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阅读答案

时间:2021-07-29 20:32:2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相遇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遇阅读答案

相遇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棕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6月13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4.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3分)

  A.《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果国宝 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B.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

  C.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

  D.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

  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答案:

  14.D(3分)[解析]中心论点应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生活”两个关键词。

  15.C(3分)[解析]“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不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的尝试。

  16.B(3分)[解析]推论不成立。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并不一定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相遇阅读答案2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是粗豪的蒙古男人。这使我对在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去纽约当音乐学院当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 55 - │ 3·2 1- │ 2·3 5 3 │ 2--- │”。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时,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时,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的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至今,我的性格仍强悍。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令人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问题】

  12、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3分)

  13、为什么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既感到“难为情”又“感到自己仍然饱满”?(2分)

  14、第三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怎样的情景使作者流泪?(3分)

  15、第四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对写泪水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七段中“海浪”的描写十分形象,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和泪水。因为都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

  13、男子汉是不轻易掉泪的,只有弱者才掉泪;因为感动而掉泪,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位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14、《自新大陆》中怀念故土的感情、《清凉的水罐》中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手拉手》中珍视童年的感情使作者流泪。

  15、这些经历磨砺了我的强悍性格,作用是表明“我的泪水”并不是因为“我”的脆弱,衬托美好事物的感人力量,突出人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

  16、用海浪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相遇阅读答案3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问题:

  小题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划线句子。(4分)

  (1)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2)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小题3: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4: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3分)

  小题5: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10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他的颓废不求上进 (2)他与父亲在工地上的交谈(各2分)

  小题2:(1)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因担心父亲责怪而不安与惶恐心理,对父亲的愧疚与自责。(2)景物描写、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闷热,表现了他内心的烦躁不安,为下文父亲工作艰辛下伏笔。(2分)

  小题3:①宽厚慈爱,如……②吃苦耐劳,如……③教子有方,如……④望子成龙,如……

  小题4:父亲艰辛的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3分)

  小题5:略

  小题1:试题分析:围绕“遇到父亲前的行为”与“遇到父亲后的行为”这两个方面来概括。“遇到父亲前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文章的1---6小节;“遇到父亲后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的15---20小节。

  小题2:试题分析:(1)“嗫嚅”一词,属于“神态描写”,把“我”当时的“恐慌、愧疚”等心理生动形象的写了出来。(2)天热的像蒸笼,表明天气特别炎热,为下文写父亲在恶劣环境中劳作这一情节做铺垫,同时也为“我”能够感受到父亲的不易以及“我”的转变等做铺垫。

  小题3:试题分析:①宽厚慈爱,如把自己仅有的200元钱留给了孩子;②吃苦耐劳,如农闲之际外出打工;③教子有方,如对孩子的错误并没有过多的指责,而是用一定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领悟;④望子成龙,如像工友炫耀自己的孩子是大学生,将来定有出息。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扣住“汗水”“溅在心里”“唤醒沉睡的心”等关键词语来理解即可。“汗水”指“父亲的辛勤劳作”,“溅在心里”指“给我的影响很大”,“唤醒沉睡的心”指“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决定重新做人”。结合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为“父亲艰辛的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主要写的是“含而不露的父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定然会有许多收获。

相遇阅读答案4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2.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6分)

  答案

  1.颈联写“贫”与“贵”,运用对比手法。(1分)离乱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有志之士屈居底层,无所作为;权贵高踞豪门,吟风弄月。对贫士而言,生活艰难辛酸。(2分)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的不公,流露了自己的不满。(2分)

  2.作者以“泪满缨”入题,写出诗人多年流离不寻常,故旧相见泪潸潸的悲凉心境。(2分)“开口笑”中包涵着战事频仍身如浮萍的无奈,与东吴生相遇,也只好一笑而已。(2分)在作者内心也希望战乱早日平息,天下复归太平,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怀着希望和憧憬。(2分)

