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6-09 16:22:1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甘森的西红柿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⑴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2分)答案: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⑵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⑶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⑷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⑴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⑵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⑶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⑸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答案:⑴点题。⑵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⑶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 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答案:

  1、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3、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 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3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 B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品味下面划线词,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2分)

  (2)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2分)

  小题2: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2分)

  小题3:第①、第⑦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2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2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小题2:(2分)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小题3:(4分)结构上葡萄叶生长旺盛与葡萄叶过早凋落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4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使命而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此处谈出对所有事物都应具有敬重之情。

  小题3: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照应对比作用,内容上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5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人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 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看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

  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喀布尔人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 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喀布尔人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喀布尔人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喀布尔人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8、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常见的有第三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本文采用的是哪种?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6分)

  9、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警;那么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所谓“书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3分)解析:A 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8.(6分)参考要点:(答出第一人称给1分,分析一点 2 分;分析两点 4 分;分析三点5分,共6分。) 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喀布尔人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 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喀布尔人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喀布尔人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9.(6分)参考要点:(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4 分;答出三点 6 分。)①喀布尔人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 ②喀布尔人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喀布尔人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 ③喀布尔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喀布尔人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 ④“我”欣赏喀布尔人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喀布尔人,让其与敏妮交往); ⑤“我”与喀布尔人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喀布尔人和女儿见面; ⑥“我”资助喀布尔人,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

  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 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问题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0、傅雷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参考答案:

  19、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

  20、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21、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天,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的原作得内容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个性和创作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诠释与再创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7

  ①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学家朱熹、、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一辈辈人,跨过村口的小桥,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对房子牌坊听歌桥梁的精心雕琢,让这些村庄散发着农耕生活的芬芳。月明之夜,游子思念起故乡,乡愁里,氤氲的是曼妙的温馨。典雅的廊桥,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弄堂,雕着花鸟的木窗,寄着寓意的砖雕,精雕细镂的贴墙牌楼,让每一个思乡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③与别的乡村一样,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怀揣远大的抱负,肩背简单的行囊,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翻过山,越过岭,涉过溪,走出群山,在山外成就一番大事业后,衣锦还乡,盖起让人羡慕的高楼。自元代以后,文风鼎盛的理坑村,地处偏僻却官宦辈出。几百年来,七品以上官员就有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收入《四库全书》。日月更替,四季轮回,村口的树早已参天。从树下走哦过的读书人,回望一眼翘角飞檐的人家,踏上了赶考的路,心中涌起的,是自己默默的渴望。

  ④那些朴素的村庄,像寻常的草一样长在田间地头,吸风餐露,洞悉天地间的奥秘。在季节的风中摇曳生姿,在乡土上存活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与风霜雪雨,与日月星辰,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即使是一处水 、一座廊桥,也恪守着与自然的契约。建于南宋的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在最宽的河面上建桥,桥墩设计成半船形,根据洪水设定桥墩的距离,木质部分易于维修,这座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廊桥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完美结合,连接了两岸的村庄,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像牧童嘴边的一支笛,吹响在古典主义的乡村写意画里。只是,牧童的笛声成了历史的回响,而廊桥,仍在继续着美丽的功能。

  ⑤古朴典雅的,明清家住,曲折幽静的街巷,碧野清风的环境,让一个村庄充满了画意,洋溢着诗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大夫第、司马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那一座座大山深处的房子,雕梁画栋,曾吸引多少羡慕?收获多少赞叹?光阴递嬗,四季更替。在人去楼空之后,寂寞地面对流淌的岁月。青春年少的欢声笑语,金榜题名的志得意满,独守空房的哀愁,挑灯夜读的刻苦,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陋室空堂,衰草枯杨,静静地听着岁月流淌的声音。

  ⑦走在婺源的乡村中,仿佛穿行在梦里的江南。房屋是黑白两色的,古树是葱茏高大的,小桥是婉约玲珑的。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古朴,典雅,和谐。

  ⑧婺源的乡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做着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超然物外。

  14、联系全文,说说婺源乡村有着怎样独特的“遗传密码”?(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答:

  (2)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

  答:

  16、第②段开头“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第⑥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马云霖《乡土婺源》阅读训练答案

  14、①恬淡悠适的生活(2分) ②耕读传家的传统(2分) ③朴素和谐的环境(诗情画意的环境)(2分)

  15、(1)这句话旨在赞美婺源的乡…对历史上婺源人才荟萃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深化了主旨。(3分)

  17、既有对昔日婺源辉煌的赞叹(2分),也有对当今乡土文化衰落的伤感和无奈(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8

  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在善问。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学问学问,学要肯问。学,常会有疑;问,则可以解疑,解其一疑便长一智。学既不可缺,问也不可少。

  不因疑难细小忽视问,不因问题“浅显”而不屑问,更不应怕失身分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学习犯难不要急于问人,要先问已,后问人。问已,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文中多处用引号(引号的作用有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讽刺或否定 D.表特定称谓和专名 E.表特殊含义),

  试分析下列所用方法的作用:

  (1)“有学问”_______ (2)“浅显”______ (2)“所以然”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论点是()

  A.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

  B.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C.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

  D.问已,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

  3.作者批评的三种现象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划出句子成分。

  (1) 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 ( )

  (2) 学既不可缺,问也不可少。 ( )

  (3)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 )

  (4)学习犯难不要急于问人,要先问已,后问人。 ( )

  参考答案:

  1.(1)B (2)D (3) A

  2.C

  3.因疑难细小而忽视问 因问题“浅显”而不屑问 怕失身分而耻于问

  4.

