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02:5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并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关键词语突破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真爱的流淌,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茉莉花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真爱在不断的升华: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复习导入基础上,我适宜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第当学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中时,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第三步:品味真爱,流露真情。在学生被温馨的画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妈妈的真爱所感染时,我抓住了文中的“钻”“哦”二字提问,“钻的仅仅是茉莉花的清香吗?”

  “‘哦’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让学生回顾文中妈妈爸爸的真爱,在反复的阅读中流露出真情。

  这堂课的教学,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了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

  说教材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环节:

  二、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你们看,它们回来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画面。而后学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觉得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鸟归林的一段话,认真地读读这一段话,拿起笔来圈圈划划,抓住关键的词句好好体会当时的.景象,抓住两句话重点体会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读,找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学生找到“盘旋”、“陆续”、“投入”等词。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什么时候用“投入”?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最后齐读两段话,再次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接着教师再次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中的意思丰富着呢。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然后想像说话:

  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

  最后小结: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让我们完整地感受一下这壮观而又欢乐的场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结束本段的教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展开。 《爱如茉莉》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妈妈为爸爸煮的饺子;是爸爸匆忙赶去医院的焦急、牵挂、担心;真爱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散发出的清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细节描写,理解什么是真爱,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采取谈话法、朗读法、情境创设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白板,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学善思悟情。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角色朗读、默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并体会思想感情,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时再用温暖的感觉来齐读17课的课题,说说课文给我们这篇课文介绍了茉莉花特点是什么?回忆上节课映儿对爱产生质疑:这也叫爱?进行探究解疑,映儿对爱如茉莉的质疑也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第二环节:精读探究,品细节,感悟真爱如茉莉。

  围绕“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妈妈为什么却说真爱如茉莉?”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突破的难点。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文中细节品读文中细节,因为文中字里行间都镶嵌着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从细节中去体会真爱如茉莉。

  首先,我采用生默读(6-16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真爱如茉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地出示PPT课件,让生去快乐学习知识,去关注爱的细节,因为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都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从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真爱如茉莉”,学生边默读边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然后抓关键词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后交流。

  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那就是爱。映儿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相互关爱。其实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那么平常,那么简单。原来爱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正如课题所说(引读)爱如茉莉。

  最后小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告诉了我们什么?相互关爱,这样的爱是多么真切无私。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间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的心灵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总之,借助多媒体出示关键句子,不仅把学生们带入学习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真爱理解与感悟。

  总之,教学中的“听、说、读、思、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正确的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感悟“爱如茉莉”。

  理解花香真的能钻进我们的心中吗?什么钻进了我们心中?带着疑问齐读第(17-18)自然段,是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让映子感动。作者通过细节,向我们展现了父母之间那份简简单单、真切无私、感人至深的爱。作者在文章结尾感叹道(引读)升华情感,感悟“爱如茉莉”。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四环节:拓展说真爱

  1、我说真爱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爱的小诗与学生共赏。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爱的传递)

  1、今天回家请把《爱如茉莉》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2、搜集有关爱的名言或诗句。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文中关键词眼去概括,课文对茉莉花特点描写的词语:(板书)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突出文章重点,把握中心,最后从学生对爱的小事感悟体会(板书)爱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古诗之美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句因为月光多了一份灵动,月光却因为诗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xxxxxxxxxxxx 。”(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xxxxxxxxxxxxx 。”(幻灯)这样的说话练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通过编写诗歌、画画,书法或创作童话的方法来具体地表现自己心中独特的那个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五、说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说作业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 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非常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非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6-09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6-09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推荐】06-09

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02-27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通用03-2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7篇)06-18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7篇12-06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老人与海鸥》说课稿01-16

五年级语文下册《找到神奇子弹的人》说课稿11-1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并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关键词语突破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真爱的流淌,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茉莉花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真爱在不断的升华: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复习导入基础上,我适宜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第当学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中时,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第三步:品味真爱,流露真情。在学生被温馨的画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妈妈的真爱所感染时,我抓住了文中的“钻”“哦”二字提问,“钻的仅仅是茉莉花的清香吗?”

  “‘哦’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让学生回顾文中妈妈爸爸的真爱,在反复的阅读中流露出真情。

  这堂课的教学,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了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

  说教材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环节:

  二、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你们看,它们回来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画面。而后学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觉得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鸟归林的一段话,认真地读读这一段话,拿起笔来圈圈划划,抓住关键的词句好好体会当时的.景象,抓住两句话重点体会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读,找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学生找到“盘旋”、“陆续”、“投入”等词。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什么时候用“投入”?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最后齐读两段话,再次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接着教师再次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中的意思丰富着呢。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然后想像说话:

  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

  最后小结: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让我们完整地感受一下这壮观而又欢乐的场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结束本段的教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展开。 《爱如茉莉》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妈妈为爸爸煮的饺子;是爸爸匆忙赶去医院的焦急、牵挂、担心;真爱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散发出的清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细节描写,理解什么是真爱,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采取谈话法、朗读法、情境创设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白板,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学善思悟情。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角色朗读、默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并体会思想感情,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时再用温暖的感觉来齐读17课的课题,说说课文给我们这篇课文介绍了茉莉花特点是什么?回忆上节课映儿对爱产生质疑:这也叫爱?进行探究解疑,映儿对爱如茉莉的质疑也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第二环节:精读探究,品细节,感悟真爱如茉莉。

  围绕“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妈妈为什么却说真爱如茉莉?”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突破的难点。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文中细节品读文中细节,因为文中字里行间都镶嵌着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从细节中去体会真爱如茉莉。

  首先,我采用生默读(6-16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真爱如茉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地出示PPT课件,让生去快乐学习知识,去关注爱的细节,因为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都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从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真爱如茉莉”,学生边默读边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然后抓关键词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后交流。

  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那就是爱。映儿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相互关爱。其实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那么平常,那么简单。原来爱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正如课题所说(引读)爱如茉莉。

  最后小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告诉了我们什么?相互关爱,这样的爱是多么真切无私。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间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的心灵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总之,借助多媒体出示关键句子,不仅把学生们带入学习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真爱理解与感悟。

  总之,教学中的“听、说、读、思、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正确的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感悟“爱如茉莉”。

  理解花香真的能钻进我们的心中吗?什么钻进了我们心中?带着疑问齐读第(17-18)自然段,是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让映子感动。作者通过细节,向我们展现了父母之间那份简简单单、真切无私、感人至深的爱。作者在文章结尾感叹道(引读)升华情感,感悟“爱如茉莉”。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四环节:拓展说真爱

  1、我说真爱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爱的小诗与学生共赏。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爱的传递)

  1、今天回家请把《爱如茉莉》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2、搜集有关爱的名言或诗句。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文中关键词眼去概括,课文对茉莉花特点描写的词语:(板书)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突出文章重点,把握中心,最后从学生对爱的小事感悟体会(板书)爱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古诗之美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句因为月光多了一份灵动,月光却因为诗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xxxxxxxxxxxx 。”(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xxxxxxxxxxxxx 。”(幻灯)这样的说话练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通过编写诗歌、画画,书法或创作童话的方法来具体地表现自己心中独特的那个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五、说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说作业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 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非常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非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