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
〔唐〕刘长卿
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
【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
1、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 )
A.《乐府诗集》 B.《古诗精选》
C.《律诗选集》 D.《绝句精选》
2、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动静结合 B.虚实结合
C.运用典故 D.以景结情
3、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以下材料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民族文化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看法。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
答
1、C 诗歌是唐朝刘长卿的作品,共有8句,每句5字;押韵的是双数句尾字“寒”““看”“宽”“竿”;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些都符合五言律诗的特点,应收入《律诗选集》。
2、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猿声”是动景,“湘水静”是静景,属于动静结合;
B.“落日孤舟去”是眼前实景,“青山万里看”是想象的景色,是虚写,此句虚实结合;
C.“把钓竿”出自《庄子集释》卷九上。“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想要摆脱俗世之苦,超然物外,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D.诗歌结尾“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是议论,也是作者的心声,表面写诗人要学垂钓者与世无争,“唯应”两字却含愤激不平之意。此句并非写景,因此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D。
3、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襄邑道中》阅读答案06-18
《苏词》阅读答案11-06
苏先生阅读答案12-26
《苏词》阅读答案11-06
苏舜钦阅读答案11-07
台城阅读答案06-28
赴阙阅读赏析及答案11-04
苏雪林《溪水》的阅读答案11-23
冯骥才《苏七块》阅读答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