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阅读答案

时间:2025-04-24 17:45:46 晶敏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少年游阅读答案(精选1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少年游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游阅读答案(精选16篇)

  少年游阅读答案 1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8.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9.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6分)

  参考答案:

  8.(5分)参考A:哀景衬哀情。(1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也是憔悴不堪。(2分)作者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 “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了,已是古老且衰败。(2分)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姿态,而且强烈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2分)

  9.(6分。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不由得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更是肝肠寸断。

  少年游阅读答案 2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北宋初期的词是《花间》与《尊前》的继续。《花间》、《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几道已臻绝诣。柳永、张先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又创造了许多长词慢调。柳永新歌,风靡海内,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甚是羡慕“柳七郎风味”(《与鲜于子骏书》)。但其美中不足之处,乃未能输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万象皆活,致使其所选情景均并列单页画幅。究其缘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这是柳词创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词创作便补救了柳词之不足。读这首小令,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

  这首令词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话中“而今”二字联系起来,使前后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照,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产生无穷韵味。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时,故事尚未说完。故事的要点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那就是: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点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这是第一个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现在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花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弄清楚前后两个故事的关系,了解其曲折的过程,对于词作所创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体感受。这首词用笔很经济,但所造景象却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9.(6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少年游阅读答案 4

  少年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①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南乡子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风楼④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⑤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注]①碧,指春草。②江淹浦,指别离之地。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④凤楼,指女子的妆楼。⑤鸳衾,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词都写到了雨,“疏雨滴黄昏”渲染不堪离愁之苦,“细雨湿流光”则含有幽怨。

  B.《少年游》写凭栏独眺,表达了心中的满腔愁绪;而《南乡子》写梦境,抒发了情感。

  C.欧词中,“行色苦愁人”写“行色”之景让“愁人”更加痛苦,也开启了下片的议论。

  D.冯词中,“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两”字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反衬了人的孤独感。

  16.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春草”,“春草”在两首词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少年游》中,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烘托了离别的忧愁。②《南乡子》中,将无形的`离恨比成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

  少年游阅读答案 5

  少年游·草

  高观国

  春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1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写春风吹绿了芊芊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晓梦”点明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

  B、“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写软草映衬飞花,随流水蔓延天际,一眼望去,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香尘”一句,补足梦境。

  C、“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写姜萋芳草给人留下多少别离的江南之恨,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多了一个曲折。

  D、“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融会,并与上片“一望隔香尘”暗合,勾起人满怀的愁绪。

  16、简要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6分)

  答案:

  15、B “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应为“美人芳踪包被已被阻隔”。

  16、虚实结合: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借助梦境来表达芳踪的难觅的失落和惆怅,下片描写实景来抒发愁情;借景:下片结尾三句借“冷怜落闲门”“凄迷古道”濛濛“烟雨”的`凄清冷落之景来抒发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直抒胸臆:下片首句“多少江南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之情(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少年游阅读答案 6

  少年游

  蒋捷

  梨边风紧雪难睛,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绒】窗小,人隔翠阴行。

  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

  【注】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

  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盲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

  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14、(3分)A(“风吹雪飞”有误。首句以雪喻梨花,写的是急风中梨花飘飞的景象,而非真正的飞雪之景。)

  15、(6分)漂泊异乡之苦。如今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在春日的寒气中满怀愁苦。思乡念亲之愁。词人极目远眺,茂密烟树遮住了远处的故乡,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愁绪。(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少年游阅读答案 7

  少年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②王孙:代指出门远游的人。

  (1)这两首宋词被王国维称为“咏春草绝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4分)

  答:

  (2)这两首宋词运用了不少相同的艺术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1O.(1)这两首词都借吟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但林词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慨叹。(4分,异同各2分)

  (2)可从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用典、比喻、渲染等方面作答。(3分,指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1: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欧词借春草的“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 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和滋生之盛,从而引发离愁别绪;林词借“乱生春色”、“萋萋无数”,再现春草遍地茫茫无涯的情景,引发伤春之情及绵绵离愁。

  答案示例2: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欧词连用谢灵运和江淹之典,由眼前的无边草色勾引起无限离恨;林词引用石崇之典,引发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炯的慨叹。

