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4-09-10 23:16: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教师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说课稿集合15篇

教师说课稿1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教师说课稿2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说课稿3

  教材目标:

  是《蜘蛛》一篇说明文,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课文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从多方面对蜘蛛加以说明。蜘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可能许多人仅仅知道它会结网,但是由于蜘蛛形体及其他知识,关注的人不多。由此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要有一双善于洞察事物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认真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趣,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及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在诵读中领会本文生动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

  3、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4、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学情分析与教学重点

  《蜘蛛》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在课堂上表现。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把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和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作为自读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课前激趣: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设置关于蜘蛛的新奇东西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课中引趣:用丰富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探究得趣:抓住课文重点,展开讨论,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

  4、发现生趣:用自己的小收获生发对事物探求之后的乐趣。而对于难点的解决则准备通过把生动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作一个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其区别。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蜘蛛课件,以图片文件为主要构件,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一个人,坏的学习习惯也可能使人日趋平庸。因此,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阅读课文时,随时勾画、圈点批注,养成勤动笔墨勤读书的习惯。

  2、学会抓要点,分主次。

  3、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比较,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中我选择诗谜作为引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了解作者

  三、学习新课

  1、略读课文,整体感知其大概内容。结合“自读提示”带着下列问题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默读、小声读,也可大声朗读。边读边在具体段落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读完后回答课文先后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知识?

  2、课中引趣;

  想象文中蜘蛛捕食的几段,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生动叙述捕虫经历。(初步了解生动说明的特点)

  3、探究得趣:分组讨论,小组内分工合作,探究。

  (1)蜘蛛身体机构之巧妙。(五种腺体)

  (2)蛛丝的利用价值。(初步。了解平实说明的特点)教师点拨:由此可见,科普小品不仅要丰富读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

  (3)比较得出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的区别。将蜘蛛捉飞将的文字与说明蛛丝应用的文字进行比较,从用词到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前者选用动词、形容词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说明,力求生动、活泼、有趣;后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直接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发现生趣:蜘蛛是个大家族,形态各异。多媒体展示图片。用简洁语言介绍图片,学生畅谈收获。

  5、教师小结

  说作业:

  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更能体现能力的提高,将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因此我安排了两个小任务。

  1、搜集有关蜘蛛的图片,拓宽知识面。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进行介绍。

教师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图形找家》,下面我将会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说教法、活动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活动延伸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理念

  幼儿们在生活中,他们会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会询问这是什么图形,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我的挂图,挂图中有不同颜色的不同图形,由不同图形拼成的一幅画,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了解各种图形分别由什么特点。活动中教师一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不清楚的或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纠正,耐心的指导,使每一个孩子都口音能充分自主的参与活动中。

  二、教材分析

  《图形找家》出自贵州人民出版社,新编学前班教材数学上册27页。这一活动属于操作型活动,关于图形认识及图形分类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组织练习,图形教育多与实物相结合,促进幼儿具体技能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们的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他们的积极性,认识常见的图形,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和含义。

  2.在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用不同的图形及不同的颜色拼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分类,分清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把图形送回家。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以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老师带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常见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物品若干件,家四个(家门分别为各种图形)。

  2.幼儿自带卡纸若干剪刀双面胶等。

  五、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巩固数字。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交流挂图中有什么(房子树卡车花)

  3.板书主题《图形找家》,教幼儿认识图形,说明图形的特点。

  4.出示物品,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的物品。

  5.指名幼儿来认识图形,或从众多的图片寻找老师需要的图形。

教师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教师说课稿6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对于了解、研究和评价一节课,对于专题研究某一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又不牵涉到学生,简便易行。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2、理论性与科学性。

  在备课中,虽然教师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的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就有可能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另外,说课的准备过程是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尤其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迫使教师去学习教学理论,认真思考问题。这是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说课还需要教师写讲稿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对说课者是最贴切的指导。

  三、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 、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 、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些反映了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

  但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 、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的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3 、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虽然一般认为,说课水平与上课水平具有正相关系,但也有例外,即某些教师说课表现不差,但实际课堂教学却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课比说课多了一个不易驾驭的学生因素。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听众,而是随时参与并作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机智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有效控制教学进程,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中自觉、能动地表现出来,而说课则往往涉及不到或较难充分表现。

  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1、说教材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2、说教法、学法

  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说课者要注意说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

  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英语:直接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全身反映法

  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英语:小组合作法看、听、说、读、写

  演、唱、画、玩、做、视听

  3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练习环节的设置。

  五、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 、说“准”教材;2 、说“明”教法;3 、说“会”学法;4 、说“清”教学意图和练习层次。

  六、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教师在说课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 、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 、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 、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是10—15分钟。

  5 、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 、注意避免过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7 、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

  8 、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教师说课稿7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师说课稿8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略)

