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8 17:48:1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少年行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行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年行阅读答案

少年行阅读答案1

  文言文,完成1~4题。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B.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C.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D.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瘐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瘐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2分)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左迁,降级。)

  3.【答案】B (原文并没有显示出“他被夺爵罢官”。)

  4.(1)翻译: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

  2分:采分点“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同“否”)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翻译: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2分:采分点“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少年行阅读答案2

  少年行(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

  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翻译】:身后背着锃亮的弓箭拿着如披上霜的亮剑,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出咸阳。如果不收复河湟失地,就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赏析】: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阅读训练】: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

少年行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少年行》

  明林章君不见长安侠少年,酒底高歌花底眠。

  斗鸡走马千金散,何曾盗个官家钱。

  一朝忽报边烽起,从军不待别妻子。

  但言割地与和亲,不愁战死愁羞死。

  16、概括诗中的“少年”形象。

  17、“盗”字用得新巧诙谐,试作简析。

  【答案】

  16、长安少年放浪随性,逍遥自在,而一旦国家有难,则慷慨从军,战场上宁死不屈。(意思相近即可)

  17、“盗”不是偷,而是讽刺为官进仕者,新巧诙谐,表现了长安少年追求自由、轻视官场名利的性格。(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的形象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中的“少年”形象,答题时注意根据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诗中的“酒底高歌花底眠”“斗鸡走马千金散”“一朝忽报边烽起”“不愁战死愁羞死”概括其放浪随性,逍遥自在,而一旦国家有难,则慷慨从军,战场上宁死不屈的性格特征。

  【17题详解】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语言的题目,要求分析文中“盗”的用词巧妙,注意从含义和小姑分析,诗中的“盗”不是偷,用它来讽刺为官进仕者,其效果为表现了长安少年追求自由、轻视官场名利的性格。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少年行阅读答案4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注:高适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向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而未果,此诗于回乡途中经邯郸时所作。平原君:战国时赵国公子赵胜被封于平原,故有此称,后为赵宰相。其人讲信义,重人才,曾养食客数千。疏索:冷淡、疏远。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自矜”一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

  B.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

  C.七、八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

  D.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

  (2)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答

  (1)B没有用拟人修辞。

  (2)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风格豪放;与前文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借想象(或虚写)的'场景抒情。诗人与少年”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或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

  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

  译文:

  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家中的歌声笑语终日闹纷纷,门外的高车大马聚集如云屯。

  不知该向谁披肝沥胆,只教人想念那平原君。

  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黄金用尽了还你个疏索。

  为此感叹辞别往日的朋友,眼前的时事功名也无所追求。

  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少年行阅读答案5

  《少年行》阅读答案少年行【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

  《少年行》阅读答案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2分)

  (2)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发布时间:20xx-9-23

  上一篇: 下一篇:

少年行阅读答案6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诗中少年游侠的“意气”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联系全诗加以说明。

  (4分)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对刻画少年游侠形象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要点:“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高楼纵饮的`豪情,使酒任性的作风,豪纵不羁的气质,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等。(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分,其他回答如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诗的末句描绘了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高楼垂柳系马图。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是为了衬托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写垂柳,意在点缀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渲染出一种浪漫和青春气息,从侧面表现少年游侠的讲义气、重然诺。

少年行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少年行(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高三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

  少年行(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戎装出征、英武的青年将士形象。(1分)“弓背”句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2分)“秋风”句侧重描写将士们的飒爽英姿,表现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2分)

  小题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2分)前两句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2分)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出将士们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前两句。首先要概括出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青年将士),然后再概括其特点(飒爽英姿、戎装出征),最后要结合诗句分析。

  试题分析:

  小题2:首先要明确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诗句确定本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诗歌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少年行(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少年行(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少年行阅读答案8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

  16、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15、B、“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彩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16、少年形象的内涵: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少年行阅读答案9

  少年行

  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 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

  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 天真:自然本色。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答: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1.起了衬托的作用(1分)。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寒冷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2分)。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高洁坚贞、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2分)借梅花的特征表达了自己虽经坎坷,但仍不畏挫折、保持高洁节操的思想感情。(2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或从其生长环境分析)(1分)。“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1分)

少年行阅读答案10

  少年行(其二)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三)

  李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的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16.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5.(3分)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

  16.(6分)【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1分)故而在诗中塑造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2分)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1分)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2分)】

少年行阅读答案11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

  赏析: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令狐楚《少年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少年行二首(王昌龄)少年行 阅读答案

少年行阅读答案12

  (一)少年行(唐)令狐楚 (一)少年行 (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具体_百度作业帮

  (一)少年行(唐)令狐楚

  (一)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

  2.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语文月光ZY86PF522014-11-28

  1.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

  2.不收复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少年收复失地的决心,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少年行阅读答案13

  【原文】: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释】:

  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tóng)县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咸阳: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

  游侠:游历四方的使客。

  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系(xì)马:拴马。

  【翻译】:

  【赏析】: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其一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

  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阅读训练】:

  (1)诗中少年游侠的`“意气”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联系全诗加以说明。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对刻画少年游侠形象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要点:“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高楼纵饮的豪情,使酒任性的作风,豪纵不羁的气质,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等。(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分,其他回答如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诗的末句描绘了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高楼垂柳系马图。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是为了衬托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写垂柳,意在点缀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渲染出一种浪漫和青春气息,从侧面表现少年游侠的讲义气、重然诺。

少年行阅读答案14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 ① 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2.诗的后两句中 未收 与 不拟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1题属容易题,考试要求b;第2题属稍难题,考试要求b。

  第1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第2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答案:1.猎猎秋风中披弓执剑、策马扬鞭奔赴战场的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2.既交待了行军出发收复失地的目的,又表现了少年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少年行阅读答案15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12、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律诗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

  13、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沉郁顿挫B、刚健豪迈C、平淡自然D、遒劲高古

  14、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5分)

  答

  12、(1分)C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全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形象,第一句以“西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壮;“青槐”两句,色彩鮮明,一静一动,运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两句,交代出征的原因是敌寇入侵;七八两句直接赞美少年的气节。(少年形象地概括2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少年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及答案12-06

等 阅读答案06-26

面试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试阅读答案解析07-02

手阅读理解及答案最新 手阅读答案07-20

散文阅读与答案:《邂逅黄姚》阅读答案06-21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11-1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11-12

阅读春片段阅读答案11-20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阅读答案01-03

阅读的愉悦阅读题答案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