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30 11:43:5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别》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别》阅读答案

《别》阅读答案1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③惜共传。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

  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几度:多少年②翻:反而。③离杯:饯别的酒。共传:互相举杯。

  8.请指出第一首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9.有人认为这两首诗的`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觉得异在何处,同又在何处?(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5分)借景抒情(或:渲染;或:虚实结合,实写景色,虚写心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3分,其中手法1分)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离别的气氛,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2分)

  9.【答案】(6分)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全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3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3分)(要点:久别重逢之绝唱。以神态表现友情,以细节叙亲情)

《别》阅读答案2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胡兴安:兴安,南朝所置县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胡兴安当为在其地做官的胡某。②居人:指自己。转轼:回车。③客子:指胡兴安。维舟:系船,停泊。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阅读练习一: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5分)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

  练习一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3.两句景物描写,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构成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2分)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环境写得凄清壮阔。(2分)景中寓情,景中有人,与前四句共同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1分)

  4.前两句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2分)第三句从时间上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则是席中的欢声笑语,意在衬托第四句。(1分)在一筵两地之后分别缀以笑愁两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说明笑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1分)最后两句是想象自己回家后的感觉。离恨犹在,故园独守,倍感孤寂,友情之可贵及友人在心中的位置,不言自明。(2分)

  阅读练习二: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是一首 。(1分)

  (2)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3分)

  (3)本诗的五、六句历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诗歌的.颈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练习二答案:

  (1)魏晋五言诗/古体诗

  (2)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3)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淒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4)前句细腻地写出了露湿水边草的场景,后句描绘了流水倒映明月的场景,描绘了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意境写得凄清空旷。

《别》阅读答案3

  好事近又和纪别

  高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

  B.“霜干银钩锦句”,承接上句,点明“挥毫”的内容为绘画、书法和赋诗,对友人的欣赏之情、敬重之意流于笔端。

  C.“西风特地飒秋声”意指西风殷勤致意,木叶欣然而和,物我相感,不见衰颓之色,反而颇有与天地相往来的豪情,境界高旷壮阔。

  D.“向征鞍敲月”,征鞍即征马,在月色中友人骑马翩然而去,作者殷殷注目,情意深厚却蕴藉其中,别离之情含而不露。

  (2)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即诗歌创作要避免落入俗套,更要避免人们熟知久厌的东西。本词在构思、语言、形象等方面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答

  (1)A

  A.“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阑珊”意为“将尽”、“衰残”,用于首句中点明酒席将散,但下句紧接“正是挥毫时节”,反而表明作者豪兴未减、情意正浓,同时也与白居易《咏怀》暮年回乡时了无情绪的暗淡心境不同。

  故选A。

  (2)①构思不俗,如开篇饮酒送别,兴尽之时正是离别之际,分别之人一反常态,兴致盎然,挥毫作画,吟诗作赋,场面热烈,一扫送别诗悲感之态,高雅脱俗又爽朗豁达

  ②语言不俗,如“看壁间三绝”,友人即席作画吟诗,“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又如“匹马翩然归去”,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离开,“然”塑造了友人临行之时酒兴不减,诗兴盎然的洒脱形象,“向征鞍敲月”的“敲”更突显马蹄声之轻快,词调清新。

  ③形象不俗,如“霜干银钩锦句”,即挥毫的内容,“霜干”为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遒劲有力,“锦句”指词藻富丽的佳句,饯别之时,作者不重在抒发凄楚的别离之情,而重在刻画友人高雅脱俗、豪爽飘逸的形象,作者豪爽洒脱的形象也跃然纸。

  附

  《咏怀》

  唐代白居易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别》阅读答案4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之情。(1分)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举例分析。(2分)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7、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依恋(留恋)

  2(2分)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1分)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语句阐释1分)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1分)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

  7: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阅读练习二: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依依不舍(或留恋) 的心情。(2分)

  (4)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2分)

  答: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2]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别》阅读答案5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③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

  1、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 ”句意。(2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参考答案

  1、(2分)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5分)上片实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虚写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虚实结合,抒写诗人心中既为朋友离去的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感情的。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把双方离别之恨和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赏析

  《蝶恋花·别范南伯》是南人杨炎正的作品,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离情。上片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全词抒写离愁别绪,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

《别》阅读答案6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上疏力谏,得罪肃宗。死后赠谥太尉。谢傅:指晋代谢安。他部署八万晋军迎战符坚百万大军,胜利消息传来,他仍在与客人下棋。徐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没有及时献上。徐君死后,他将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公事在身,却驻马停留专程凭吊亡友,衔诚致哀,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B.诗人感觉房太尉的坟非常孤单冷清,这种感觉与房琯在政治上受冷遇有关。