教师说课稿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睿智的思想。

  2、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不断拷问。

  二、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尝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思考自己的追求。

  下面是当今最热门的几种职业:房地产经纪人、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将来会选择哪种职业,为什么?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恩格斯语)。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明确: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

  (1)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第二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第三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第四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

  板书:克服虚荣心。

  (2)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作者还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超越体质限制,我们会垮的。恪尽职守而不顾体弱地努力工作固然可敬,但我认为最不可仿效。较好的是二者能够相匹配,如果体质略有赢余,那就更好了。

  板书:体质。

  (3)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能力不胜任,就会妄自菲薄。前提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

  板书:能力。

  (4)明确: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问:这种尊严与前面提出的虚荣心有何不同呢?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虚荣心则不同,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理智已经无法支配”,只能靠幻想安排了。

  板书:尊严。

  (5)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问:文章中有一段非常明确地总结出当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就应该选择它”,原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针对我们自身而言的,-那么,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问: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原话是——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板书:造福人类。

  教师总结: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

  2、再读品味:

  前面我们讲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在谈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四)、活动体验:

  参见书后活动体验第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并讨论交流。

  五、作业:

  请同学课后思考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设计。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青年择业应考虑什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分析问题:怎样选择职业

  解决问题:选择怎样的职业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课稿

  岳阳县职业中专 陈 礼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

教师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结合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补充。最后再辅以一套紧扣中考试题走向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采取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辅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还有比较法,对于相同文体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复习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作者生平简介,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第二组: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三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四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主题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一轮为必答题。答对者不扣分,答错者扣五分。学生分组抽签后上黑板交流15分钟)

  (三)深入研读文本

  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情况,自主出题,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总,每组出三道题。要求为: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1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1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复习时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题,然后学生课上在组内汇总。选出三道题全班交流。2分,交流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答错者不扣分。10分钟,师这里可以适当的补充习题。)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情感的文章。请你回顾一下都有哪些?我们就来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探究3分,然后全班交流5,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而且通过不同文人面临被贬的遭遇不同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由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乐观豁达的胸襟作总结,然后由名人的相关名言作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学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值得我们后人钦佩。

教师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同学们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同学们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同学们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同学们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同学们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同学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同学们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同学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同学们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同学们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同学们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同学们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同学们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同学们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同学们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同学们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同学们,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同学们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同学们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同学们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同学们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同学们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xx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同学们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课稿12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们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得英语课堂,是我最大得愿望,让学生们在我得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得。我为实现自己得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得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得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

  我说得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得。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们得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近学生们生活和学习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内容

  2B第三单元得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得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得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得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们生活中看到得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得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们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习英语近两年得学生们,注重培养他们得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得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得自信心;通过单元中得词和基本结构句型得操练,提高学生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得能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得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能自由替换练习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们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得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得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们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得紧密联系,使学生们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得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习得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得兴趣。

  (4)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得是第一课时。

  (5)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得调动学生们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得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得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们,用自己得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们进行交流,用恰当得语言激励学生们。创设一种亲和得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得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开启思维得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们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得情景,让学生们进行真实语境下得交际对话,让学生们在声、文、图、象得新情境中去学习巩固,从而提高课堂得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得对话要注重语言得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得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真实得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们得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得教学所必须得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们学习得强大动力,是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得基础,激发学生们得兴趣是新课导入得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得开端是成功得一半。

  复习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们进行每天都要操练得基本得问候语得问答练习,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习第一和第二单元学习得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习学过得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得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得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得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得英语氛围,使学生们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得学习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得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得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们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们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学习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得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聚光灯功能,让学生们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得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得尾部,让学生们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们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得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得情景。前面涉及得都是单词得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们反复听,有最直观得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们创设了相应得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得教学, 又让学生们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得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们模仿正确得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得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们在有效得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得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们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得练习,发挥学生们得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得练习,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得容器功能,让学生们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得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得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得图片,问学生们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观察一下我们得教室,问学生们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们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得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们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们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得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得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得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吸引学生们,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们学习得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得教学,充分让学生们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得。

教师说课稿13

  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内容已经规定好了,但是教案怎么写?故事情节怎么处理?怎样进行取舍教材?怎样进行挖掘教材进行小练笔?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徘徊。幸好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和领导全程地参与我的磨课过程,一起帮我出谋划策,给我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从教案的设计,文本的解读以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真可谓是手把手地指导。最后,感谢在座的各位,前来聆听我这堂不成熟的课,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下面我来说说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体会水罐的变化过程,并从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话,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并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设计理念、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的'整体性。

  1、复习导入,体现整体性。上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接导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旱灾的严重性。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然后,让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2、教学设计,把握整体性。本文情感性特别丰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爱的主题,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淡化情感教学,结合"关注言语表达、追求本色回归"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找准一个点,理出一条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抓住相关词语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后让学生从整体上提炼出水罐之所以发生这么神奇变化的原因是爱心的力量。

