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阅读答案

时间:2020-11-05 10:01:3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阅读答案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阅读答案

  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②去,琼玉琚玉佩鹓③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④。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①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②天上,指朝廷。③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15.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16.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答案】

  14.D15.B

  16.相同:都表达了惜别和劝勉之情

  不同:严词有对朋友美好前途的祝愿、对珍重名节的告诫和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伤感,王诗表达了乐观、旷达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不正确。“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两句为倒装,意思是说人到中年逢与好友相别,是多么令人伤感和难堪,但又不能像儿女们那样在分别时挥洒眼泪。“不洒”,是说不能洒,表达的是痛苦之情。故此题应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此题问的是“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提示考生,考查的是“想象”这一手法,考生就要仔细阅读所给诗句,分析这些诗句的表达技巧,找出答案。A项,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分别后的景物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B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自己和弟弟分别之后,弟弟到达远方,只能在梦中看到哥哥所在的地方,借梦境表达思念和不舍之情;C项,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惜别之情;D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水喻情,表达离别之愁苦。故选B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比较阅读的方式。解答时需要先分别分析每一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再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写出答案。《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上片着重叙事,写廖叔仁于秋天去朝廷任职,勉励他要重名节而轻富贵;下片着重抒情,慨叹自己关心国事,有政治抱负,虽年老不变,但仕途失意,最后抒发与廖叔仁分手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颈联写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的赏析

2.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古诗赏析

3.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原文及赏析

4.《满江红·饯方蕙岩赴阙》赏析

5.范仲淹《送李弦殿院赴阙》

6.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李商隐诗词

7.文天祥 赴阙 赏析

8.《史记·田叔列传》阅读答案

9.杂感黄景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