相遇阅读答案5

  不与赤阳相遇

  有一种原生于南非的植物,寻找在炎热的沙漠亦能开花的方式,年复一年,物竞天择,终于演化出生存之道。当赤阳下山、黑夜降临时,她趁凉悄悄绽放。生命结束于隔日第一道阳光出现前。一生短暂,不与艳阳相遇,只搏一夜灿烂。

  她就是昙花。

  久闻昙花一现的倾城之美,数月前,我的院子来了一盆昙花。初来,她像无刺仙人掌,其貌不扬。事实亦是,昙花是仙人掌科,不开花时平凡,开花时是从叶缘蹦出、垂下一枝带花苞的梗。进入夏季时,山上有昙花的人家纷纷报喜:“开花了!”像古代文人般纷纷邀约赏花。昙花是奇花,等得到昙花开的主人必须具备“二心”——细心与耐心,否则,养得出昙花未必看得到。今夏,一位朋友家里孕出十几朵含苞昙花,得意不已。一晚,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起床尖叫,错过这群昙花同时怒放的精彩。A结束了,啥都没看到,这就像错失一支股王的起涨价。或者,一位北京人错失北京奥运的开幕。

  眼看着别人家的昙花一朵接一朵开,我的“新朋友”终于也投入“生产报国”行列。虽然只有一朵,但太精彩,几小时内目睹生命的初始、怒放与殒落。明明心情还在兴奋迎接诞生,死神却已守候门外。

  一千多年前,中国隋朝就有昙花的记载。然而,多数人论昙花都从其短暂一现的角度,很少探究其所以然。当了解到她为何只搏一夜灿烂,再看此花,佩服油然而生。佩服她在逆境中夹缝生存的聪慧;佩服她在该退场时,毫不恋栈;佩服她转一个弯,伺机再起。她的出场方式很特别,虽然她每次现身都无法撑过白天,但一朵花谢后,会择另一个黑夜再开一朵、再登场,化整为零式的盘踞夏天黑夜。

  职场、政坛上多少人有昙花的聪慧。该下台时,自己鞠躬,赢得赞叹。走不通的路,懂得如何转弯,先退场再登场。B试想千年前在南部非洲沙漠里硬要在白天开花的那些昙花们,哪一朵成功了?一朵花要与赤阳强争胜负,下场无须赘述,烈士罢了。柔软的昙花找到“不与赤阳相遇”的共存智慧,现在不但活了千年,还走出南非丛林区,子子孙孙散布于世界各角落。一朵昙花看智慧,看世界。

  1、你认为文章第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2、文中说“多数人论昙花都从其短暂一现的角度,很少探究其所以然”,读完本文你认为昙花为什么会是短暂一现?(3分)

  3、请你从A、B两句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3分)

  我选( )

  赏析:

  4、放飞你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昙花“怒放的精彩”。(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4分)

  5、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像昙花一样懂得华丽转身,请你举出一例。(4分)

  10. (3分)不能删。文章开头介绍昙花的生存环境及其独特的生存特性,为下文突显其智慧作铺垫;(1分)激发阅读兴趣;(1分)开篇点题。(1分)

  11. (3分)昙花是奇花,它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在逆境中夹缝生存,一朵花谢后,会择另一个黑夜再开一朵、再登场,不与艳阳相遇,只搏一夜灿烂。

  12. (3分)A: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极力抒写昙花的智慧,体现作者对昙花的敬佩之情。(1分)节奏感强,增强语势。(1分)

  或B:反问句。(1分)加强语气,(0.5分)突出昙花“不与赤阳相遇”的共存智慧。(1.5分)

  13. (4分)她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

  14. (4分)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任职期满,自动请辞,以身作则,避免专政,赢得世人赞叹。

相遇阅读答案6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豪的蒙古男人。这使我对在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去纽约当音乐学院当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 5 5 -│32 1-│23 5 3 │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 捧一尾小鱼/ 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时,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时,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的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至今,我的性格仍强悍。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令人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6.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怎样理解“让高贵与高贵见面”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为什么使作者“想起海浪”?(2分)