  C.诗人将泪水涌淌的自我形象与低空的片云映衬而写,将情与景结合了起来。

  D.诗人虽然沉痛,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16.颈联借两则典故各自暗写了怎样的现实场景?又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5.D(“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错,“啼”,应为“啼哭”。)

  16.第一则典故:诗人借谢安对棋,暗写自己昔日与房琯下棋的生活,(1分)既显示了诗人与房琯的亲密关系,也赞美了房琯的气度与才能(2分)。第二则典故:诗人以季札挂剑,暗写自己寻祭房琯墓地的情景(1分),既表现了诗人对房琯去世的深感意外,也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追思悼念之情(2分)。

《别》阅读答案7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颔联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美好景致。

  D.本诗的'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6.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分)

  答

  15.B(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①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一点2分,三点6分)

  析: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诗人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诗人常倚树休息,看云卷云舒,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尾联写匡山虽美,诗人却要离开了。不是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虽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此。  

《别》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9、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5分)

  10、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9、别友;伤春;多病;怀人;思归。(每点1分)

  10、①用典(1分),虚写(1分)

  ②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1分),③想象友人此去杭州景象(1分),④借探问离巢孤燕以求杭姬踪迹(1分),⑤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牵挂(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下落的殷切之情)。(1分)

《别》阅读答案9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别丢了坎蒂德 张丽钧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一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

  ④“他可牛了!”儿子说,“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

  ⑤就是这个“可牛了”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

  ⑥“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

  ⑦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⑧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⑨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坎蒂德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他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⑩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注了一笔巨资。

  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

  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

  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座森林。”

  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20xx年,剑桥大学在康河河畔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大理石诗碑,碑上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四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碑上只刻了中文,并无英文译文。坎蒂德央求我儿子为他翻译。我儿子不但为他翻译了那四句诗,还告诉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个诗人,并且也姓徐。坎蒂德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他愿意随时恭候中国诗人的儿子游览葡萄牙,游览他美丽的森林。

  坎蒂德是在20xx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工作出色,内心澄澈,酷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有本事赚钱,更有本事把钱花在给生命带来无边欢悦的地方。

  “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选自《读者》20xx年第9期,有增删)

  小题1:从第⑨段起,作者一共写了坎蒂德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每件事在5个字以内概括)(4分)

  小题2:作者告诫儿子“永远不要丢了坎蒂德”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⑧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话,简要赏析。(4分)

  ⑴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

  ⑵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我选第 _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因为坎蒂德热爱诗歌,而“我”又是诗人的儿子,在坎蒂德离开之前,“我”将代表同事为他拟写一张留言卡片。请你代“我”以小诗的形式,拟写这张卡片,送给坎蒂德作永远的留念。(诗句之间请用“∕”断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观鸡场、买森林、购买物品、请“我”翻译诗、捐款。(五选四、意至即可)

  小题1:坎蒂德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1分),他工作出色(1分),内心澄澈(1分),酷爱自然(1分),有爱心(1分)(四选三;意至即可;亦可摘录原文)。你/为我/留下四季里的阳光和绿意)(意至即可;“诗”的要求不必过高)

  小题1:承上启上(过渡)(1分)。承接了上文对于坎蒂德不讲究吃穿用度的介绍(1分),开启了下文对坎蒂德其它品格的叙述(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

  小题1: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1分)的表现出森林的美丽(表现出坎蒂德内心的纯洁美丽), 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2分)。⑵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细致传神(1分)地表现了坎蒂德内心澄澈,悲天悯人的善良品德(2分)。

  小题1:示例:即将告别/却又不愿挥手/暮色染红了/剑桥边的垂柳/为我们奏响一曲离歌/ 不会忘记你/因为慈悲/也已深深埋入/我们心里。(人生四季/皆有美景诗意/如果/离别是生命中必读的一页/那也请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9---17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坎蒂德”的人格魅力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写的小诗能够体现对坎蒂德的留恋以及祝福即可。

《别》阅读答案10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

  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比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别》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别》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林景思

  尤 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眇,同“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留恋与不舍。

  15.“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诗句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

  15.(1)“眇空阔”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都用天地的阔大反衬自己离开对方后的渺小孤独,借此表达不舍之情;(3分)(回答为借景衬情也可酌情给分)(2)“后夜相思”与“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都用虚写的方式,还没有和对方分开就开始思念,借此表达了不舍之情。(3分)

《别》阅读答案1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 宿鸟 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鞞 [p ],古同 鼙 ,鼓名

  ⑺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1、诗篇开头 寂寞 二字的作用是?