  少年游阅读答案 8

  少年游

  杨慎

  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花谢人稀,柳浓莺懒,烟景属蜂衙。

  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带眼频移,琴心慵理,多病负年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谢”“柳浓”点明时间是春末夏初,黄莺在这温暖的天气里懒洋洋的,不再啼鸣。

  B.“蜂衙”一词把蜂窝比作衙门,写出春天之时群蜂飞舞忙碌、占尽春光的'喧闹场面。

  C.“带眼”即带孔,“频移”指衣带上的孔不时往里移,是说人腰围渐小,不断消瘦。

  D.下片最后两句,呼应“柳浓莺懒”“无情思”,点明作者没精打采的原因——多病。

  15.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红稠绿暗遍天涯”一句。(6分)

  阅读答案:

  14.D(没有呼应“柳浓莺懒”,“多病”是“无情思”“慵”的原因。)

  15.(1)“红”“绿”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更直观形象。(2分)

  (2)描绘出处处百花盛开、枝繁叶茂的景象。(2分)

  (3)处处春色如许,作者却无心欣赏,以乐景衬哀情。(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少年游阅读答案 9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注]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江淹浦: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栏干十二独凭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表明主人公凭栏远眺了很久,表现了心情的焦虑急切。

  B.“晴碧远连云”-句,写出了春草的颜色,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既从侧面咏叹春草,又烘托了离别的忧愁。

  C.下片前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咏物抒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为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离愁做了铺垫。

  D.抒情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妇,她于当春之季,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都在思念离人。

  15.做词如同做画,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本词在描绘春草时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请具体分析。(6 分)

  14、B 选项B,“从侧面咏叹春草”理解有误。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故答案选B。

  15、“晴碧远连云”- -句是点,“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接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限;“二月三月”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生长的时间上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翻译】高楼上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晴光照映下,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值二三月间,远行之人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灵运远离家乡而吟咏池塘,江淹也因离家远游而伤心南浦,他们抒发的是春的.感悟和离别之情。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简析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咏春草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有关春草、离别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少年游阅读答案 10

  少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①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寿阳: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

  (1)此词为咏物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词作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作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梅花(1分)不惧风雨严寒、冰肌玉骨(3分)

  (2)①侧面烘托(或铺垫):如用严冬的风雪肃杀烘托出梅的.傲雪精神(或为写梅的“芳艳”作铺垫);或用“千寻翠岭”烘托梅的“一枝芳艳”。(2分)②正面描写梅的芳艳、冰姿玉态、天真等。(1分)③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冰姿玉态”,“天真”等,赋予梅以人的品质。(2分)④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梅花抒写个人怀抱。词人屡遭人生风雨摧残,有伤感,但更有一种无惧、豁达和傲岸。(2分)

  少年游阅读答案 11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②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1)上片写出了词人哪些细腻的情感与体悟?

  (2)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

  (1)①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②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③以此表达出诗人对以往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的怀念。

  (2)①前两句借景抒情,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营造出凄清、幽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②结句“总是恼人时”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无限绵长的思念之愁苦表达得淋满尽致。③前两句与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形成对比,强化了此时此刻春夜相思的孤寂落寞。

  少年游阅读答案 12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记眼前之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是对当时的活动环境的描写:在一个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淡淡春景。作者

  与爱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B、“柳泣花啼”句中,“泣”和“啼”不但使“柳”和“花”拟人化,而且使客观之物具有了主观情感色彩,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C、“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两句,“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

  D、“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中,“不似”即不如,不像;“幽恨”即内心深处的怨恨。写出了眼前无忧无虑反倒不如“楼阁淡春姿”时

  分离的凄苦、相思来得意味深长。

  15、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4、A。“上片记眼前之事”理解有误,上片所写看好像是眼前之事,实则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15、①上片作者选取朝云,细雨,楼阁,雨中的柳、花、飞燕等意象,并借不浓艳的雨中春色营造了与恋人艰难相会时淡淡的悲伤氛围,也烘托了此后分别的不舍和无奈之情。在写景抒情之际,自然渗入了往日的恋爱故事。