  3、写话练习,关注整体性。在了解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同时,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为爱,才创造了奇迹,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滋润着大地,有了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那次大旱灾让学生想象水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情景,然后动笔写一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联系,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词语的理解,绝不能只记定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去理解内涵。比如:对"竟"字的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对于得到这一罐水的意外来理解。教学时第一次变化时,揪准了"喜出望外"一词,通过想象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的那份辛苦与伟大,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喜出望外,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比如对"一瞬间"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换一换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一个点。总之,让学生抓住相关词语,在品读、发现、感悟,走入词的意境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也结合我所做的课题《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艰辛时,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历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爱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关词语,以及体会文本的内涵。针对本文人文性强的特点,在设计小练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重温旱灾的严重之后,想象这一灌水给人、动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达到语言文字的的训练点,体现语文的本色和学生生活的实质。总之,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四)、为了体现本学年语文教学的"有效作业设计"这一主题,我们分别从"前置性作业设计,随堂性作业设计以及后置性作业设计"这三个层面上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前置性作业主要是在预习方面,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随堂性作业,主要是将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关内容穿插到了教学环节中,并设计了小练笔的作业设计:后置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在感悟爱心神奇的基础上,找找身边的爱心故事。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在某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还考虑得不够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诚地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教师说课稿14

  本课教材为五年级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为第一教时,共分五教时完成。

  一。 设计指导思想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应把握这根主线强化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培养。

  2. 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活动或生活,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高生产劳动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除应强化以上这根主线的培养外,还应与受教者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劳动积淀促进其体育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禁产生了对传统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反思,认为有必要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进行再认识。

  认识之一: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为什么要教?除了传统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过越障碍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障碍是否都需要从障碍物的上方一跃而过呢?是否不论高低一律都需要费力越过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体育教学就有必要发展学生多种越障能力,根据不同障碍选择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领。这样的培养,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启发、激励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就是学生一次次的.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

  认识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时的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从教材分类来看,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属于跳跃教材,它与其它跳跃教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仅以教会为目的,不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迁移通道,因此每次学习都是废旧而立新,教者费力、学者费劲。那么,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与其它跳跃教材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落地方法的自然养成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重点,所谓"不求攻彼,先求自保",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认识之三:可否"浪费"一小部分教时,对以上的一些反思进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结果是无意义的,笔者以为值得做一次尝试。首先,现行体育教材重复性大,"浪费"的这一部分教时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尝试成功,则可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供我们继续探索,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架设知识迁移通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巩固跳跃能力的发展。

  2. 训练学生思维力,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练习习惯。

  4. 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提高弹跳能力。

  四。目标落实与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练

  教师提示跳跃落地要求,学生分散复习已学过的跳跃方式,体会落地轻巧的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帮差补缺。

  2. 揭示课题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合理过越障碍),出示第一高度(低),启发学生交流、思考过越方法,并分组尝试。教师巡视启发、激励。

  3. 引入跳过障碍概念

  教师集中介绍学生的一些方式,强调根据障碍情况合理选择过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较高),师生共同筛选过越方式,得出结论(较高障碍跳过)。

  激励想象跳过方式,组织小组交流尝试,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尝试。

  集中展示,学生演示,教师讲评,得出结论(只要不触标志,任何跳跃方法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落地轻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励学生尝试用已有方法跳过(预计绝大多数学生将失礼)。

  4.导入侧向直腿摆动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筛选过越方式(双脚蹦越已无可能,必须单脚跳起跨过)。

  组织分组尝试单脚跳起跨过动作,教师巡视。

  集中组织好差生对比演示,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成败原因(两腿总是钩到标志)。

  启发思考解决两腿总是钩到标志的矛盾,小组交流提出假设、分组尝试假设。教师巡视启发。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结论(直腿跨过)。

  分组尝试,验证。教师个别辅导。

  5.游戏:过越障碍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尝试直腿跨越(估计

  将会全军覆没)。

  提出问题:如何过越?学生假设、个别尝试(又是全军覆没)。

  教师示范(从下钻过)。揭示根据障碍选择过越方法的道理。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学生分组自设障碍,自行设法过越,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6. 小结讲评。

  本课只是对笔者一些"奇谈怪论"的尝试,可能有思考不周之处,恳请诸位同行帮助出谋划策,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说梦",也请众位同仁"当头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说课稿11-11

教师说课稿11-26

教师说课稿优秀05-25

教师说课稿模板05-31

教师说课稿模板04-11

关于教师说课稿模板08-24

教师说课技巧及说课稿04-08

幼儿教师说课稿07-12

教师说课稿(15篇)12-06

教师说课稿18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