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2-25 09:41: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二、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七、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学五年制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写的是革命领袖或科学家的故事,据大纲要求,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周总理借书》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周总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图书馆借书读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品质。初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第三册学过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一束鲜花》,对周总理的事迹、丰功伟绩已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学习本课可增强学生尊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其中句式请问有没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本文几个名词性词语组词方式较有规律。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

  课文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周总理撑着伞,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借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段的。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上色彩明亮(便于学生观察),但容易被学生误解为白天去借书,教师需加以说明,方利于学生领会周总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来借书的精神。

  二、说教材处理

  根据二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预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习1、2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3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完成其他练习。

  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图、馆、值、册、济、阅、览8个生字,理解图书馆、读者、值班室、管理员、阅览室5个词语。

  2.仿效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的语气说话、写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中的对话。

  3.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精神,5个词语和1个句式的学习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本课生字同时出现了馆、管这两个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对于观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生字的形与义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者,我们温州地区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用方言说话也较粗鲁,因此,要把请问有没有这个那么礼貌、那么委婉的句式训练成为学生的主体口语,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册》一书、幻灯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采用归类法、直观法、比较法等:句式训练时,采用迁移法;讲读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比较花时间的问题,用讲授法。

  六、说学法

  学生自学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在自学字形时,用讨论的方法,同时又用加一加,变一变等具体方式记字形;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生字时采用练习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承前启后导新课。

  学生在第三册时学过一篇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为使新旧知识取得联系,又能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设计导语如下:

  小朋友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歌颂!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一束鲜花》这篇课文写的是他的什么故事呀?

  (二)启发设疑解课题。

  1.启发

  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周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借书?为什么要借书?借什么书?向谁借书?怎样借书?书借到了吗

  安排这个教学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思考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设疑

  在肯定了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我又有意设了一个小小的疑窦,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探求谜底的'欲望: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他要借什么书的话你觉得容易吗?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明了什么?

  (三)引导自学练双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使学生自学时有序可循)

  要求:(1)标好课文有几段,想想课文写周总理是怎样借书的?说明了什么?(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意思,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字形:

  用加一加、变一变、会意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册可用会意法记字形,馆、管的区别是难点,可用比较法。

  (2)字义:

  A.本课的词语组词方式比较有规律,可让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语,加深理解。

  a.这些词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是哪几个?(点出馆大室小概念上的区别)

  b.联系实际理解后扩词:宾馆、旅馆、文化馆、展览馆、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作者、记者、学者、少先队员、党员、服务员、营业员。

  B.有的词语可用直观法、讲授法,一点而过,节约时间。如学地图册、经济时,出示《世界地图册》一书,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书,《世界经济参考》也是一本书。

  (四)组织导读解疑难。

  1.创设情境,读第1段。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理解也较容易,可用录音放出大雨倾盆的音响,渲染天气环境恶劣的气氛,并在这种音响效果下朗读第1段,使学生明白周总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借书的,为下文学生感受周总理高大形象作好铺垫。其中北戴河一词可用讲授法加以简介。

  2.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并思考,是谁在电话里问、电话里说?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了解本段大意。

  (2)默读划出周总理是怎么问、怎么说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对话的形式。

  (3)指导读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句式训练。

  ①读。幻灯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喂!图书馆里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讨论比较后,明白用上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委婉、有礼貌。朗读。

  ②说。对请问有没有这个句式的理解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积极迁移。

  出示幻灯图a.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b.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要求根据内容,并结合看图用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

  制作了这两张幻灯片,是为了化解学生直接根据内容按句式说话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写。学生说话后,直接完成作业本的第5题,把说的写下来,完成从说到写的训练。

  (4)读总理说的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优秀品质。

  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国家大事工作那么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当时的总理,你想借到书,会怎样对管理员讲?

  总理有没这样说呢?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读一读。

  (5)在落实了以上几个训练以后,指导朗读整段,同桌分角色练读(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习)。

  指名分角色读→全班男女分角色读→齐读

  这一段主要是安排学生读,先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是默读,找出重点内容;第三是重点指导读重点句;最后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样每次读有目标,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标2,同时达到教学目标3。

  (五)安排练习求实效。

  在达成教学目标2、3之后,安排写字练习,以强化教学目标1。二年级学生,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习字时间,提高写字质量,所以要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己学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按结构分类记字的方法;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值、馆、注(提醒注意这几个字是左窄右宽);再写上下结构的字:管、览;最后写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说法结课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反映一节课的好坏,这节课选用章回小说法结课,找到一个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刹车,造成一种悬念,延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求知欲望。具体设计如下:再一次播放倾盆大雨的音响,描述;雨,下得那么大,天又黑了,许多读者都因此没有去图书馆,周总理工作又那么忙,而且已打电话问过,他还会冒雨来图书馆借书吗?如果来了他会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时,再来讨论。