  (1)单句 主语:体会 谓语:是 宾语:不仅要问,而且要善问

  (2)复句

  (3)单句:主语;这 谓语:是 宾语:没有道理的。

  (4)复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9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1.请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老师上阅读课,给学生讲岳飞的故事;学生报告发现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位听课的小女孩,王老师劝走了窗外听课的小女孩;学生对岳飞可以被破格读书,而窗外的女生不允许走进教室学习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走向校长办公室,向校长报告和交涉。

  2.语言、动作描写(答“神态”也行);王老师是一位专心教学、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通情达理),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或正直、有良知)的老师。

  3.一是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和特定环境;一位小女孩站在窗外听课;二是“窗外”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被拒绝在教室的窗外,指出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4.答案要点:结尾处写到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结尾句向人揭示,像王老师一样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提升了文章主题(或: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

  本结尾句是小说的结局,该结尾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或:造成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同时,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与前文“岳飞可以破格入学读书”的伏笔作了呼应,前后照应,这样,全文结构更为完整和严谨。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0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灯光上Lifi实验成功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 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络信号。关掉灯,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8.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Lifi灯光上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发明的。

  B.Wifi通讯的媒介是无线电波,而lifi通讯的媒介是光,两者都属于电滋波。

  C.Lifi灯光上技术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络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D.我国的lifi上技术因复旦大学实验室的成功试验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

  9.下列对lifi技术传播络信号的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络发射器。

  B.微芯片能自动控制电灯开关,开表示1,关代表0,所以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络信号;关掉灯,络全无。

  C.利用LED灯实现络通讯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

  D.灯光下的电脑只需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就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络信号。

  10.lifi通讯与wifi通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3分)

  参考答案:

  8.C。不是“带来了”,而是“可能带来”。

  9.B。微芯片是“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不是控制开关。

  10.设施现成、价格低;信息安全;效率高,更大带宽,更高速度。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1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一株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停着 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地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地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地下嘲笑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蝴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的开花:“在这悬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地顽强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 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和蝴蝶地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地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和蝴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地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个极深沉地欢喜结成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地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下,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和”地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没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 柔的一角。

  ⑦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得百合花都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得开花,以来证明自己得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运用的恰当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地白和秀挺地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地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的a、b、c三处的__________处。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百合一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他( 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C处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形象。

  4.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5.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对即可)。

  6.这种嘲笑是因为野草目光短浅,并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如果我是“百合”,我不会理会“野草”的嘲讽,让花香在风中飞扬;如果我是“野草”,我会努力做好 自己的事情,向百合学习,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7.“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3

  美,盼着善待……

  美,有时是不能采摘的。

  比如,早晨的露珠玲珑晶莹,不过,一旦把它们采集下来,那珍珠般的光泽就会立刻荡然无存。

  美,有时是不能近观的。

  比如,远山如黛,美丽而且神奇,可当你真的走近了它,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大堆冷漠的石头。

  美,有时是不能触摸的。

  比如,水中的月影清亮亮的,足以让你想起恋人的眼神,可你只要伸手一碰,那美丽的明媚就会立刻碎掉!

  因此,总是想把关采摘到自己篮子里的人,常常会收获许多失望。

  正如树上的花朵,把它采摘回家,她只会感伤无奈地走向枯萎,反之,因为爱它把她留在树上,那美丽的笑容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啊!美感原来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感觉。

  想欣赏美吗?请先拥有最佳的心态。

  想走近美吗?请从珍惜与呵护做起。

  想采摘美吗?那就千万小心,可别把荚糟踏了……

  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批评了人们对美的'错误行为有哪些?对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理浅显易懂,想想看,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横线的两段话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珍惜美好的事物。(意对即可)

  2、批判了采摘、近观、触摸美的三种行为。对美的正确态度是珍惜美,呵护美。(意对即可)

  3、“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

  4、“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

  我正好相反

  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我们读书、听话,不但要知道文章写的内容,语言说的事情,还要理解说和写的内容所含着的意思。

  歌德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在魏玛公园里??蹦达,忽然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羊肠小道上,遇见了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刻意见的批评家。批评家一见歌德,马上挑衅似的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说着堵住了小道。

  歌德当然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于是马上回答:我正好相反。并满面笑容地躲到了一边。歌德的话很含蓄,然而意思也很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1.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一句俗话,作者引用这句俗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

  2.听话听音的音意思是( )

  A.声调 B.声 C.消息 D.话中隐藏的意思

  3.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意思是什么?

  4.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合适的句子。

  5.填空:

  文章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增强作者观点的可信度

  2.D

  3.歌德是傻子

  4.歌德给批评家让了路,说明批评家在歌德眼里是个傻子。

  5.歌德用话外音击败了一个尖刻的批评家的故事。不但要知道文章写的内容,语言说的事情,还要理解说和写的内容所含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朵午荷

  (台湾)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1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1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参考答案:

  1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1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1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14.共同点:它们都不处在盛开的状态,去年夏天那朵迟迟未开,今年秋天这朵迟迟未谢,与众荷相比,都显得孤寂落寞、安静温柔。原因:作者认为兴衰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应当欣赏他的全部,进而感悟生命在自然运转过程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28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6-09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4-03

[集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篇07-20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0篇)03-18

黎晗《阿弟》 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5-21

金色的草地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03

现代文阅读答案09-27

现代文的阅读答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