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8 11:55:2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临江仙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临江仙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江仙阅读答案

临江仙阅读答案1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 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临江仙阅读答案2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苏友:即严绳孙,字苏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6、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6分)

  阅读答案:

  15、B 解析:“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

  16、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2分)“冷”字既是写凌晨十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2分),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2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3

  临江仙 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

  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答: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答: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097年(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宋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踞险抗击金兵。晚年居吴兴(今属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能诗文,长于词。其早期词作多佚。宋室南渡后,所作一变早期华绮作风,转向简淡雄杰,多感怀国事,成为豪放派后继者之一。著有《建康集》、《石林诗话》,词集《石林词》。

  赏析:

  据查,是指绍兴乙卯八月九日至十一日,当时作者连续三天写了三首《临江仙》。这一首当写于绍兴丙辰,即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作者时年60岁,闲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卞山。题中所说“坐客”,是指徐敦立、章几道、朱三等人。自注云:“约诸君明夜泛舟”,是指月夜游太湖。

  词的开始,先照应去年中秋游太湖事:“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他希望每年都能为今夜这样的月色共同一醉,便又共同驾着酒船在湖上飘浮。因为湖上赏月,便想到了唐明皇游月宫后作《霓裳羽衣曲》即《梁州曲》的故事;因为豪饮,便想到了适于表达豪情的羯鼓。可惜,这二者都没有,非常遗憾,所以说:“恨无羯鼓打梁州”。“羯鼓”,古代的一种两面蒙皮、腰部细的鼓,据说从匈奴的一个别支羯族传入中原。这时使他又很自然地联想到去年今夜举酒高歌的情景,那高歌笑语声好象还在耳边回响,去年的风光也还留在眼前。“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就是从眼前回想去年。

  叶梦得是支持抗金事业、有志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他曾经两次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知府,对军事的补给工作做得很好,有助于前方的抗金战争。如今老了,闲居吴兴,不得不以醉酒、赏月、做诗来打发日子,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并没有忘记这金瓯残缺的现实。因而在这月夜泛舟,遨游太湖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失地的东晋名将祖逖。

  于是,下阕笔锋一转,抒发他的酒后豪情:“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他告诉坐客,不要为自己老了还发狂似地引吭高歌而发笑;他提醒坐客们注意,他已经为抗金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赢得的是“双鬓成秋”,无裨于事,但他坚信“会须击节溯中流”,总有一天还能够象祖逖一样,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实现他的壮志宏图的。

  可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他,这是梦想。“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忽然响彻云表的.笛声,把他从幻想中惊醒,那水光和月光把水边的楼阁照得通明。

  叶梦得写过一部《石林诗话》,对苏轼的诗有所不满,可是他的词却受了苏轼的影响。毛晋称他“不作柔语?人”,宋人关注在《题石林词》中称他晚年的词“能于简淡时出雄杰”,都指出了他的作品具有“豪放”的特征。读了这首词,确实如此。

临江仙阅读答案4

  临江仙

  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C.“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16.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15.B.“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16.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

  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临江仙阅读答案5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南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是洛阳人,此时退居青墩镇僧舍。二十多年前为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

  9.作者说“此身虽在堪惊”,请概括“惊”的原因。(6分)

  10.请简要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

  9.(6分)国家巨变(或:不复太平、国家沦陷);旧交零落;无力救国;青春流逝;漂泊四方(或:远离故土、颠沛流离)。

  10.(5分)与“忆”“流月”“天明”照应;叙事议论相结合,将沉重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无奈之情,含蓄表明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古往今来兴亡之事的慨叹超越时空,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全词意蕴更深广厚重。

临江仙阅读答案6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3、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

  1、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2、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3、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赏析】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临江仙阅读答案7

  临江仙·夜登小阁①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小阁:指杭州青墩镇僧舍“无住庵”中的楼阁,是词人晚年的居所。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洛阳人,诗尊杜甫,后期之作沉郁雄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成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闲登”句中的“闲”字,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一样,均为了展现悠闲的心境。

