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18 14:53:05 宇涛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精选8篇)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1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 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分)

  21.诗歌第二联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22.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全诗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筝声带给听者的感受?(4分)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2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

  22、(4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3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2.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手法。(1分)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

  ②诗人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而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烘托出一种伤感惜别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可酌情给分)

  13.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从全文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悲怨”(或:“无限秦人悲怨声”);(1分)

  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每一点1分,任意两点)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4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5

  【原诗】: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发音凄苦。首联上句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下句渲染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颔联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颈联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尾联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阅读训练】: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3.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4.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6、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7、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8、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3:答案诗中运用了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来表现筝声,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①想象、联想: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如“柳态”“灯影”。

  ③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

  ①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5:答: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分)

  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

  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6:答: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

  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

  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7:答: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筝声更加形象可感。

  8:答:“独”字形象地描绘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情景,“空”字表现了望见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6

  听筝

  张九龄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

  常建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冯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悠闲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B、张诗中“岂是”与“那复”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

  C、常诗中“玉筝”与“明月”都有明澈清冷之感,色调和谐,意境清幽。

  D、张诗尾句直抒胸臆,常诗则以破晓时分霞光初现之景收结,含蓄蕴藉。

  16、这两首诗的五、六句以不同方式描写筝乐,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3分) A 。“悠闲情绪”错,“端居正无绪”说的是闲居时的百无聊赖。故选A

  16.(6分)

  ①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筝乐,“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主客体交融,暗含“弦外之音”,为结尾翻出新意蓄势。

  ②常诗五、六句诉诸听觉、视觉的融通,状难写之声如在目前,“山高猿啼”“天静雁鸣”不仅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而且富有画面感,绘声绘形,虚实并生。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7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抽弦促柱”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表现音乐的疾徐相间、高低起伏。

  B.诗人由听秦筝联想到秦地的悲怨之声,以此渲染出诗人由听秦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C.颈联直抒胸臆,写灯前只有自己影子,楼头只见明月高悬,“愁”“思”写尽无限幽怨。

  D.尾联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江南”“洛阳”写南北远离,抒发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16.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都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请赏析二者表现内容的不同。

  【答案】

  15. C

  16. ①白诗用“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的多变和美妙,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本诗写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抒发诗人的感时伤别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颈联用虚写的画面来表现人世的悲欢和诗人的离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诗运用了“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多变和美妙。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这些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表现了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诗“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8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B.颈联中的“独夜”“空楼”两词,极力描绘出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答

  15.B.“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错误,此联亦是诗人根据筝声而进行的想象,并非是诗人形象。

  16.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

  ①柳诗此联虚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用了通感(联想、比喻)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

  ②白诗这句借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诗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中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的侧面描写方式不同;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白居易的诗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听筝柳中庸阅读附答案06-20

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05-31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5

《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05-31

听筝阅读答案10-11

听筝阅读答案08-14

柳中庸《夜渡江》阅读答案及赏析06-25

唐诗《听筝》10-24

《秋柳》阅读题及答案08-08

槐抱柳 阅读答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