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9-04 07:06:4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1.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简要概括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

  12.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13.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14.有人说这篇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也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11.(1)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3)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

  12.(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①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更能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②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13.(1)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

  (2)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

  14.观点一: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小说写的是一帘幽静而丰富的梦,梦的背景是明月染白的旷野,有帐篷、篝火、还有艾草味儿,朦胧而浪漫。“我”梦到的主人公是剑眉如飞、英气逼人的周瑜,“我”为之“发抖”、“颤抖不已”、“说不出话”,离开时“恋恋不舍”,想要抓住他的手,梦醒来泪流满面,小说正是写一个女人的遥远、温情而又优伤的梦。

  观点二: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村妇面对身披铠甲、英气逼人的英雄周瑜的时候,她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个布衣,她更不喜欢神,她只钟情于平凡的人生。她不想听鼓角声,不喜欢周瑜穿铠甲。她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她喜欢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人生,即便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也会诗意。于是.她走了,为“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村妇是千百年来向往和平的百姓的代表。

  观点三:小说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村妇不理解战争,但“只有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换句话说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周瑜周身散发出的不可抗拒的英气正是在不断的战争中铸炼的。可是“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隆隆的战争淹没了无数活生生的生命,而历史也无情地淹没了战争。

  观点四:小说表现了对英雄和凡人的思考。周瑜是个英雄,他要用出征证明英雄的价值。他不理解村妇的凡人情怀。村妇是个平凡的人,但她所心仪的是一个历史英雄,她盼望着周瑜能够成为布衣,过平凡的人生。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

  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7.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

  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

  8.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2分)

  (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2分)

  9.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6.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7.C解析:A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理解错误,第二段光景描绘创造的是安静悠闲的气氛。B项“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均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对于英豪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幻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

  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说笑间楠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归纳出周瑜年青有为,文采风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风喜悦,且有儒将风采,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派豪放。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沉醉于军号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浸”,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浸于战争的英豪;当“我”走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衣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声”,表示周瑜已经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豪了。

  8.(1)①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②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1点1分,共2分)

  (2)①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②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1点1分,共2分)

  9.(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分)

  (2)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阅读及答案05-25

迟子建《母亲的文化》阅读答案05-27

迟子建《阿来的如花世界》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3-24

《迟子建 最苍凉的海岸》阅读答案03-27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阅读答案09-04

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散文阅读附答案06-13

迟子建《燃烧的月亮》阅读理解答案12-15

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阅读训练及答案08-08

迟子建《燃烧的月亮》初中散文阅读附答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