肯总统的评价。

  教学难点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以及战争的性质。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活”化教材,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贯彻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问题带知识点,思路简单明了。设置环环相扣的六个教学环节,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又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题,让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得到心灵的启迪。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①导入新课,给学生情景再现,带着问题看书,并思考答案,使学生真实地感悟历史。

  我设计的导入是从一部电影《光荣革命》开始,请同学们观看影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它讲述了一位白人军官将一群从南方逃至北方的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位白人军官每天都给他的母亲写信,讲述他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其中一封是这样写的,

  学生通过看电影回答后,我把这段影片总结成了六个词语:美国、黑奴、战争、败绩、自由、愈合万岁。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环节②战争原因分析通过两组材料分析战争爆发原因,材料和问题结合落实基础,整体感知历史真实。

  第一组材料是林肯的演讲词,提出问题,从林肯的演讲词中可以看出战争爆发前的美国面临什么困境?林肯的态度是怎样的?让学生从中了解美国当时面临分裂的状况,并导出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的具体表现。

  生:(看书后尝试回答)

  师:通过看书,我们了解到美国发生了战争,从林肯的演讲词中可以看出战争爆发前的美国面临什么困境?林肯的态度是怎样的?

  大家阅读材料,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 ──林肯

  (房子崩塌,南北分裂。林肯希望和平解决,废除黑奴制度。——南北经济矛盾,南北为什么要分裂?南北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制度,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双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

  师:哪些矛盾呢?

  第二组材料帮助学生具体了解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把材料简单化,利于他们理解。四则材料从四个方面展示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即原料市场、关税税率、处理西部领土和劳动力的矛盾,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劳动力——黑奴制度的存废问题上,1861年3月支持废奴的林肯上台执政更激化了南北矛盾,战争爆发。

  下列材料各反映两种经济制度哪些方面存在矛盾?

  材料一:南方的种植园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运往英国,从英国输入大批工业品。(原料、市场)

  材料二:北方资产阶级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土工业,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主张自由贸易,使其得到廉价进口货。(关税税率)

  材料三:对于新扩张的西部领土,北方希望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南部希望以蓄奴州身份加入联邦。(处理西部领土)——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这些土地应该采用怎样的经济体制呢?

  材料四: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占有大量劳动力;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自由劳动力。(劳动力)

  通过两组材料的分析,给学生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面进行知识建构,脉络梳理,承上启下引出战争的具体经过。

  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劳动力”——黑奴的存废。

  导火线:南北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尖锐,战争一触即发,点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而林肯上台后,哪些人会支持他,哪些人会反对他?

  支持:北方资产阶级(为什么?),黑奴(为什么?)(分析黑奴的悲惨命运,看图片和翻译广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林肯的观点:(废除奴隶制,停止分裂)

  反对:南方种植园主。

  环节③战争经过,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战争更是很多曲折。

  1、战争爆发——败绩

  通过数据分析和教材文本的表述相互印证,了解战争爆发前的具体情况,为什么经济实力雄厚的北方在战争初期屡遭失败,设置连环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及政府当时态度。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战争爆发

  展示幻灯片:南北方战争爆发前力量对比

  双方实力对比,优势在哪一方?——北方

  可是战争初期的状况呢?——北方却节节败退,原因是什么?

  准备不足,缺乏优秀的将领,林肯政府想和平解决的态度。

  2、转败为胜——自由

  林肯政府要转败为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认真解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内容,它的颁布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分析它们在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面对国家即将分裂,林肯政府是怎样扭转败局的呢?

  (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

  师:1862年9月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宣称:“1863年元月1日起,凡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分析后总结:它的发表标志着南北战争进入了以解放奴隶为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时期;动摇了南部奴隶主统治的基础,敲响了奴隶制的丧钟;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加速了北方胜利的进程。

  1862年5月签署的《宅地法》规定:凡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国有土地中领取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约65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后,即成为私有财产。

  分析后总结:促进西部开发,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

  师问:这两部法令的颁布有什么作用呢?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加速了联邦军队胜利的进程。

  3、胜利——愈合万岁

  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后,调整军事部署,战争形势急转。北方军队打到哪里,就解放哪里的黑人奴隶。被解放的奴隶夺取种植园主的粮食和武器,支援北方军队。北方军队所向披靡。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首都”里士满,南方军队投降,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4、战争意义,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合美国独立战争,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对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讨论分析:第一次是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外部障碍。

  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解决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内部障碍——劳动力、市场、原料等问题。美国内战北方获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统一的市场),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自由的劳动力),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环节④战争回顾:通过学习本课,结合课前看的电影片段和当时总结的六个词语(美国、黑奴、战争、败绩、自由、愈合万岁),对战争进行回顾,加深对史实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在撰写小文章时必须包含这六个词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了解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我们一起回到刚开始上课时看的影片,我们提取了六个关键词,现在我们来回答,他们之间的联系?

  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总结:美国由于黑奴制度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战争初期,由于北方准备不足,败绩连连,林肯政府为了扭转战争局势,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得到广大北方人民和黑人的支持,最终获得胜利,黑人获得自由,防止了南北分裂,国家统一,愈合万岁。

  环节⑤给出关于林肯的信息,林肯坎坷的一生,马克思对林肯的高度评价,而这样的总统却被人刺杀了,美国人民以他独特的方式纪念着这位总统,他的雕像被刻在总统山上,20xx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林肯名列首位。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林肯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历史情境和历史问题中蕴含价值观教育。最后让学生能有所收获,学习林肯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有理想,有目标的优秀品质,给学生心灵的启迪。让学生明白那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人民更不会忘记。

  环节⑥展示板书设计,建构本节内容,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

  五、说评价

  本节课是针对九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真实感受历史,多则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提炼能力,数据图表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理清脉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小段文章的撰写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这几项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三维目标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我从教材、课程标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战争说课稿】相关文章:

《拒绝战争》说课稿07-06

六年品德与社会《战争风云下苦难》说课稿07-19

战争的名句11-09

战争的名言02-20

战争的经典名言10-12

友谊的“战争”02-20

描写战争的诗歌11-24

关于战争的诗歌08-26

有关战争的名言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