  ②下片描写在风和日丽、桃花明艳的季节,他们相聚在一起的情景,抒发重聚的欢愉之情,巧妙渗入了而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③写景抒情之际渗入叙事,用笔简约,使读者感受更具体,更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两个故事形成鲜明对照,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翻译

  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难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是两人约会的处所。但是两人就是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想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难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赏析

  这首令词运用现代短篇小说才有的`打破时空观念的倒叙和插叙手法,穿插腾挪地向人们诉说自己昔日在汴京的一段爱情经历。所反映的内容十分普通,写法上却有些独特。

  上片所写纯然是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表达内心紧张、凄苦又彼此思念的情感。“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

  下片通过描写两人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今丽日明金屋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现在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花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

  “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点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

  周邦彦的词作描写,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阅读答案 13

  [南宋]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①。

  软衬飞花,远随流水,一望隔香尘②。

  萋萋③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

  冷落闲门,凄古道,烟雨正愁人。

  (注)①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相褥,②香尘:所之人的踪迹,③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4.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本词是咏物之作。

  B.从用韵看,本词不讲求押韵。

  C.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小令

  D.从风格看,本词属于婉约派。

  5.对本词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纵观整首词,通过描写草色的变化,抒发词人内心深沉的情感。

  B.“晓梦入芳裀”句,点明这令人神往的芳景,只是一场的消梦。

  C.“一望隔香尘”句,表明所思念的人的'踪迹被飞花、流水隔断。

  D.“翻忆翠罗裙”句,借绿色罗裙这一最具女性特征的服饰抒发离情。

  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线句。

  答

  4.B“不讲求押韵”错误。前两句的“碧”“绿”,押“i”韵“裀”“尘”“恨”“裙”“门”“人”等均入“n”韵。可见格律严谨,字炼句琢,可谓句句押韵。

  5.C“被……流水隔断”错。“一望隔香尘”句,大意是“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补足上一句中春晓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6.(1)想象。画线句想象所思之人的居住环境,孤寂庭院、凄迷古道笼罩在迷朦的烟雨之中。(2)融情于景。作者选取几个淫雨季节特有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凄迷的意境,融愁情于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3)直抒胸臆。最后一句“正愁人”,直接抒发词人怅惘的心境,情感表达直白强烈。

  少年游阅读答案 14

  《少年游》

  杨慎

  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花谢人稀,柳浓莺懒,烟景属蜂衙。

  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带眼频移,琴心慵理,多病负年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谢”“柳浓”点明时间是春末夏初,黄莺在这温暖的天气里懒洋洋的,不再啼鸣。

  B.“蜂衙”一词把蜂窝比作衙门,写出春天之时群蜂飞舞忙碌、占尽春光的喧闹场面。

  C.“带眼”即带孔,“频移”指衣带上的孔不时往里移,是说人腰围渐小,不断消瘦。

  D.下片最后两句,呼应“柳浓莺懒”“无情思”,点明作者没精打采的原因——多病。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红稠绿暗遍天涯”一句。

  1、D。(没有呼应“柳浓莺懒”,“多病”是“无情思”“慵”的'原因。)

  2、(1)“红”“绿”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更直观形象。

  (2)描绘出处处百花盛开、枝繁叶茂的景象。

  (3)处处春色如许,作者却无心欣赏,以乐景衬哀情。

  少年游阅读答案 15

  原文: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字词解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

  ⑵润州:今江苏镇江。

  ⑶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⑷“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⑸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翻译: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阅读答案:

  试题:

  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

  1、(5分)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3分)

  2、(6分)不能对换。(1)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2)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3)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之时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伎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有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赏析: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思妇触景伤怀,便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只能邀月对饮,可见孤寂之甚,只有凉意侵袭,可见悲凉之至。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月光给梁间幸福的双燕挥洒温柔的光辉,好生怜惜,而对于孤寂伤怀的自己,月亮却毫不在意,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那份愁苦、凄惶真令人不堪忍受。

  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

  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这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少年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少年游阅读答案10-29

少年游阅读答案11-13

《少年游·草》阅读答案06-21

《少年游》阅读题及答案10-18

《少年游·并刀如水》阅读答案09-25

少年游阅读答案(通用8篇)06-22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阅读答案09-27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阅读答案06-15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阅读答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