  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3分)C

  15.(6分)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上片追忆与朋友们一起“午桥桥上饮”的欢乐场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怀念。②对时光易逝、知交零落的忧伤与感慨。下片写“二十余年如一梦”,时光消逝,朋友阔别,故而“此身虽在堪惊”,充满了伤感。③对家国沧桑变化的悲凉叹息。词人生于两宋交替之际,且有杜甫之风,晚年客居杭州,可推知词中有家国之恨、身世之慨。④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外在的闲适旷达,遮不住内心的苍凉悲怆,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⑤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慨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于历史的高度,于渔歌声中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慨叹,引发读者的共情。(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8

  【原文】: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②飘蓬:像蓬草一样飘浮无定。

  【翻译】:

  在离亭那儿,我与友人痛饮送别酒之后,挥手乘船西去。我漂浮不定的人生啊,恰如那随风飘荡的蓬草,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此时,我回首而望,只见岸边如烟似雾的杨柳层层叠叠,遮挡了友人熟悉的身影。我放眼远望,远处云淡天阔,孤雁远征,残阳如血,一片凄寒。

  今夜我的画船将在何处停泊?纵然到了夜间,月色朦胧,潮平水落,泊舟淮水边,但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我怎能抵挡住那齐涌心头浓如黑夜的无边愁绪!那时唯有明灭的残灯相伴身旁,孤枕难眠,耳边传来五更时晚风卷起的暗浪,轻轻拍打着画船。

  【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于送者而言,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解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阅读训练】:

  一、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此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传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4.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5.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6.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

  二、

  1.这首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三句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一、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3.(4分)“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行惭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探。(2分)“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词人旅途落寞的情怀。(2分)

  4.(3 分)情景交融的写法。(1分)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分)

  5.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1分)。?

  6.“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1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1分)。

  二、

  1.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共6分,回答情感2分,分析如何抒情4分)

  2.同意。离别之情和别后的境况本为虚有,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羁旅情形被词人描绘得真切感人,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共5分,要分析出虚写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临江仙阅读答案9

  临江仙离果州作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诗人走上了他渴望已久的军旅道路,赴任途中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时写下了此词。

  (1)词的上阕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变化,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1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诗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1分)。

  ②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首句中,在鸠鸟的呼唤下,雨水催促着芳草、树林,形成了一片新绿;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中,写出了与春光分手时的依依不舍(1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诗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1分)。

  (2)上阕因惜春惜别,因此带有些眷恋忧怨之意(2分);但诗人写本词时,正要走上他渴望已久的军旅道路,实现抱负,因此下阕收尾处写一路清风相送,有了御风前行的轻快(2分)。

  简析

  公元1772年(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时,撤去夔州通判的职务,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捡法官。那年正月,从夔州赴宣抚使司所在地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二月途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而写下了此首词。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结,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写景结。全词仅插两句单句,其余全部用对偶句。单句转接灵活,又都意含两面;对偶句有疏有密,起处浓密,中间清疏,结尾优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间,明快而不淡薄,轻松而见精美,可以看出陆词的特色和工巧。

  赏析

  陆游到果州,已是池馆莺花春渐老(《果州驿》)的时刻。陆游在其间已写了两首诗,最后句写到:花残呼马去,聊将侠气压春风。樊亭为园馆名,亦在果州。故这首词的开头二句亦云: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虽正值二月,但已有晚春的景色。鸠雨词有其渊源陆游《秋阴》诗:雨来鸠有语;又三国吴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载鸠鸟: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是也。陆游祖父陆佃所作的《埤雅》亦引之。鸠雨一词,即指此。鸠鸟呼唤声中的.雨水,把芳草、树林,催成一片新绿;燕子在雨后,把满地落英的残红花瓣和泥都衔尽了。绿肥红褪,正是作者离果州时所见的实景;这两句组成对偶,意象结集丰富,颜色对照鲜明,基调自然,对仗工整,是上片词形象浓缩的焦点,与王维《田园乐》诗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着色用对,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的三句,都从这二句生发。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这个比喻极为精当,深挚地体现出作者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空眷眷的空,是惜别时追叹之语,正是在分袂却匆匆的时刻感觉前些时的眷眷已如梦幻成空。这里说春光,说美人,言外之意,还可能包括果州时相与宴游的朋友,以美人喻君子在诗词中是很常见的。这三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化浓密为清疏;疏而不薄,因有开头二句为基础,从而能够取得浓淡相济的效果。有浓丽句,但很少一味浓丽到底;是抒情,但情中又往往带着议论:这正是陆游词的特点。上片即可看出陆词的这种特点。