  2、家乡今昔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也是____________的根源。

  3、 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家乡已非 旧 时面貌,早被 蒿藜 淹没的情景。这句里的 _____ 字用得特别传神。

  4、 日瘦气惨凄 是 贱子 触景生情,烘托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这一句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5、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的深刻含意是?

  6、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中 永痛 的意思是?

  7、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的意思是?

  8、翻译,并简略说明其写作特点。

  ⑴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译文:

  写作特点:

  ⑵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译文:

  写作特点:

  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1、渲染出满目萧条的景象,也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心情

  2、世乱(安史之乱) 无家 可 别

  3、归来寻旧蹊寻

  4 见空巷 时的凄惨拟人

  5、以 狐与狸 的反客为主,深刻地写出了家园的破败

  6 我 被征服役后 长病母 无人奉养,以致死去;死后又无人埋葬,以致丢弃山沟

  7、母亲生养了我,而我对母亲却生不能奉养,死未能安葬,这是我终身感到痛楚悲苦的两件事

  8、⑴ 鸟儿也留恋住惯了的旧巢,我哪里会嫌房屋破烂呢?春天刚来到,我就独个儿扛着锄头去耕耘;天黑了,我还在田间灌溉。

  以 宿鸟 为喻,表达了留恋家乡的感情,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只希望能在家乡话下去。

  ⑵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家里已没有什么人可以告别了,在本州服役,毕竟比到远方去要好一些,但既然当兵,就得远去前线打仗;这样,生死吉凶也就难以预料;回头一想,家乡已一无所有,去远去近,还不都是一样。

  六句诗层层转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 召令 之后的心理变化。

  ⑶ 已经弄得人无家可别,还要抓去服役,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以反法作结,意味深长: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主上呢?

  参考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 三吏三别 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 天地终无情 ,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 中男 走上前线。这首《无家别》是 三别 的第二篇。

  赏析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 三吏三别 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无家别》叙事诗的 叙述人 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 一二老寡妻 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 贱子 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 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 我里百余家 ,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 天宝后 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 寂寞 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 二字与 天宝后 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 无家 可 别 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两句,紧承 世乱各东西 而来,如闻 我 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 字刻画入微, 旧 字含意深广。家乡的 旧蹊 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 寻 ,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 字追昔,应 我里百余家 : 寻 字抚今,应 园庐但蒿藜 。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写 贱子 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 承 寻旧蹊 来,传 寻 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 言其无人,应 世乱各东西 。 日瘦气惨凄 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 见空巷 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 的 但 字,与前面的 空 字照应。当年 百余家 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 狐与狸 竟反客为主,一见 我 就脊毛直竖,冲着 我 怒叫,好像责怪 我 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 一二老寡妻 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时,就不难想见与 老寡妻 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 我 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 我 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 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 近行 、 远去 ,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 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 独开生面 的表现手法时指出: 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 我 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 我 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 我 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 无家别 ,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 园庐但蒿藜 、 但对狐与狸 ,概括性更强。 蒿藜 、 狐狸 ,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 、 但对狐与狸 ,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 老寡妻 ,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 我 死里逃生,好不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 蒿藜 ,走进的是一条 空巷 ,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 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别》阅读答案13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3分)

  9.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9.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别》阅读答案14

  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 ,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能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22.作者闭门读书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3.文中兔起鹘落是用来比喻 。(2分)

  2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读书生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从南都回来后,就很少拜访朋友,专心读书。

  B.虽然家境不好,但仍能恬然面对,安心读书。

  C.边读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却没时间去作修饰。

  D.读书不停在表面,而着意探求原作的精神实质

  25.文中画线空处是小儿读书情状描写,富有情趣,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下第

  23.(2分) 写作时文思泉涌、落笔飞快的状态

  24.(2分)A

  25.(4分)要点:想像合理,2分;描写生动,有情趣,2分

《别》阅读答案15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题一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3、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4、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阅读题二

  ①这首诗是典型是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议论(或抒情)。

  ②请说说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③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慰藉朋友的孤独情怀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信心与希望:走吧,朋友,走进大漠,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凭着你高尚的人品与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还是会有无尽的友人聚集到你的身边来的。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赏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关于别阅读答案06-26

别老母阅读答案08-21

冬晚的别阅读答案12-26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11-07

别房太尉墓阅读答案11-11

《垂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6

别舍弟宗一阅读及答案12-16

《霸王别姬》阅读答案04-17

《别州民》阅读理解答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