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阅读答案

时间:2023-02-15 16:18:4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乡愁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阅读答案

乡愁阅读答案1

  阅读《乡愁》,完成练习。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乡愁阅读题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什么意思?

  乡愁阅读答案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3、答: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4、答: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乡愁阅读答案2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1.下列关于乡愁与现代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到,是人们因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B.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乡愁作为一种思乡、怀乡之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D.乡愁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对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的乡愁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乡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C.文化记忆编织人的文化成长之路,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

  D.乡愁传达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是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B.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C.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D.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远了。

  答案

  1.B “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

  2.C 原文是“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非条件关系。

  3.D “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 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原文无据。

乡愁阅读答案3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诗人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乡愁》阅读题目及答案: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3.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答: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什么意思?

  答: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乡愁阅读答案4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阅读题练习:

  《乡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余光中《乡愁》阅读题参考答案: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亲 新娘 对比 思念故国的情怀

  余光中《乡愁》阅读题练习:

  1、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

  2、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坟墓、海峡?

  3、这首诗把( )和( )联系在一起?

  答案: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诗人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小小的邮票却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和沉重的记忆。这样的比喻恰当有形象。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是诗人对于自己成年后人生的一段记忆,诗人在其中有许多辛酸的记忆和故事,每当作者回想起来就会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怀念。

  2.诗人把乡愁比喻成坟墓,是诗人的关于母亲的怀念的话,以及对于祖国的深刻的思念。两个个体被无情地分散开,流落在不同的境遇,作者顿生感念之情。感情的.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海峡,这句话则是客观的描述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实际状况,

  3.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住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物理联系,却从不能割断两岸的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把(大陆母亲)与(台湾)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乡愁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6分)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山草香】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说“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4、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与解析:

  1、(4分)恋物:对祖居之地的牵挂(或对故地、对家的依恋)。自恋:对自己生命与韶光的悲悼(或对岁月逝去的哀叹、对自我的悲怜)。(每个词语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来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与生命同来俱在的愁思。〔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或生命的家宅)无法返回〔第一段);②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即便置身于家乡,也仍有一种深深的孤独。(第二段)(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不同意。作者认为乡愁是对自己的生命与大好年华逝去的悲悼,生命的家宅尽管永远无法返回,但是旅人永远改不了那份对故乡的执著而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作者表达的感情虽略显伤感而不消沉。

  同意。围绕“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等角度谈,自圆其说即可。《答出观点1分,结合文本阐述3分)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3篇乡愁阅读答案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乡愁阅读答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乡愁阅读答案6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写了什么内容?(4分)

  (2)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4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点1分)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代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4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分)这些意象都是我乡愁的物化,是分离的见证。(2分

乡愁阅读答案7

  打开盖子的乡愁

  徐韵

  ①在欧洲,因为地域狭小,且交通发达,即使是跨国列车,车程也少有超过10小时的,朝发夕可至。再者,欧洲的民风,讲究体面和享受,少有人肯去受夜班车之累。所以,欧洲的绝大部分车站都会在子夜前关闭。午夜之后的交通任务,就交给长途汽车来办了。

  ②于是我就有了那次夜间坐汽车的机会。那晚夜色迷蒙,汽车在国道上行驶,窗外的霓虹灯在我眼前划出一条色带,分辨不出那灯构成的是字母还是汉字,我感觉仿佛行驶在中国的路上。

  ③在错觉里,乡愁仿佛被揭开了盖子,一点一点地弥漫开来,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之所以把它定义为乡愁,是因为在身体和心灵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我找不到那种亲人都近在咫尺的踏实感。

  ④那的确是乡愁,头脑渐渐从错觉里清醒,我隐隐觉得这乡愁曾在我的脑子里挂过号,我曾经很多次地捕捉到过它。

  ⑤记得从前在国内的.时候,也时常在夜间到达某个城市。当汽车穿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就会莫名地感觉到这种乡愁,在夏天的时候,它很淡,在冬夜里,它很浓(因为每年只是在春节才能回一次家,所以夏天是这些轮回的中点,因为淡忘而麻木,而冬天是轮回的终点的临近,因为向往而浓烈)。