  上片歇拍,犹是情中带议;下片换头,即已情为议掩。只道真情易写,从惜别的常情着想,这早已是预料中的那知怨句难工,从内心发出的感叹是实践后的体验。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作者相信这个道理,但其结果不是这样,意思递进一层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水流云散各西东。申明春光不易挽留,兼写客中与果州告别,词人与果州的朋友告别,天时人事融合在一起了,颇有李煜《浪淘沙》词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的笔意;当然,写词时两人处境不同,一轻松,一哀痛,内在感情又迥然有别。

  陆游写词时,正要走上他渴望已久的从戎前线的军幕生活,惜春惜别,虽未免带有些怨意;但对于仕宦前程,则是满意的,故怨中实带轻快之情。结尾两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前句写离开果州前的夜色之美,后句写离开后旅途的昼景之美。花院明月,半廊可爱;柳桥轻风,一帽无嫌。作者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虽不言情,而轻快之情可见,这两句也是形象美而对仗工的对偶句,浓密不如上片的起联,而清丽又似含蓄有加。用这两句收束全词,更觉美景扑人,余味未尽。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结,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写景结。全词仅插两句单句,其余全部用对偶句。单句转接灵活,又都意含两面;对偶句有疏有密,起处浓密,中间清疏,结尾优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间,明快而不淡薄,轻松而见精美,可以看出陆词的特色和工巧。

临江仙阅读答案10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5.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6分)

  阅读答案:

  14.C

  15.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临江仙阅读答案11

  【原文】: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杨慎(1488—1559),明朝中叶杰出词人。官经筵讲官。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廷杖请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廿一史弹词》

  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

  (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翻译】: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付。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阅读训练】:

  (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他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他寄托着诗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意思对即可)

  (2)①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2分)

  ②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

临江仙阅读答案12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的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岩、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月、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9.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像浮云一样飘流无依,像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临江仙阅读答案13

  柳絮

  唐·薛涛①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临江仙·咏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薛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陕西长安人,16岁沦为歌伎,曾与才子元稹私订终身,后两度被弃。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絮》诗中"春风摇荡惹人衣"的"惹"字,以拟人手法写出杨花满含深情,纷纷扬,沾满游人衣裳的情状。

  B.《临江仙·咏絮》中第三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暗示了词人面对“蜂围蝶阵”时内心纷乱的愁绪。

  C.《临江仙·咏絮》上阙状物,着力描写风吹柳絮、悠然起舞的情景;下阙言志,委婉抒写了词人的情志。

  D.这两首诗词虽然皆以柳絮为吟咏对象,却处处有“我”,托物言情,将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6.两首诗词同为咏柳絮,却寄寓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B 【解析】第三句借蜂蝶纷飞进一步渲染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

  16.(1)《柳絮》的情感:①首句以“轻复微”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卑微如柳絮的感伤(1分,意到即可);②"一任南飞又北飞"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茫然无向的.哀愁。(以上2点每点1 分,意到即可,共2分)

  (2)《临江仙·咏絮》的情感:①“白玉堂前春解舞”两句,借柳絮被春风吹散翩翩起舞,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满腹才华的自信之情;②“几曾随逝水”两句,表达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情感;③“万缕千丝终不改”两句,表达了词人不管境遇如何,始终坚守自我、不改初心的情感;④“好风频借力”两句,抒发了词人希望能如柳絮借好风直上青云一般,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的情感。(以上4点每点1分,意到即可,共4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14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端午节这一特别的节日里,高歌《楚辞》,满帘生风,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

  B. 用鲜艳灿烂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作比,回忆过去春风得意的情景,词人感慨良多。

  C. 从高歌辞赋到酹酒江上,词人把情感倾注于对屈原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之中。

  D. 词人流露出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情感,沉浸在悲凉,哀婉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15. 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14. D.“沉浸在悲凉、哀婉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错误。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故选D。

  15. 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

  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痛恨,情感悲愤难抑。

临江仙阅读答案15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

  ②长沟:河流;

  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

  ④三更:午夜。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临江仙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临江仙》阅读答案11-09

《临江仙》阅读答案03-09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04-28

《临江仙》阅读答案11-09

苏轼《临江仙》阅读答案06-20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04-28

《临江仙》阅读答案15篇11-09

晏几道《临江仙》阅读答案06-21

《临江仙送钱穆父》阅读答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