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10-30 08:47:19 炜玲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节选自《语文读本》九年级。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取那些读书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2、举例论证。文章举了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等古代名人不求甚解读书的例子,说明读书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或“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或“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局部而放弃整体”)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3、①读书要会意;②养成“好读书”的习惯;③要虚心;④要活读;⑤要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2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14分)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2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22.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23.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三)21.(4分)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分)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22.(6分)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

  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2分)

  23.(4分)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

  (2分)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2分)(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 3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4.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5.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6.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不求甚解》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01-03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07-18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优质01-31

海龟的阅读答案|海龟阅读答案04-02

阅读及答案12-06

阅读答案07-24

等 阅读答案06-26

《建筑的阅读》阅读及答案06-27

微型小说选刊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答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