  ⑥在欧洲混了这些年,新瓶子里装的还是旧酒,盖子打开,还是从前熟悉的那股带着涩的酒香。乡愁未必真的是愁,因为一开始忙碌,它就会走开。

  ⑦乡愁是因客而生的。在欧洲辗转了这些年,换了许多城市,送走许多人也被许多人送走过。留学生宿舍里的那些白皮肤的、黄皮肤的和黑皮肤的同学,大家都是客。交情不见得有多深,但彼此一别过,基本上就是永远不得相见了。每当经过那些离开的同学住过的房间时,总会有些惆怅。还会下意识地猜想,如果他不走的话,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

  ⑧乡愁并不总是那么小资情调,很多时候,乡愁也很俗气。比如在到处都是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的街上行走,没有人潮人海的喧闹;看到餐馆,没有食欲,因为门口没有国内那些小餐馆的油烟味;看到漂亮美眉,也不会有搭话的冲动,因为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在悠闲和寂静里,乡愁冲破了盖子。

  ⑨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衣服、装饰品,你不敢买,不是怕花钱,是怕给下一次迁移带来负担。你很想装饰一下住的地方,但它却不属于你。无恒产者无恒心,因为是客,所以你没有拥有恒心的权利。

  ⑩历史手里的存货不多,它总是把今天在这个地方演的节目明天还拿到另一个地方上演。所以倒回去两百年,欧洲人骑着马、坐着船满世界乱跑的时候,我们都还蹲在家门口晒太阳。而到了今天他们无比富的时候,挑着行李到处乱跑的,换成了我们。

  ⑾乡愁其实也是一种成本,一种比我们算计的虚无堡型的机会成本更直接、更昂贵的成本。出国留学的时候,我们算计着出国的费用,以及如果不出国可能赚到的钱,去衡量回国后拿到多少报酬才算是盈亏平衡。但有谁去计算,每天的乡愁折磨,可以折算出多少人民币。

  ⑿可惜没有人肯这么计算,甚至有很多人把这个成本计算成收益。因为人们认为,大城市比小城市机会多,国外比大城市机会多,大家都开始移动。于是每年春节过后的车站机场里,那些挥手作别的白发人,成了这个场面里最矛盾的人,他们想留住那些即将出发的人,但又怕拦住了出发人成功的机会。于是送别者回去以后,细细回味失落和冷清,被送别者干脆把乡愁装进了瓶子,等有空再打开咂一口。

  (1)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5分)

  A.由于欧洲的民风讲究体面和享受,少有人肯去受夜班车之累,所以子夜前夜班车都停运了。

  B.乡愁仿佛被揭开了盖子,一点一点地弥漫开来,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之所以把它定义为乡愁,是因为在身体和心灵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人们找不到那种亲人都近在咫尺的踏实感。所以作者认为乡愁只是在外国才会有的。

  C.通过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我们知道乡愁未必真的是愁,是因客而生。

  D.乡愁的成本高是因为人们在情感上的付出无法计算。

  E.乡愁是因为客居陌生而生,所以人们不愿意背井离乡。

  (2)分条陈述乡愁有哪些特点。(6分)

  (3)文章第十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现实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城市比小城市机会多,国外比大城市机会多,大家都开始移动。(8分)

  阅读答案:

  11、(1)C,D。A长途汽车,B中国陌生城市也有,E文中没有说

  (2)①客居他乡因陌生产生②客居他乡因错觉产生③小资情调,在闲适、寂静中产生④具有更高成本但无法计算⑤具有普遍性

  (3)奔波是共性的,不管是谁都有客的过程,有客的过程就有乡愁;乡愁是普遍的,不属于个体;扩充了文章内容(4)略

乡愁阅读答案8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乡愁阅读答案9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本文略有删改)

  1.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A ;以第 B 人称的口吻来叙述;段5和段6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C 和 D 的表达方式。(4分)

  2.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3.段④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2分)

  4.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2分)

  5.文章以舌尖上的多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分)A.散文 B.一 C.描写 D.议论

  2.(2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2分)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4.(2分)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5.(3分)(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的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3)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阅读答案10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从那些极具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参考答案:

  1、B (“没有……就没有……”说法错误,两者构不成条件关系。)

  2、D (该项所说的与题干无关。)

  3、C (A项“乡土”与现代性并不相悖,从“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句中可以看出。B项“现代的怀乡”“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于文无据。D项“这充分说明……的韵味了”说法绝对。)

