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02:15:34 夏杰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精选10篇)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一单元共有十首诗歌,这一节课我定的题目是《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意思是通过《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两晋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但满腔的悲愁岂能是区区杯酒所能驱散?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人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将怨愤不平,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备遭压抑后无可奈何的矛盾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4)培养学生

  “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

  (2)突出教学重点,从《孟子·万章》中强调“知人论世”,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四、说教法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首先激情导入,让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堂,接着介绍“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分析诗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掌握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后采用“延伸拓展法”,补充相关诗词,提升理性认识,设计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课前,自读诗歌,通过工具书获取作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歌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挖掘诗歌内涵课后,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阅读其它诗歌作品,锻炼自己阅读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高考语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从注解中诗人所处时代寻找答题角度,导入欣赏诗歌之方法———知人论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多媒体显示】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乐观豁达的情怀

  3、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多媒体显示】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

  理解作品

  4、请同学介绍作者及其生平,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多媒体显示】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5、赏析诗歌

  (1)学生诵读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

  (2)用小组讨论法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四)》

  ①整体把握:探讨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讨论后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②研读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讨论后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讨论后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强烈的苦闷、不屈的抗争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么?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人的悲剧吗?

  讨论后明确:源于罪恶的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3)总结本节课教学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六)》

  【多媒体显示】

  《拟行路难(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幕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6、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写一段500字的赏析文字

  【多媒体显示】

  行路难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出自南朝宋诗人鲍照的作品。本诗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个性,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兴等。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中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鲍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歌,为新课做铺垫。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拟行路难》,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组朗读,相互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文本解读: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兴等。

  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鉴赏拓展:

  教师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意象分析、情感共鸣等。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拟行路难》进行鉴赏和评价。

  分享交流,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丰富文学素养。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说课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朗读感知、文本解读、鉴赏拓展、情感升华、总结归纳

  (此处可配以《拟行路难》的诗歌内容、作者介绍和艺术手法分析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诗歌集。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行路之难的深切体会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人生行路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的把握、情感表达的领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世界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作者鲍照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分析鉴赏

  (1)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行路”、“难”等,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所营造的意境。

  (2)修辞手法分析: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3)情感表达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4.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5.总结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6.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拟行路难》,并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感知

  分析鉴赏

  意象分析

  修辞手法分析

  情感表达分析

  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高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组诗。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处境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本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学生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的宝贵材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增强对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鉴赏法: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辅助:通过板书呈现诗歌的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与诗歌情感相契合的音乐,营造氛围。

  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

  分析诗歌的题目和首联,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人生哲理的感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

  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完成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高二语文教材中一首重要的古诗,出自南朝宋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诗人在人生路上的艰难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本诗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把握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其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等进行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诗人鲍照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

  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行路”、“崎岖”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探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理解其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理解其独特之处。

  深入体会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并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撰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赏析文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依据。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南朝诗人鲍照的一首代表作,该诗以“行路难”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坎坷、世事艰难的深沉感慨。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深入赏析的篇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其他类似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坚韧与豁达,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中意象的解读与情感的分析。

  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哲理思考。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挖掘与理解。

  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激发思维。

  情境法: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诗人鲍照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诵读诗歌

  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组朗读,相互点评,提高朗读水平。

  分析诗歌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和疑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谈谈自己的体会。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其他类似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强调诗歌对人生的启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拟行路难》全诗。

  选择一首与《拟行路难》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报告。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南朝宋诗人鲍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行路之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而有力,是高中阶段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理解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鲍照及其诗歌风格。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意象、修辞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拟行路难》与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拓宽学生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与无奈,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

  比较法: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拟行路难》与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拓宽学生视野。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出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出“怀才不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鲍照的生平和诗歌风格,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修辞赏析: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比较阅读

  选择其他同类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歌在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异同点,拓宽学生视野。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赏析文章。

  四、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作者:鲍照

  主题:怀才不遇

  意象: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

  修辞:比喻、拟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拟行路难》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体会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高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南朝诗人鲍照的拟古诗作品。该诗以“行路难”为题,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遭遇的挫折与内心的苦闷,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鲍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掌握《拟行路难》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意境的联想和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诵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展示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音频资料: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拟行路难》。

  讲授新课:

  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诗歌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是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乐府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诗人托物言志,运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人生的挫折,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拟行路难》并背诵。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鉴赏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追求。

  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困境和挑战的视频或图片,引出主题。

  简要介绍诗人鲍照和《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2.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理解诗歌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比喻等。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层次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感悟诗歌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鼓励学生创作类似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6.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诗人:鲍照

  内容:抒发面对困境的愤慨与不平

  意象:水、路、风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情感:坚韧不拔、追求理想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文学创作。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相关文章: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02-28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译文09-05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12-15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04-23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赏析03-05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赏析03-18

《行路难》说课稿07-18

《行路难》说课稿07-18

行路难说课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