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初三阅读答案

时间:2024-10-19 09:05:19 毅霖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雾初三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雾初三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雾初三阅读答案

  雾初三阅读答案 1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答: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答: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

  【参考答案】:

  16.(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赏”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

  【解析】文学作品阅读选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雾》,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从设题情况看,设问明确,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设问思路一致,答题指向性强,并没有效仿课改区的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依“本”答题就可以了。设题关涉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及艺术的表达效果(第16题),也涉及对文句的品味和赏析(第18题),还关联到文章的行文思路(第19题),真正是在考语文,这样的试卷也真正是在要求学生学语文。

  雾初三阅读答案 2

  雾中的象山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象山,那奇特的神态,更加诱人。

  早晨有雾的时候,整座象山笼罩在白茫茫中。不一会儿,乳白色的浓雾在流动,在减退,透过云流的缝隙,藏青色的石崖和山树隐约可见。这时,远处的天边,微呈灰蓝,烟雾在继续减退,变薄,薄得像一层轻纱。从这青纱垂幕中看去,巨象的轮廓立即呈现在眼前,它正伸长鼻子在江中饮水呢。不知道是云雾在飘移,还是象山在蠕动,叫人觉得屹立在眼前的是头活象。再过一些时候,天空一片蔚蓝,薄雾又束成一条乳白色缎带,将象山围了一圈,好像这只大象站在这条光带之上飘动似的',神奇异常。

  1、这段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第二段分成三层,是按____的依据划分的,表示分层的关键词语是____、____、____。

  3、联系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用“√”号表示,错的用“×”表示。

  (1)“好像这只大象站在这光带上飘动似的。”这句话是打比方。()

  (2)“它正伸长了鼻子在江中饮水呢。”这句话是把事物人物化。()

  (3)“烟雾在继续减退,变薄,薄得像一层轻纱”。这句话是打比方。()

  《雾中的象山》答案

  1、象山在雾中的奇景

  2、整座象山笼罩在白茫茫中。不一会‖……叫人觉得屹立在眼前的是头活象。‖再过一些时候时间的推移早晨有雾的时候不一会再过一些时候

  3、(1)×(2)√(3)√

  雾初三阅读答案 3

  雾(茅盾)

  ①雾遮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②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渺的思想的。

  ③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④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⑤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⑥我诅骂这抹煞一切的雾。

  ⑦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⑧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⑨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身后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2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描写了眼前的雾景,点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

  B、描写了眼前的雾景,说明自己讨厌雾。

  C、描写了眼前的山峰,点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

  D、描写了眼前的山景,说明自己讨厌雾遮住了山峰。

  22、第二段描写了什么?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夜晚山巅上璀璨的灯火,会引起人们“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

  B、这“半空的一片光明”,由于云和雾的笼罩,更有一种童话般的美丽。

  C、此段写夜晚山景的美丽,与第三段白日山峰的平凡形成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后窗的山景。

  D、此段写山景的美丽,与为了反衬下文“雾把什么都遮没了”的可恶。

  23、第五段中的“它”指代什么?正确的是()

  A、指代“浓雾”。

  B、指代“太阳”。

  C、指代“电线杆”。

  D、指代“灯火”。

  24、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对山峰的描写,借联想抒发了对光明的渴望。

  B、通过对“红鲤鱼的轨外行动”,借描写抒发了奋起反抗的决心。

  C、通过对“疾风大雨”的呼唤,借想象抒发要冲破愁雾的斗志。

  D、通过对雾的描写,借议论抒发了对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答案

  21、A(B、D第一段并没有说明自己讨厌雾,或讨厌雾遮住了山峰。C第一段描写重点是雾,而不是山。)

  22、B(第二段是夜景,并没有写到云和雾)

  23、B

  24、D散文的标题是《雾》,主要通过对令人讨厌的雾的描写,抒发了对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雾初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雾》阅读答案09-13

雾阅读答案06-28

《雾 季羡林》阅读答案06-13

有关巫峡赏雾的阅读答案12-06

《雾霾来袭》主题阅读及答案06-14

《雾霾常识知多少》阅读答案07-25

《雨夜的灯光》初三阅读答案09-25

鼾声初三阅读答案理解12-28

初三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