  17.文章第③段有哪些感情让作者流泪?请概括作答。(6分)

  18.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4分)

  19.作者认为“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请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6.(1)让心中纯真美好的情感(1分)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1分)见面。

  (2)二者都很美好而迅速消失(1分),又连绵不绝(1分)。

  17.思乡之情(怀念故土)(2)对自然的敬畏(热爱)(3)对纯真美好的怜爱。

  18.文章通过对自己以往流泪情状的回忆(1分),及感动的原因的思考(1分),表达了对自己仍有单纯真诚的感动和对美好纯真的珍视(2分)。

  19.①由于心中有纯真美好的情感,就能感到自己仍是丰富、真诚的。(2分)

  ②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深刻(1分)。人若能超越世俗的存在而丰富自己的情感,那就是高贵而富有的(1分)。

相遇阅读答案7

  杨绛,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的阅读答案,供参考阅读!

  《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原文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习题

  1.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1分)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2分)

  ⑴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⑵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

  4.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3分)

  5.结合文段⑩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3分)

  6.积累链接: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 》,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深受印度诗人 的影响。(2分)

  《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答案

  1.(2分)示例: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等等(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即可)

  2.(1分)坐以待毙

  3.(2分)⑴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杨绛先生与我打招呼时的可爱和热情。

  ⑵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启功先生故弄玄虚卖关子时的可爱样子。(意近即可)

  4.(3分)杨绛:童心未泯;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或富有童心(意近即可)

  5.(3分)示例: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意近即可,答出第⑩段中两点各1分,结合实际1分)

  6.(2分)《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任写一篇即可);泰戈尔

相遇阅读答案8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2.答案要点: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尽管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不是永远不倒的神。

  3.答案要点: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2分)

  4.答案要点:内容上: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4分)写法上: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相遇阅读答案9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1.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简要概括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

  12.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13.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14.有人说这篇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也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11.(1)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3)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

  12.(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①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更能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②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13.(1)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

  (2)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

  14.观点一: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小说写的是一帘幽静而丰富的梦,梦的背景是明月染白的旷野,有帐篷、篝火、还有艾草味儿,朦胧而浪漫。“我”梦到的主人公是剑眉如飞、英气逼人的周瑜,“我”为之“发抖”、“颤抖不已”、“说不出话”,离开时“恋恋不舍”,想要抓住他的手,梦醒来泪流满面,小说正是写一个女人的遥远、温情而又优伤的梦。

  观点二: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村妇面对身披铠甲、英气逼人的英雄周瑜的时候,她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个布衣,她更不喜欢神,她只钟情于平凡的人生。她不想听鼓角声,不喜欢周瑜穿铠甲。她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她喜欢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人生,即便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也会诗意。于是.她走了,为“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村妇是千百年来向往和平的百姓的代表。

  观点三:小说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村妇不理解战争,但“只有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换句话说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周瑜周身散发出的不可抗拒的英气正是在不断的战争中铸炼的。可是“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隆隆的战争淹没了无数活生生的生命,而历史也无情地淹没了战争。

  观点四:小说表现了对英雄和凡人的思考。周瑜是个英雄,他要用出征证明英雄的价值。他不理解村妇的凡人情怀。村妇是个平凡的人,但她所心仪的是一个历史英雄,她盼望着周瑜能够成为布衣,过平凡的人生。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

相遇阅读答案10

  火车上的相遇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阅读题目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划线句子。

  (1)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2)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5)段 “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 ”既是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与父亲“火车上的相遇”埋下伏笔。

  B、第(12)段“沉重、烫手”表现了“他”意识到这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凝聚着父亲的血汗,也流露出对自己不求上进的自责。

  C、父子相遇,似乎是有惊无喜,父亲“惊”是因为担心儿子知道真相,儿子“大声叫”仅仅是因为觉得“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D、文章最后两段都是强 调那个假期的难忘,第(20)段侧重于“他”的成熟,第(21)段侧重于“火车上的相遇”在“他”成长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1、(1)他的颓废不求上进