乡愁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6分)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8.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9.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10.作者说“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11.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与解析:

  8. (4分)恋物:对祖居之地的牵挂(或对故地、对家的依恋).自恋:对自己生命与韶光的悲悼(或对岁月逝去的哀叹、对自我的悲怜).(每个词语2分,意思对即可)

  9. (4分)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来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与生命同来俱在的愁思.〔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4分)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或生命的家宅)无法返回〔第一段);②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即便置身于家乡,也仍有一种深深的孤独.(第二段)(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 (4分)不同意.作者认为乡愁是对自己的生命与大好年华逝去的悲悼,生命的家宅尽管永远无法返回,但是旅人永远改不了那份对故乡的执著而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作者表达的感情虽略显伤感而不消沉.

  同意.围绕“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等角度谈,自圆其说即可.《答出观点1分,结合文本阐述3分) 3. 下列加点字

乡愁阅读答案12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中,为什么说海峡是“浅浅”的?

  A.海峡本身就是浅浅的

  B.有人说海峡是浅浅的

  C.海峡虽然很深,但是在作者的心中却是浅浅的

  正确答案:C

  2.为什么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A.邮票的票面上写着“乡愁”两个字

  B.小小的`邮票传递这思乡的愁绪

  C.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正确答案:C

  3.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羡( )

  A.墓

  B.慕

  C.幕

  正确答案:B

  4.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夜( )降临

  A.墓

  B.慕

  C.幕

  正确答案:C

  5.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坟( )

  A.幕

  B.慕

  C.墓

  正确答案:C

  6.填空。

  作者在诗中将难以表达的乡愁具体化为十分柔和的形象,向读者诉说着离散亲人难以排遣的忧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 ; 思念祖国大陆

  7.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了什么?

  、 、 、。

  参考答案:邮票 ; 船票 ; 坟墓 ; 海峡

  8.这首诗是按()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时间

乡愁阅读答案13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此外,瓢、张、片、朵是四个单位很小的量词,如果说换成湾、园、地、片行不行?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

  参考答案:

  (1)不行。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量词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诗人所选取的四个意象内涵丰富,意义广阔.那么前面意象的宏大与后面修饰语的小巧相互对比.就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思想,读后,人们自然会被诗人真挚的热情所深深打动。

  (2)示例:音乐美:《乡愁四韵》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构思,音韵和谐,一唱三叹。《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乡愁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的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5.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6分)

  6.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例,从词句选用、句式结构、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二)(本题共3小题,15分)

  4.C(3分)

  5.(6分)

  参考答案:

  故乡只是描述流亡状态的名相;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对家的态度无论是悲凄还是豪迈,皆只是对流浪哲学的选择;故乡可能是一种美化了的记忆。

  评分标准:每点2 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6.(6分)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块垒”“街谈巷议”“高视阔步”“相视有如异类”“摩挲”等有古诗文色彩的词句,格调典雅。

  ②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具有典雅齐整之美。

  ③修辞上多处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多个“同样……”,显得齐整、典雅。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 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乡愁阅读答案15

  ①所谓乡愁,对我而言,大多时候只是某种童年的味觉。

  ②记忆中的那些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于只身远游的路上,时时诱发你“不如归去”的念头。

  ③我已经走遍了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地方。当对未知事物的尝鲜渴望渐渐餍足之时,我知道我的青春业已耗散在穿州过府的五味百感中;这时,乡愁开始从舌尖上漫漶而来,在枯涩得近乎麻木的味蕾上绽放出怀乡的忧郁――我知道,我于此际开始衰老。而一根老了的舌头,则会像蛇信般搜索回山的径路,它似乎比身体还更需要故乡的饲养。如果不能找到孩提时的食单,也许就会枯叶般迅即陨落。

  ④我所成长的时代仿佛正是这个国家的漫长荒年。那是在迹近穷壤的鄂西南边地,一个土苗汉侗杂居的'小镇。原乡民在遥远的古代,大抵曾经被唤作“武陵源中人”,抑或在书卷里有过鲜衣美食;但在我断奶之后,体味到这个世界的却是粗食杂粮――在那个年代,山胞们多无主食和配肴之分,而菜谱一说,则肯定奢侈得闻所未闻。

