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时间:2025-07-11 13:51:37 诗琳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1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

  “嗞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呜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_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B.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C.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6分)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

  7.A(“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

  8.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2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

  “嗞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呜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_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1、文章开篇对高原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描写高原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未停的风雪,大风吼叫、掀翻马棚等恶劣环境,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绝望的氛围,为后文阿廷芳寻找军马设置了艰难的背景,衬托出他不畏艰险、坚守职责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例如 “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终于觉得无聊,便把地上的积雪如剥皮一样大块大块地揭起来,扔到另一个地方…… 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如此恶劣的风雪环境,突出了阿廷芳寻找军马任务的艰巨。

  2、请简要概括阿廷芳的人物形象。

  答案:阿廷芳是一位坚毅勇敢、责任心极强的硬汉形象。他在抗日战争中右脸受伤,林南战役中失掉左臂,但这些伤痛并未磨灭他的斗志。在此次寻找军马的过程中,面对零下 40 多摄氏度、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以及齐腰深的积雪,他毫不犹豫地踏上征程,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了五天,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着找回连队的军马,展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就像文中 “阿廷芳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寻找了五天,吃光了干粮,差点陷入绝境,终于找到了幸存的 6 匹军马”,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他的坚毅与负责。

  3、阿廷芳在寻找军马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答案:阿廷芳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零下 40 多摄氏度的严寒,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缺氧,齐腰深的积雪让行走艰难。同时,风雪导致天地间一片白色,单调而冷漠,难以辨别方向,寻找军马犹如大海捞针。而且他的食物有限,只有连长装给他的几把炒玉米,随着时间推移,他面临饥饿的威胁。此外,他和雪青马都逐渐虚弱,马瘦得只剩骨架,他自己也产生了眩晕、绝望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如 “他感到要在这样的雪原上寻找跑散的马匹,犹如大海捞针。雪青马只剩下一副骨架,很久以来,阿廷芳牵着它,不是为了骑它,而是让它陪伴自己。两个虚弱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尘埃一样轻微”,这些描述都体现了他遇到的重重困难。

  4、文章结尾处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这一结尾暗示了阿廷芳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虽然拼尽全力,但依然无法摆脱生命受到威胁的困境,体现出大自然力量的强大和生命的脆弱。他死死抓着马缰,表明他对生存和完成任务的执着坚持;而摊开的手努力想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严寒,象征着他在绝境中试图抓住希望却难以实现的无奈。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例如,在这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下,阿廷芳的挣扎与无奈更凸显了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情在高处阅读答案09-17

情在高处阅读答案11-02

《情在高处》阅读答案01-06

《登凌云高处》阅读答案04-15

高处的灿烂阅读附答案11-13

《奔落的雪原》阅读答案07-19

《高处何所有》阅读答案08-19

《高处何所有》的阅读答案07-24

高处的灿烂阅读答案优秀篇11-16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1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

  “嗞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呜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_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B.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C.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6分)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

  7.A(“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

  8.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最高处的雪原阅读答案 2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

  “嗞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一一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呜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_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1、文章开篇对高原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描写高原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未停的风雪,大风吼叫、掀翻马棚等恶劣环境,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绝望的氛围,为后文阿廷芳寻找军马设置了艰难的背景,衬托出他不畏艰险、坚守职责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例如 “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终于觉得无聊,便把地上的积雪如剥皮一样大块大块地揭起来,扔到另一个地方…… 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如此恶劣的风雪环境,突出了阿廷芳寻找军马任务的艰巨。

  2、请简要概括阿廷芳的人物形象。

  答案:阿廷芳是一位坚毅勇敢、责任心极强的硬汉形象。他在抗日战争中右脸受伤,林南战役中失掉左臂,但这些伤痛并未磨灭他的斗志。在此次寻找军马的过程中,面对零下 40 多摄氏度、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以及齐腰深的积雪,他毫不犹豫地踏上征程,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了五天,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着找回连队的军马,展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就像文中 “阿廷芳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寻找了五天,吃光了干粮,差点陷入绝境,终于找到了幸存的 6 匹军马”,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他的坚毅与负责。

  3、阿廷芳在寻找军马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答案:阿廷芳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零下 40 多摄氏度的严寒,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缺氧,齐腰深的积雪让行走艰难。同时,风雪导致天地间一片白色,单调而冷漠,难以辨别方向,寻找军马犹如大海捞针。而且他的食物有限,只有连长装给他的几把炒玉米,随着时间推移,他面临饥饿的威胁。此外,他和雪青马都逐渐虚弱,马瘦得只剩骨架,他自己也产生了眩晕、绝望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如 “他感到要在这样的雪原上寻找跑散的马匹,犹如大海捞针。雪青马只剩下一副骨架,很久以来,阿廷芳牵着它,不是为了骑它,而是让它陪伴自己。两个虚弱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尘埃一样轻微”,这些描述都体现了他遇到的重重困难。

  4、文章结尾处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这一结尾暗示了阿廷芳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虽然拼尽全力,但依然无法摆脱生命受到威胁的困境,体现出大自然力量的强大和生命的脆弱。他死死抓着马缰,表明他对生存和完成任务的执着坚持;而摊开的手努力想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严寒,象征着他在绝境中试图抓住希望却难以实现的无奈。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例如,在这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下,阿廷芳的挣扎与无奈更凸显了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