说课稿 篇4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歌曲学唱”、“创造表现”三个部分。开头的情景创设呢,我给学生们跳了一支舞蹈,里面有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去欣赏,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动作并简单的模仿,从而说明了蒙古族这个民族的特色。接着通过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雁湖欣赏风景,欣赏歌曲《大雁湖》,轻松而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在教唱环节中我采用了听唱,跟唱等方法,由于歌曲非常短小,所以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我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歌谱中认为最难的地方,就是:光啊哈嗬,这个地方啊要唱2拍,不少学生拍数拖不满。还有一处是:歌曲中跨度最大的2个音的音准问题。这2个地方不仅是最难的,也是最突出表达感情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唱好唱准。我们就反复练习,逐一攻克,这样在整首歌曲的学习上自然就轻而易举了。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让他们把大草原当作是自己的校园,自己的家乡,用真挚,热烈的感情去演唱全曲,再次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感情。创造表现部分是对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再创造。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给予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为歌曲重新创编歌词,是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将自己所想的词句整理清晰,并带入歌曲中演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进一步解决什么乐器最适合马蹄的声音,在没有这种乐器的情况下可以怎么伴奏?这样学生动脑筋思考,然后实践,感受,提升了孩子们运用各种形式为歌曲伴奏的能力。在这些基础,让学生听辩老师改编后的歌曲的节奏,并动手将歌曲改为四三拍并随音乐表演合适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可以对歌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后面我安排了一个小音乐剧,《草原的一天》,由四个不同情绪,内容的音乐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草原的了解,把他们心里的东西表现出来。也起到一个复习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作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也听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吧。整节课里贯穿了听,说,唱,跳,样样俱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景引入

  1、儿歌:

  师:同学们,音乐课上你和我,快快乐乐唱支歌。轻轻松松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到了,你们高兴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唱支歌,来表达我们这份喜悦的心情好吗?好,下面同学们听老师弹琴。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师:大家唱的真的是很棒,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刚才唱的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答

  师:那么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请举手。

  生答

  师:对于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是呀,蒙古族有美丽的大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他们吃的是手把肉,喝的是奶,他们的服装主要以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为主。他们住的是蒙古包,出行的时候都以骑马为主,而且他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还要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进行着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现在象蒙古族的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口、昆仑山口、查干胡等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风景区旅游景点。那么这节课呀老师带领大家继续走进蒙古,走进大草原,去欣赏蒙古族的无限风光。

  三、讲授新课

  1、下面同学们往前看,我们这节课将在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大雁湖》。

  2、展示歌片

  下面同学们整齐的把这个题目读一遍、再读一遍。

  (1)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歌曲。下面同学们看着歌词听一遍录音,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大雁湖的那些景和物?

  听录音 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瘦得非常好,大雁湖在蒙古族的唐古拉山附近,哪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雪白的天鹅也在那里安家落户了,把大雁湖装点得更加的美丽。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这首歌曲有一个特殊的节奏型是什么?

  生答:切分节奏

  师:看一下这首歌曲一共出现了几处切分节奏?

  生答:七处。

  师:正是因为这些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了动感,增强了美感。

  (2)再次听录音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认真的体会一下切分节奏的运用。

  3、学唱歌曲

  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好吗?

  (1)随琴学唱歌曲两遍

  指导衬词处的节奏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

  (2)再次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里用了一个衬词是什么?

  生答:“啊哈嗬”

  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歌曲还有那首歌曲带了衬词“啊哈嗬”?

  生答:《我是草原小牧民》并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演唱。

  师:这个衬词“啊哈嗬”也体现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内心的赞美之情。比如彝族的歌曲常用衬词“阿里里”如“《彜家娃娃真幸福》《赶圩归来阿里里》并演唱,让同学们体会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3)再次学唱歌曲

  师:大家都知道,蒙古族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正因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赋予了蒙古人民粗广豪爽的性格,他们的歌曲都是跌宕起伏,音程跨度比较大,大家找找看,这首歌曲什么地方音程跨度比较大?