  ⑤比如土豆红薯这些分属菜蔬的作物,那时多是平民人家活命的晚餐;而一碗汤面,往往竟成了重情讲礼门第待客下饭的'主菜。尽管如此困顿,但依旧有许多当时用以度荒果腹的野菜,居然装点了我们的简单生活,并构成我的童年味觉,成为今日乡思中津津有味的美食。

  ⑥我怀念故乡的食物首推由“蕨”衍生的几道村肴。

  ⑦其一曰凉粉。这几乎是父母在夏天的最高奖赏——给五分钱,去街上买一碗,绝对在半秒间吸溜得一干二净。这是用山中的蕨根捣粉搅糊后用漏瓢制成的粉条,然后用自制泡菜的酸水加上辣椒粉勾兑即可食用。

  ⑧其二曰蕨苔。也即蕨长出地面的那部分,约尺许,色青红,不蔓不枝,头卷曲如问号。食前需要先用水稍煮一煮,再捞出炒海椒面和腊肉。

  ⑨其三曰蕨粑。原材料也即蕨根粉,在搅糊时兑以剩饭,凝结晒干,食用时切片炒肉。当然这道菜,一般则只在逢年过节的席面上才会搬上。

  ⑩蕨,原是山野间的一种寻常植物,但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然进入中国人的食谱,其学名谓之“薇”――它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文学史商遗民伯夷叔齐兄弟,“义不食周粟”,躲进首阳山中,靠的就是“采薇”而食。之后的诗人呼喊着“采薇采薇胡不归”且“长歌怀采薇”时,已经不再是灾年里的口腹之念,表达的却是一种隐逸的悬想和对当朝者的不合作立场。也许正是因为有“蕨”在漫山遍野的卑微存在,才能使得代复一代的读书人还能勉强残留一点决绝的风骨,在饥饿的肚肠和空虚的精神之中找到最后的依赖。

  11多数人在荣辱沉浮的命途中,都会忠实于童年的味觉――这是一种构成出身的元素,同时还可能是一种人生的底色和立场。毛泽东位及九五之尊,万变不离的还是红烧肉和辣椒,一份乡村小地主家的食品趣味,大抵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而晋朝时的大官人张翰,则可以在秋风起时,因为想念故乡的鲈脍莼羹,竟然挂冠归去。

  12许多年以来,我像米兰昆德拉所说那样――从一个酒杯走向下一个酒杯――似乎已经尝遍了生活食色。贫困童年时垫下的野蕨村蔬,仿佛一直耿耿于怀未能被尘世的珍肴所消化,且固执地在我飘浮失重之际,提醒着我的味觉。也许正是那些古老的养分,一直支撑着我的身心,使我在怀乡的饥饿时分,要不断地反刍这些隔年的粮食。

  1、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当时用以度荒果腹的野菜”,“成为今日乡思中津津有味的美食”?结合全文找出理由(4分)

  2、第⑩自然段中写到了蕨的学名“薇”以及伯夷叔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味蕾上的乡愁”为题目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

  1、①当时的野菜装点了我们的简单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②它构成了我们童年的味觉,我们的出生和人生底色,留下一生忠实的印迹。③岁月将故乡和童年的味觉发酵成美味,引人怀念。④故乡的野菜凝聚着我在故乡的岁月,成为浓浓思乡之情的寄托。(4分,答对任意1点得2分)

  2、①说明食薇在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揭示了食薇在文学史上的精神内涵——隐逸情怀、决绝风骨,深化了文章思想。③卑微的存在却能成为精神的依赖,为下文写野蔬成为古老的养分、作者怀乡的寄托作铺垫。(5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3、①采用比喻的手法,把乡愁比作舌尖上可品尝的美味,用语新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暗示了文章写作的切入点,味觉表达乡愁,角度新颖、小巧。③内容上总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乡思的主旨,表达对故乡及故乡野菜的怀念。(答对任意1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乡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乡愁的阅读答案02-02

《乡愁》的阅读答案02-09

乡愁 阅读答案10-07

阅读答案《乡愁》10-07

《乡愁》阅读答案11-19

乡愁的阅读答案10-22

乡愁阅读答案10-28

《乡愁》的阅读答案10-01

《乡愁》阅读及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