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时间:2024-10-28 04:32: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5篇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叶老用细致、简洁的笔触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生动具体。

  课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爬山虎美丽的叶子,第二部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两部分实际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向上爬,也不可能有满墙绿色的叶子。反之,满墙绿叶的美丽也正衬托出爬山虎的脚向上攀爬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到三小节,学习作者如何围绕“舒服”、“好看”两个词把爬山虎叶子的美展现出来,又是如何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脚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说学情。

  1、爬山虎这种植物对于目前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还是陌生的。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让他们通过文本来感知爬山虎的样子、领略爬山虎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这个认知上的空白点,教师应予充分的预计,并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了解。

  2、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又一个难点。学生对植物的茎、叶柄没有清晰的'概念,很难理解文中一些相关内容的描述。

  3、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语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要他们能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依然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二、三小节,了解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以及爬山虎脚的样子。

  3、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并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4、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语句。

  2、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详细介绍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难点: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1、讲练结合,渗透方法。

  (1)教法:本课时中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美和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时,我围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这一训练重点进行,引导学生集中体会作者是仔细观察,有序观察,多角度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行文,并通过说话训练等进一步巩固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学法: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2、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运用电子白板拖动、即时批注、圈画、播放视频、音乐、呈现图片等直观演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直观感知爬山虎的美,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从而增加师生互动,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理清脉络。

  上课伊始,我通过聚光灯由局部到整体展示满墙爬山虎的图片,直接引入新课。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爬山虎的多和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美的爬山虎文中究竟是如何描写的呢?

  学生读题后,我在白板上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爬山虎的脚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什么?从欣赏图片到读课文,问题引领,层层推进,在感知全文的同时,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语段。在交流时,我随机出示,以此来帮学生梳理脉络,理清条线。

  (二)深入研读,品读词句。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之后,第一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首先,我在白板上呈现出文中描写满墙爬山虎的相关语段,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请学生们思考:从这个语段中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从哪里看出来的?有了基础,学生们很快找到关键词“满是”、“占了一大片”等,并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而同时,我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圈画出相关的词语,使学生了解到学校操场北面墙上的爬山虎面积非常大。随后,练习朗读,为后文作铺垫。

  接着,我以“那么这满墙的爬山虎在作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我在白板上呈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自由读,并试着说一说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怎样的?经过充分的自由阅读和思考,学生交流时,我帮学生总结并随机圈画出相关的关键词——舒服、好看。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爬山虎让人看着舒服呢?围绕这一点,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将第二自然段中需要着重讲解的部分突出,而隐去其余部分。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清不同时期爬山虎叶子的不同颜色,我利用白板呈现不同时期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和不同时期的名称,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动图片,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通过对白板上图片的具体操作,学生既直观感知了爬山虎叶子的美,又将爬山虎各个不同时期的样子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此时再来品读语句,对文本的体会就更为深刻了。

  那么,爬山虎究竟好看在哪?我再次通过白板的遮罩功能呈现出相关语句。此时,学生又找到了一些关键词语:“一顺儿朝下”、“均匀”、“ 漾起波纹”。但是,在对这些语句理解上,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我就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且进一步体会爬山虎的美。比如“一顺儿朝下”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这样看起来就有一种别致的感觉。比如理解“均匀”,补充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十分均匀是因为植物会尽可能地利用空隙来获取更多的阳光,保证彼此都能得到均匀的光照。特别是在讲解“漾起波纹”时,因为“漾”字较容易写错。我就拖出田字格,利用画笔,描红“漾”字。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指导书写。我利用无限克隆功能复制部首:三点水。让学生亲身参与,在白板上写出相关的三点水的字。学生对课文中所说到的漾起波纹的情景不太清楚。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媒体资料的补充来填补文章空白。此处,我利用白板出播放了一段爬山虎漾起波纹的视频。

  当学生还沉浸在爬山虎的美中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伴随悠扬清新的乐曲朗读相关语段。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随即我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一直以来,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误认为是爬山虎,而今年他留意了、他发现了,他细细地去观察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第二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介绍爬山虎脚的句子,用“——”划出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了相关语句。交流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划出有关句子后,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写出了爬山虎脚哪几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三年的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组织学生逐句品读。利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本节。