  (2)他与父亲在工地上的交谈

  2、 (1)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因担心父亲责怪而不安与惶恐心理,对父亲的愧疚与自责。

  (2)景物描写、比喻。形象的写出 了天气的闷热,表现了他内心的烦躁不安,为下文父亲工作艰辛下伏笔。

  3、宽厚慈爱 吃苦耐劳 教子有方 望子成龙

  4、父亲艰辛的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5、C

相遇阅读答案11

  与周瑜相遇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 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 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 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 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8.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2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我”见到周瑜→ →

  9.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 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10.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3分)

  11.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 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12.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参考答案:

  8.(2分)“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每处1分,意近即可,超字数不给分)

  9.(3分)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1分),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氛(1分),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1分)。(答出3点,意近即可)

  10.(3分)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1分)、颇为自负(1分)(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1分)的英雄。(意近即可)

  11.(4分)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1分),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1分),表明“我”是在梦中见到周瑜(1分)(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1分)(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意近即可)

  12.(3分)C

相遇阅读答案12

  相遇

  老刘退休后第一次上15路公交车。那个线路的公交车曾经是老刘战斗了20多年的战场,车上车下,他抓了上百个扒窃嫌疑人,也得了一面墙的奖状,特别是“全国反扒窃能手”那个荣誉,一直令老刘骄傲和自豪。

  眼下,车厢里显得陌生很多,那里大多是老人,也不拥挤了。老刘这才想起,其实他早就不上一线了,退休前十来年就坐在办公室里复核案件,带带徒弟。所以说,公交车的变化不是他退休后才有的。应该更早!老刘想。

  以“老猎手”的眼光看来,这样的环境对行窃是不利的,同时,他多少也有些失落感,早年,作为这个城市的骨干线路,15路公交车最繁忙、最拥挤,车厢里几乎成了不同年代的时尚展示厅,五颜六色,熙熙攘攘,那里成了扒手的冒险乐园,当然,前提是别碰上老刘,老刘曾是他们的噩梦。

  车里有很多空座位,老刘还是习惯地选择了最后一排,从角落里,他可以对整个车厢一览无余。车行一站地便是纪念街,下车两个人,上车三个人。老刘注意到第三个佝偻的身影儿,他连忙用帽子把自己的脸遮了一大半。

  “耗子也老了。”老刘在心里嘀咕。老刘一眼就认出了耗子,他甚至认为,耗子化成骨灰他也能把他认出来。

  耗子的一生也与15路公交车结下不解之缘,从胡子刚长硬开始,他就吃扒窃这碗饭,也一次一次栽到老刘手里。耗子出出进进看守所和劳改队,一转眼也成了“老贼”。老贼大概没注意到“老枪”,他无精打采地向窗外张望。老刘想,看来,耗子也偷不动了!

  解放广场站到了,上车的人多起来。车门关闭、启动,耗子突然站了起来,他开始在车厢里移动。不好,老刘也本能地站了起来。他似乎忘记自己已经退体了,他想,如果耗子作案,他照样抓他。

  老刘尾随耗子在车里移动着,从车中间移动到车尾。

  车停下来,再启动。老刘又随耗子从车尾移动到前部。“要抓就抓他现行!”老刘想。

  耗子只是移动,并没作案,折腾了三圈,老刘额头冒汗。

  劳动公园站到了,耗子慢腾腾地下了车。老刘连忙跟了过去,下车时差点让车门夹住。

  耗子大概没注意到身后,他一瘸一拐地进了一座高大的写字楼,老刘紧跟随其后,见电梯停在15楼,他也跛着腿上了另一部电梯。电梯打开,老刘看到一个醒目的指示牌,牌子上写着“高科技培训班”。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穿黑制服的人挡住了他。“他是我带来的!”老刘侧过脸,发现耗子正向他招手。

  老刘随耗子进到会议室里,台上的小平头立即站起来,一边招手一边喊:“段爷来啦!请到前排就座!

