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时间:2024-06-01 11:07: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说教学方法: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二、诵读文本,感悟“外形美”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三、比较评议,品位“品质美”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合作探究,体会“共同的精神”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相关文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说课稿08-07

《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06-2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01-07

《宋庆龄故居樟树》说课稿01-0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案02-1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08-2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04-0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03-0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03-19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设计06-24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说教学方法: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二、诵读文本,感悟“外形美”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三、比较评议,品位“品质美”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合作探究,体会“共同的精神”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