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筝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筝阅读答案 1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抽弦促柱”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表现音乐的疾徐相间、高低起伏。
B.诗人由听秦筝联想到秦地的悲怨之声,以此渲染出诗人由听秦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C.颈联直抒胸臆,写灯前只有自己影子,楼头只见明月高悬,“愁”“思”写尽无限幽怨。
D.尾联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江南”“洛阳”写南北远离,抒发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16.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都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请赏析二者表现内容的不同。
【答案】
15. C
16. ①白诗用“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的多变和美妙,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本诗写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抒发诗人的感时伤别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颈联用虚写的画面来表现人世的悲欢和诗人的离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诗运用了“急雨私语莺语”“大珠小珠”“裂帛”等一连串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舒缓多变和美妙。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这些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表现了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表现了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诗“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以一系列比喻突出筝声的悲怨,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听筝阅读答案 2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B.颈联中的“独夜”“空楼”两词,极力描绘出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答
15.B.“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错误,此联亦是诗人根据筝声而进行的想象,并非是诗人形象。
16.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
①柳诗此联虚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用了通感(联想、比喻)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
②白诗这句借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诗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中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的侧面描写方式不同;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白居易的诗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
【听筝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听筝阅读答案08-14
听筝阅读答案[推荐]11-21
听筝柳中庸阅读附答案06-20
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精选8篇)10-18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5
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05-31
听水阅读答案08-01
《听山》阅读答案11-14
听秋阅读答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