  耗子说:“不了,我和一个老朋友来的,我们就坐后排吧。

  老刘和耗于坐了下来,他小声对耗子说:“行啊,段立军,有辈分了。”

  耗子说:“熬一熬就师爷了,你不也一样带徒弟了吗?“

  小平头说:“兄弟们,形势发展对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利了,现在人们出门都不带现金了,要不刷卡,要不就手机扫一扫,这样下去,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掌握高科技,不采取应对的办法,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就要成光棍(骗子的古称)了……下面请赵博士为大家讲解互联网社会中的技术提升之道。”

  会场上有二三十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被称为赵博士的人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着。老刘听不大懂,耗子似乎也听不懂,迷迷糊糊打瞌睡的样子。

  老刘站了起来,耗子睁开眼睛:“怎么?这就走了?”

  老刘说:“走了,听不明白。”

  耗子笑起来,嘶哑干涩,然后说:“老刘啊,我们都老了,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说完,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老刘站起来,走到门口,眨了眨右眼,对耗子神秘地笑了笑。

  下楼时老刘也哑笑着,走出大楼门口,发现外面飘着零星的雨点,老刘想起那一年,他和耗子两人凭借体力搏斗着,从车上到车下,车轮从他的右腿、耗子的左腿碾过,那天也是稀稀落落的小雨……老刘不去想这些了,他心里对耗子说:我警告你段立军,你别高兴得太早,你们那群人里,我看到了我徒弟的徒弟,他正专心致志地听课呢,他可是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

  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3.第XX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说说这种顺序所起的作用。

  4.老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小说内容,理解题目“相遇”的含义。

  【答案】

  1.退休警察老刘在公交车上遇到交战多次的小偷耗子,尾随他参加了偷窃团伙召开的“高科技培训班”,坚信警察能制服自以为聪明的偷窃者。

  2.句子通过对耗子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他面对已退休而且听不懂“高科技”的老刘的得意,是对老刘无力制服现在小偷的讥讽。与下文老刘心中的想法照应,突出文章的主旨。

  3.补叙。补充交代了耗子腿瘸的原因,突出警察的勇猛,为下文老刘心生得意铺垫,突出文章的主旨。

  4.老刘是一位虽已退休但依旧心系工作,勇敢、正义、机智的老警察。

  5.标题一语双关,表面指退休的老刘与年老的小偷耗子在公交车上相逢,暗指代表以警察为代表的正义与以小偷为代表的邪恶的较量。

相遇阅读答案13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豪的蒙古男人。这使我对在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1-│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时,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时,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至今,我的性格仍强悍。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令人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题目中提到的两种“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

  (1)两种“高贵”分别指 和 。

  (2)说它们是“高贵”是因为 。(不超过15字)

  2.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字)

  (1)听《自新大陆》: 。

  (2)读《清凉的水罐》: 。

  (3)读《手拉手》: 。

  3.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30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高贵本是一个令我们敬畏的词,而作者让我们懂得:真正的高贵不是出身,不是权势,更不是金钱,她是人们心中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

  B.“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这里说“我”不是一个 “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此句中以“海浪”作喻,说明高贵常常来势凶猛,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让人惋惜。

  D.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结尾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法,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参考答案

  1.(1)泪水,韵、诗、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或“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或“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等和泪水”)(2)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2.(1)怀念故土的感情(或“思乡之情”)(2)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或“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忧伤、凄哀心情”)(3)珍视童年纯真的感情(注意找准有效的语句,加以整理概括)

  3.反衬美好事物的感人力量,突出人心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

  4.B C(B牵强附会,实际上是说“当他们相遇时,我们应该能做一个见证人”;C “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只是需要我们有一颗善感善思的心)

【相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相遇阅读附答案

2.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答案2篇

3.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阅读答案及解析

4.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

5.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

6.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

7.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

8.试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