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车匠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车匠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戴车匠阅读答案1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夸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千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和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异曲同工,都表达了人物的审美追求。
C.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D.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三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8.小说中的车匠是怎样的形象?(4分)
9.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要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鲁四老爷书房里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鲁四老爷为了表现自己监生的身份,“表达了人物的审美价值追求”错误)
7.(3分)A(“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误,是全知视角。)
8.(4分)①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
②也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生存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
评分建议:每点2分。
9.(6分)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
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
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对传统技艺流逝的淡淡的忧伤。
评分建议:每点2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戴车匠阅读答案2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1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4分)
12.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戴车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13.阅读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戴车匠的高超技艺的。(4分)
14.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11.(1)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2)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共4分)
12.(1)具有高雅的精神追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2)勤劳、吃苦耐劳(“戴车匠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3)行动自由、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4)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5)疼爱孩子(“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洋老鼠“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6)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未来的担忧)(“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点1分,答对五点即可得6分。)
13.
(1)正面描写: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2)侧面描写,用小孩子聚精会神 “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每点2分,共4分)
14.
(1)作者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
(2)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
(3)作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每点2分,共6分)
戴车匠阅读答案3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铁匠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铁匠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15.小说开头写道:“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4分)
16.品味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17.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铁匠店有什么作用?(4分)
18.汪曾祺自称“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文章“在那么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氛围中,隐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阅读答案:
15.(1)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
(2)戴车匠做木工活
(3)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
(4)孩子们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16.(1)动作描写: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2)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3)侧面描写: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前两点3分,第三点1分)
17.(1)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铁匠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2)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每点2分,共4分)
18.深入理解小说,联系材料文本,从“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丰富意蕴”两方面入手,充分阐述理由,形成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整体理解。
示例:旧日人物:戴车匠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勤劳、吃苦耐劳。他“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而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丰富意蕴:随着戴家车店,乃至侯家银匠店、杨家铁匠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戴车匠阅读答案4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别,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1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4.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8分)
11.①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与结尾形成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
12.①具有清雅的生活;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④诚实、勤奋;⑤痛爱孩子;⑥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答对五点即可)
13.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14.(1)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②“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
(2)示例:①戴车匠等的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小说结尾写戴车匠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这种矛盾以及社会的变化,正预示着车匠手艺的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艺,使古老的工艺走向没落,以至于消失。
②应该保护好像戴车匠所继承的这样的手工艺民间手艺。作者在结尾写到时隔四十年,他回到故乡看到了戴车匠的消失,并发出“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保护手工艺技艺代表着应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文明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戴车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戴车匠》阅读答案02-03
剃匠阅读答案06-12
剃头匠阅读答案04-05
《理发匠》阅读答案02-02
《易水怀古 马戴》阅读及答案06-11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06-12
戴胄犯颜的阅读和答案06-13
雪夜访戴阅读理解及答案06-13
雪夜访戴阅读练习及答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