  生答并唱一唱

  师:这就是南北民歌不同的地方,北方民歌这种旋律的大跳刻画的是北方人民那种粗犷、豪爽的性格。举例《银杯》并演唱。南方民歌音乐旋律就比较平稳,体现的是南方人民那种柔和细腻的性格。举例《茉莉花》并演唱。

  (4)完整的演唱歌曲。

  (5)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歌曲拓展

  1、变换速度演唱歌曲

  2、用四三拍子演唱歌曲

  3、再用四二拍子演唱歌曲

  启发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

  五、小结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

  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五、课堂总结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2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为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2、目标分析: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过程,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获得研究图形的有关经验。

  (3)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法。所以本节课将以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分析

  基于我确定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将从以下四个步骤展开:

  (一)设情引趣、导入新课。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基于这个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赛活动情境,每个小组有长短不一的.三种小棒,每次任意拿出其中的4根摆出不同的四边形,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组摆得多,摆得好!一分钟后,学生摆出的各种不同的四边形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指着这些不同的四边形我问道:“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谁呢?”学生可能会说:“长方形、正方形”我故意问道:“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也是四边形,这也是四边形,为什么它叫长方形,它叫正方形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如果你想弄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们把学生带进探索新知的环节。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分三个步骤完成:

  (1)研究长方形。新课导入后,我并没有直接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利用长方形学具,先用眼看一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从边到角独立研究长方形的特点,接着在小组中自由交流、讨论,强化理解,最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同学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从而感受到探索之美。

  (2)研究正方形:通过前面这个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很自然地拿出一个正方形,通过看、数、量、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活动归纳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并不是难点,可由中下学生来完成,给他们以展示技能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此时我把学生带到本节课的难点环节

  (3)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老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共同点去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学习的过程,最后才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帮学生理解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在这里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较好地帮学生突破了难点。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此时,他们急于找到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到“应用新知,理解提高”的环节。

  (三)应用新知,理解提高。此环节由四道练习题构成,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尽量体现练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第一题认一认是基础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出示格子图:“看谁观察的最仔细,最快区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我追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呢?”。有的孩子说:“图(1)上下两条边都是5格,左右两条边都是9格,所以我认为它是长方形”,有的孩子说:“图(4)四条边都是四格,所以我认为它是正方形。”。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辨别图形。

  第二题“猜一猜“我以第一人称口吻依次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抢答辨认,然后同桌互相说互相猜,通过多次练习,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的教学思想。

  第三题,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还要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第四题:加深难度,拓展练习:数一数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很快有序数出图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个数。这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数的方法,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引导程度较弱的学生,在生生互动中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归纳拓展,深化认识。对于这一环节我的理解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简洁有序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7-04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06-11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7-26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的说课稿03-06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二、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七、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学五年制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写的是革命领袖或科学家的故事,据大纲要求,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周总理借书》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周总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图书馆借书读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品质。初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第三册学过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一束鲜花》,对周总理的事迹、丰功伟绩已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学习本课可增强学生尊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其中句式请问有没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本文几个名词性词语组词方式较有规律。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

  课文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周总理撑着伞,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借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段的。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上色彩明亮(便于学生观察),但容易被学生误解为白天去借书,教师需加以说明,方利于学生领会周总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来借书的精神。

  二、说教材处理

  根据二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预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习1、2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3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完成其他练习。

  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图、馆、值、册、济、阅、览8个生字,理解图书馆、读者、值班室、管理员、阅览室5个词语。

  2.仿效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的语气说话、写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中的对话。

  3.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精神,5个词语和1个句式的学习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本课生字同时出现了馆、管这两个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对于观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生字的形与义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者,我们温州地区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用方言说话也较粗鲁,因此,要把请问有没有这个那么礼貌、那么委婉的句式训练成为学生的主体口语,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册》一书、幻灯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采用归类法、直观法、比较法等:句式训练时,采用迁移法;讲读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比较花时间的问题,用讲授法。

  六、说学法

  学生自学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在自学字形时,用讨论的方法,同时又用加一加,变一变等具体方式记字形;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生字时采用练习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承前启后导新课。

  学生在第三册时学过一篇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为使新旧知识取得联系,又能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设计导语如下:

  小朋友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歌颂!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一束鲜花》这篇课文写的是他的什么故事呀?

  (二)启发设疑解课题。

  1.启发

  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周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借书?为什么要借书?借什么书?向谁借书?怎样借书?书借到了吗

  安排这个教学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思考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设疑

  在肯定了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我又有意设了一个小小的疑窦,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探求谜底的'欲望: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他要借什么书的话你觉得容易吗?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明了什么?