  经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已经明了,此时出示填空,要求学生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之后,我又利用白板呈现爬山虎脚的各个部分,利用白板的拖动和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边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解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通过填一填,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重点,深入了解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三)总结升华,提炼方法。

  让学生了解,因为作者注意了,留意地观察了,才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仔细的观察,有序的观察,多角度的描述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对课文的1、2、3自然段进行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2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教版第7册第1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1-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和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示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同学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具准备: 彩笔、课件、多媒体。

  二、联系实际说同学。

  这篇课文的对象是中年级同学,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笼统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同学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三、研究教材谈思路。

  根据新课程规范要求,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我实施以下教学战略。

  1、说教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我选择了四种主要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同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同学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考虑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规范提出:“同学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同学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多读多背法。《语文课程规范》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2、说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喜好,先选择喜欢的那局部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

  四、情感互动,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同学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同学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同学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脉络,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一起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同学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爬的呢?(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同学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要求同学自由地寻找伙伴学习自身喜欢的段落,然后让他们一起学习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对自身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测,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合作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1)首先引导同学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同学用一句话说出自身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舒畅吗?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同学练读、评议,读出美感。(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同学的`想像力。)

  2)放手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一过程,不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同学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同学为主体的精神。)

  (3)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

  2)演一演。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同学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同学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3)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同学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需再长一只新脚。(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同学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同学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同学语言积累”的佳作。(本环节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安排的作业是:以《我发现____________》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

  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以下我着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我及时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接着提问:细丝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自己说些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从爬山虎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词或你认为好的词来赞美一下,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再声情并茂地范读,指导注意读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加上学生的赏读、比赛读,再难的点也会被攻破的。

  【这个环节我除了利用视频等现代媒体课件来直观理解,更重要的还是依托文本,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不仅从知识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更要从文字中感受语文之妙,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观察兴趣。】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欣赏完录像后,我总结: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反面

  脚的特点形状枝状细丝细致观察

  颜色嫩红

  如何爬触、巴、拉、贴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7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二单元的精读课文,第二单元围绕“学习观察”这个主题组编教材,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

  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

  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出示这些图片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8

  先是关于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其次就是我对学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应该填满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爬山虎的图像进行讲解加以学生的理解。

  说完了教材以及学情,就可以着手处理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否则就是囫囵吞枣。因此结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②通过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③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就简单多了,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内容,也是支撑起整堂课的顶梁柱,因此,我将本堂课的重点设置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还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所以不能将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上这一堂课,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批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以后,就进入到本堂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好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通过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个话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到今天的新授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读,圈点批画,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并分别出示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喻句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们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读赏析,层层推进。在这一步,首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细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演练模拟脚爬的动作,然后上台表演,在这里我会对学生先进行鼓励,再进行客观的点评;其次让学生齐读描绘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而我也会拓展提升到这样爬体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最后全班带着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齐读该段,将最终解决同学们对爬山虎如何爬这样一个难点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读赏析,小组分享。在这一步,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默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和同组进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这样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构建了团结互助的氛围。

  说完了新授环节,就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环节,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我也会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神奇,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最后就是布置作业的环节,由于本篇是说明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我会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就是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以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中用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书。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叶子”入手,直奔重点段“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

  第三步:欣赏爬山虎是叶子的美。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是叶子关键句子。

  第四步:学习爬山虎叶子的变化。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用这个动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才能铺满墙。同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老师相机板书爬的动词)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 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观察细致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

  生活中的有心人。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语言生动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质疑 释疑 深化主题

  六:说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因此我运用从中央电教管远程教育接收来的资源(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时出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爬山虎的脚,从而突出重点,其次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这些动作运用动画形式让学生清眼体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以达到突破难点而解决问题,最后课件在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并播放背景音乐,这样让画面再现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图片、动画与此同时学生注意力也集中也便于思考问题。

  我相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1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说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说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说教学策略】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说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包括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说本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他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是本课重难点。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说教学过程

  ●质疑导入

  师:“植物有脚吗?”(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

  课题导入后,让学生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 写作方法

  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观察顺序 :

  1、根、茎、叶 先写……再写……

  2、脚的特点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观察实物为切入点,以文本为范本,教学写作方法贯穿整节课。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

  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相关文章:

爬山虎脚说课稿01-23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2-06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05-27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03-08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05-24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2-21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2-27

爬山虎的脚获奖说课稿03-01

《爬山虎的脚》精选说课稿范文02-27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