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26 13:03:0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阅读答案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此时频繁的战乱、过热的经济开发与交通往来正无声地成为瘟疫传播的温床。春秋时期瘟疫传播较前代明显加剧,先秦古籍中有相关记载为证。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疠疾者,瘟疫也。就是说四季都有瘟疫发生,西周时已专门设置医官,管理传染病的治疗。与此相对照,据《春秋公羊传》载:“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寇。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疠也。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疠是瘟疫的意思,庄公三千年相当于公元前674年。就是说公元前674年春,齐国瘟疫大流行,灾难降临。这场凶险的瘟疫迅速向四周蔓延,殃及到邻近的鲁国,瘟疫在齐鲁大地肆虐。瘟疫四季皆有,但一般的瘟疫是不载入史册的,载入史册并被称为大灾者显然是死者数百万的大疫情。

  在春秋列国中,留下历史纪录的唯有鲁国,除鲁国的国史春秋》外,其它语国的历史均亡侠了、齐国的特大瘟疫除殃及鲁国外是否也传入其他国家,已成为历史的悬案。不过,我们从鲁国的历史记载中,不难判断春秋时期瘟疫肆虐的情况。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墨于西汉,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其地春秋时属陈国,当时称为“鸣鹿”。就是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陈国地理位置靠近齐鲁两国,防止疫情传入陈国,显然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

  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与瘟疫斗争中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时代,其中“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是中国几千年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道德经》八十章正是这样一篇大作,老子在此章中提出了以退为进、无为而治、改善民生、避战锁国的防疫治国方略。

  其中“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明老子厌恶大国争霸,希望避免战乱。“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为了放缓经济开发,减轻生态压力。老子这一主张是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的自我节制与调整,意在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是要切断瘟疫的异地传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要控制交通,限制人际往来,减少疫情传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要使民众返璞归真,远离奸诈贪欲,使社会回归到质朴淳厚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要改善民生,这也是“正气存内”的社会物质保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具有避战防疫的双重内涵。从防疫角度说,就是要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老子以退为进的治国智慧是其“无为”思想在防疫中的具体运用。有些学者无视老子生活时代的生态矛盾与瘟疫肆虐之背景,将《道德经》八十章中以退为进、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全部曲解为复古倒退,这是对《道德经》八十章内容的误读。

  当然《道德经》八十章内容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如老子反战思想虽然无可非议,不过他提出的“小国寡民”的解决方法则属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否定老子以退为进,无为而治,严格隔离以“避其毒气”的抗疫治国智慧。

  (摘编自洪朝宗《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战乱频发,经济开发过热,国家间往来密切,这些因素都成了当时瘟疫发生的基础。

  B.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之前,周朝官方就已经很重视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并进行相关管理了。

  C.老子主张放缓经济开发,希望通过节制与调整生产活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控制疫情。

  D.《道德经》第八十章提出的防疫治国方略能够体现中国预防医学中“避其毒气”等核心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次引用相关古代典籍的原文,通过对其内容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B.文章第二段指出陈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时代背景相互补充,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C.文章对《道德经》八十章的阐释,既有具体举例,又有整体评述,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在肯定老子抗疫智慧的同时,也举出部分学者的不同观点,体现出辩证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春秋时代,四季都有瘟疫发生,在没有外来输入的常态下,鲁国是不会记录其它国家的疫情的。

  B.除鲁国的国史得以留存外,其它春秋诸国的历史都已经亡佚,可见当时瘟疫肆虐的影响十分严重。

  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含有避战和防疫的双重内涵,其中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是主要目的。

  D.从老子提出的具体防疫措施看,他既关注社会民风等精神层面,也强调“正气存内”等物质层面。

  答

  1.A(依据第一段“此时频繁的战乱、过热的经济开发与交通往来正无声地成为瘟疫传播的温床”,可知战乱、经济开发、国家往来等因素构成了当时瘟疫传播的环境,而不是疫情发生的基础。)

  2.D(依据第四段,文章举出部分学者的错误观点,意在指出造成曲解的原因是脱离时代背景,并不是辩证思考。)

  3.A(B项,强加联系,其它春秋诸国历史的亡佚并不是瘟疫肆虐造成的;C项,无中生有,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是从防疫角度解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内涵,和避战角度无主次之分;D项,错解文意,“正气存内”是《黄帝内经》的观点,到战国时才出现,老子不可能强调这一观点。文章意为“改善民生”是“正气存内”的社会物质保障,不是说“正气存内”是物质层面。)

【《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道德经第七十章的原文阅读及译文评析09-26

抗疫的简报05-16

《第八棵馒头柳》阅读答案02-21

《第八棵馒头柳》阅读答案02-21

《资治通鉴卷第八》阅读答案及翻译09-23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答案05-20

《道德经(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8-16

看日出阅读答案【精选】09-25

盲人看阅读答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