  (三)引导自学练双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使学生自学时有序可循)

  要求:(1)标好课文有几段,想想课文写周总理是怎样借书的?说明了什么?(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意思,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字形:

  用加一加、变一变、会意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册可用会意法记字形,馆、管的区别是难点,可用比较法。

  (2)字义:

  A.本课的词语组词方式比较有规律,可让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语,加深理解。

  a.这些词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是哪几个?(点出馆大室小概念上的区别)

  b.联系实际理解后扩词:宾馆、旅馆、文化馆、展览馆、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作者、记者、学者、少先队员、党员、服务员、营业员。

  B.有的词语可用直观法、讲授法,一点而过,节约时间。如学地图册、经济时,出示《世界地图册》一书,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书,《世界经济参考》也是一本书。

  (四)组织导读解疑难。

  1.创设情境,读第1段。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理解也较容易,可用录音放出大雨倾盆的音响,渲染天气环境恶劣的气氛,并在这种音响效果下朗读第1段,使学生明白周总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借书的,为下文学生感受周总理高大形象作好铺垫。其中北戴河一词可用讲授法加以简介。

  2.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并思考,是谁在电话里问、电话里说?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了解本段大意。

  (2)默读划出周总理是怎么问、怎么说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对话的形式。

  (3)指导读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句式训练。

  ①读。幻灯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喂!图书馆里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讨论比较后,明白用上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委婉、有礼貌。朗读。

  ②说。对请问有没有这个句式的理解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积极迁移。

  出示幻灯图a.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b.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要求根据内容,并结合看图用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

  制作了这两张幻灯片,是为了化解学生直接根据内容按句式说话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写。学生说话后,直接完成作业本的第5题,把说的写下来,完成从说到写的训练。

  (4)读总理说的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优秀品质。

  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国家大事工作那么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当时的总理,你想借到书,会怎样对管理员讲?

  总理有没这样说呢?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读一读。

  (5)在落实了以上几个训练以后,指导朗读整段,同桌分角色练读(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习)。

  指名分角色读→全班男女分角色读→齐读

  这一段主要是安排学生读,先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是默读,找出重点内容;第三是重点指导读重点句;最后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样每次读有目标,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标2,同时达到教学目标3。

  (五)安排练习求实效。

  在达成教学目标2、3之后,安排写字练习,以强化教学目标1。二年级学生,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习字时间,提高写字质量,所以要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己学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按结构分类记字的方法;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值、馆、注(提醒注意这几个字是左窄右宽);再写上下结构的字:管、览;最后写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说法结课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反映一节课的好坏,这节课选用章回小说法结课,找到一个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刹车,造成一种悬念,延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求知欲望。具体设计如下:再一次播放倾盆大雨的音响,描述;雨,下得那么大,天又黑了,许多读者都因此没有去图书馆,周总理工作又那么忙,而且已打电话问过,他还会冒雨来图书馆借书吗?如果来了他会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时,再来讨论。

说课稿 篇4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歌曲学唱”、“创造表现”三个部分。开头的情景创设呢,我给学生们跳了一支舞蹈,里面有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去欣赏,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动作并简单的模仿,从而说明了蒙古族这个民族的特色。接着通过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雁湖欣赏风景,欣赏歌曲《大雁湖》,轻松而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在教唱环节中我采用了听唱,跟唱等方法,由于歌曲非常短小,所以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我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歌谱中认为最难的地方,就是:光啊哈嗬,这个地方啊要唱2拍,不少学生拍数拖不满。还有一处是:歌曲中跨度最大的2个音的音准问题。这2个地方不仅是最难的,也是最突出表达感情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唱好唱准。我们就反复练习,逐一攻克,这样在整首歌曲的学习上自然就轻而易举了。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让他们把大草原当作是自己的校园,自己的家乡,用真挚,热烈的感情去演唱全曲,再次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感情。创造表现部分是对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再创造。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给予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为歌曲重新创编歌词,是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将自己所想的词句整理清晰,并带入歌曲中演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进一步解决什么乐器最适合马蹄的声音,在没有这种乐器的情况下可以怎么伴奏?这样学生动脑筋思考,然后实践,感受,提升了孩子们运用各种形式为歌曲伴奏的能力。在这些基础,让学生听辩老师改编后的歌曲的节奏,并动手将歌曲改为四三拍并随音乐表演合适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可以对歌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后面我安排了一个小音乐剧,《草原的一天》,由四个不同情绪,内容的音乐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草原的了解,把他们心里的东西表现出来。也起到一个复习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作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也听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吧。整节课里贯穿了听,说,唱,跳,样样俱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情景引入

  1、儿歌:

  师:同学们,音乐课上你和我,快快乐乐唱支歌。轻轻松松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到了,你们高兴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唱支歌,来表达我们这份喜悦的心情好吗?好,下面同学们听老师弹琴。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师:大家唱的真的是很棒,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刚才唱的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答

  师:那么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请举手。

  生答

  师:对于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是呀,蒙古族有美丽的大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他们吃的是手把肉,喝的是奶,他们的服装主要以首饰、长袍、腰带、靴子为主。他们住的是蒙古包,出行的时候都以骑马为主,而且他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还要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进行着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现在象蒙古族的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口、昆仑山口、查干胡等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风景区旅游景点。那么这节课呀老师带领大家继续走进蒙古,走进大草原,去欣赏蒙古族的无限风光。

  三、讲授新课

  1、下面同学们往前看,我们这节课将在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大雁湖》。

  2、展示歌片

  下面同学们整齐的把这个题目读一遍、再读一遍。

  (1)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歌曲。下面同学们看着歌词听一遍录音,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大雁湖的那些景和物?

