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
登岳阳楼(其一)
(宋)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③徙(xǐ)倚(yǐ):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
1.有人认为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试作赏析。(5分)
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陈诗不若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 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2分)“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诗句描绘了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抒情铺垫了凄凉的基调。(3分)
2、杜诗(《登高》)主题(感情)更深广。(1分)陈诗侧重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虽然此诗也抒发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但着重表现的是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沧波”喻“己悲”之愁绪。(3分)而杜诗则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基础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老杜仍心系国家、担忧时局、怜悯苍生,故感情更显深广。(2分)(只要答到类似“陈诗侧重表现个人之悲:亡国之痛、万里漂泊、年华空老;而杜诗则将个人之悲融入家国之悲,且更凸现家国之悲”即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3
五、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2分)
1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12答案: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13答案:A(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4
【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 。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_______ ,___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_____ ,_____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老泪纵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奇壮观景象,颈联写的却是自己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3)诗中“乾坤”一词的意思是。(2分)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4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10.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11.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二、
(1)因为作者已是暮年,独自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国难家仇百感交集,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情感。
(3)天地
(4)思念亲人、漂泊他乡、报国无门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
第6课《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
戎()
轩()
涕()
泗()
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四、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五、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___________。
2.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xx”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 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参考答案
一、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二、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三、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这一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这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给人意壮美之感。(能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即可)
五、阅读理解
1.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5.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6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2.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答
1.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
2.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7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昔闻”“今上”对照,扩大了时空领域,道出渴望一见而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
B.颔联写自身凄惨境况:亲朋没有消息,自己年老多病,孤独的晚年只有孤舟相伴。
C.诗人写景摒弃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使全诗风格雄浑高昂,成为杜诗五律中的名篇。
D.诗歌以喜登开始,以“涕泗流”做结,情感波澜起伏,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16.清人黄白山认为这首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5.A.“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错,表面上有初登的喜悦,其实抒发的'是诗人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16.“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是对本诗意境、襟怀、气度的高度评价。关山与乾坤、吴楚的广阔境界相当,而且从东南拓到北方,所以说气象相称;凭栏洒泪的诗人与“老病有孤舟”相呼应,诗人“涕泗”是因北方的戎马战乱而流,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所以说胸襟极宽。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2)(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9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做一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5分)
答案(8分)
(1)(3分)这时候的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1分)所以诗歌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2分)
(2)(5分)“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3分)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离开了秋江,形象不够生动活泼,也不能表现作者的高兴心情。(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1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 .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 .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
D .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16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
答
15 .C
16.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
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
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 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陈与义诗尊杜甫”和纪晓岚的评价“真逼老杜”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意境、手法、形象、感情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登高》中用“无尽”形容落木萧萧,“无边”形容江水滚滚,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二者写诗意境相似。
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写其常年客居异地,一路辗转漂泊,“百年”写一生时光流逝,疾病缠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内容丰富,加强了艺术效果。陈诗颈联“万里来游”中“万里”写空间,“三年多难”写时间,双重叠加,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二者写诗笔法相似。
杜甫曾遭逢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等词写自己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迁徙,年老多病,愁苦不堪。陈诗《登岳阳楼》作于北宋灭亡三年之际,“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两人人生境遇相近,故其创作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相似。可见,二者写诗形象相似。
杜诗《登高》中“悲秋”“艰难”既感叹国运不济,又感慨人生悲苦;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陈诗《登岳阳楼》中“凭危”“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者写诗感情相似。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2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3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归家途中,行至岳阳楼时写下此诗。②瞿塘峡,四川省奉节附近,滟滪关是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此处水流湍急,航道危险。③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二)诗中“青山”也是指君山,是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洞的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8. 古人评价第一首诗“一‘笑’道出黄山谷人生况味”,简要赏析“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的意蕴。(6分)
9.第二首诗正面眺望“青山”,分析诗人围绕“青山”,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屈原》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8.“笑”的意蕴丰富:①从“投荒”之地归来,被赦“生出”险地,脱离困境的喜悦兴奋之笑;②对往事不堪回首,“鬓毛”已“斑”,人生垂暮的凄然之笑,苦笑;③登高抒怀,远眺家乡,美景无限,心胸阔朗欣慰惬意的笑。(每点2分,共6分)
9.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群峰重叠交错的空蒙、美妙之景(3分);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2分)
(三)10.(1)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3)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4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登岳阳楼(其一)①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
C.凭吊怀古D.送别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
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5分)
答案:
(三)12-14题(8分)
12.D(1分)
13.B(2分)
14.(5分)首联写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望浩渺的长江和洞庭湖,看湖面风平浪静,看夕阳缓缓西下,看帘旌静静低垂。此时的心情轻松平和。
颔联写作者想到这里曾是吴国和蜀国征战之地,想到当下国家危亡,自己流离失所,即使面对湖山胜景,内心的`惆怅、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中写自己颠沛流离,历时三年,历经万里,期间的苦难深重,悲痛难抑。加上登楼望远勾起思家之情,高楼凭栏更生孤苦、危险之感。层层悲苦情感叠加,悲何如哉!
尾联是前面积压的悲苦之情的总爆发,像火山喷发难以抑制。“无限悲”道出了苦难的深重与绵长。眼前景只是令人生悲的风霜、落尽树叶的苍老枝干和浩瀚无际的长江洞庭。登楼的人是国破家亡亡命天涯的白发老者。触景生情,痛苦无限叠加,痛不能堪。
(评分说明:学生的回答重在点明各联的情感并有一些说明即可,不求全面完整。)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5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
1.这首诗中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11.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二:
(1) 作者为什么会老泪纵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因为作者已是暮年,独自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国难家仇百感交集,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奇壮观景象,颈联写的却是自己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情感。
3.诗中“乾坤”一词的意思是 。(2分)
答:天地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4分)
答:亲人、漂泊他乡、报国无门
三
1.《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同意(1分)理由:从意境上看,孟浩然诗仅限于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境界还不够广阔;而杜甫诗写洞庭湖,其意境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意境的广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情怀。(4分,意合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6分)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联写诗人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2分)第四联写战乱不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面的忧伤。(2分)(意合即可)
赏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2-12
《登岳阳楼》阅读试题训练及答案06-2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07-20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11-07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试题及答案06-22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6-20
登岳阳楼相关试题及答案09-21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阅读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