  听录音 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瘦得非常好,大雁湖在蒙古族的唐古拉山附近,哪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雪白的天鹅也在那里安家落户了,把大雁湖装点得更加的美丽。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这首歌曲有一个特殊的节奏型是什么?

  生答:切分节奏

  师:看一下这首歌曲一共出现了几处切分节奏?

  生答:七处。

  师:正是因为这些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了动感,增强了美感。

  (2)再次听录音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认真的体会一下切分节奏的运用。

  3、学唱歌曲

  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好吗?

  (1)随琴学唱歌曲两遍

  指导衬词处的节奏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

  (2)再次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里用了一个衬词是什么?

  生答:“啊哈嗬”

  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歌曲还有那首歌曲带了衬词“啊哈嗬”?

  生答:《我是草原小牧民》并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演唱。

  师:这个衬词“啊哈嗬”也体现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内心的赞美之情。比如彝族的歌曲常用衬词“阿里里”如“《彜家娃娃真幸福》《赶圩归来阿里里》并演唱,让同学们体会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3)再次学唱歌曲

  师:大家都知道,蒙古族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正因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赋予了蒙古人民粗广豪爽的性格,他们的歌曲都是跌宕起伏,音程跨度比较大,大家找找看,这首歌曲什么地方音程跨度比较大?

  生答并唱一唱

  师:这就是南北民歌不同的地方,北方民歌这种旋律的大跳刻画的是北方人民那种粗犷、豪爽的性格。举例《银杯》并演唱。南方民歌音乐旋律就比较平稳,体现的是南方人民那种柔和细腻的性格。举例《茉莉花》并演唱。

  (4)完整的演唱歌曲。

  (5)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歌曲拓展

  1、变换速度演唱歌曲

  2、用四三拍子演唱歌曲

  3、再用四二拍子演唱歌曲

  启发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

  五、小结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

  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五、课堂总结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2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为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2、目标分析: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过程,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获得研究图形的有关经验。

  (3)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法。所以本节课将以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分析

  基于我确定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将从以下四个步骤展开:

  (一)设情引趣、导入新课。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基于这个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赛活动情境,每个小组有长短不一的.三种小棒,每次任意拿出其中的4根摆出不同的四边形,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组摆得多,摆得好!一分钟后,学生摆出的各种不同的四边形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指着这些不同的四边形我问道:“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谁呢?”学生可能会说:“长方形、正方形”我故意问道:“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也是四边形,这也是四边形,为什么它叫长方形,它叫正方形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如果你想弄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们把学生带进探索新知的环节。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分三个步骤完成:

  (1)研究长方形。新课导入后,我并没有直接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利用长方形学具,先用眼看一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从边到角独立研究长方形的特点,接着在小组中自由交流、讨论,强化理解,最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同学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从而感受到探索之美。

  (2)研究正方形:通过前面这个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很自然地拿出一个正方形,通过看、数、量、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活动归纳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并不是难点,可由中下学生来完成,给他们以展示技能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此时我把学生带到本节课的难点环节

  (3)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老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共同点去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学习的过程,最后才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帮学生理解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在这里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较好地帮学生突破了难点。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此时,他们急于找到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到“应用新知,理解提高”的环节。

  (三)应用新知,理解提高。此环节由四道练习题构成,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尽量体现练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第一题认一认是基础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出示格子图:“看谁观察的最仔细,最快区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我追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呢?”。有的孩子说:“图(1)上下两条边都是5格,左右两条边都是9格,所以我认为它是长方形”,有的孩子说:“图(4)四条边都是四格,所以我认为它是正方形。”。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辨别图形。

  第二题“猜一猜“我以第一人称口吻依次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抢答辨认,然后同桌互相说互相猜,通过多次练习,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的教学思想。

  第三题,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还要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第四题:加深难度,拓展练习:数一数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很快有序数出图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个数。这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数的方法,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引导程度较弱的学生,在生生互动中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归纳拓展,深化认识。对于这一环节我的理解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简洁有序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