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0 23:34:53 维泽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前方》教学设计(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前方》教学设计(通用5篇)

  《前方》教学设计 1

  一、新课导入

  请仔细观察课文前面的一幅照片,告诉老师你由此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盐城籍著名的作家曹文轩看到这幅照片后和同学们一样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既而写下了一篇散文。

  像这样既有照片,又有围绕着图片内容而写的散文,我们称之为摄影散文。

  [投影]摄影散文特点:直观性、自由性

  二、交流评点(这一环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评点文章)

  曹文轩由这幅照片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当文章精美的句子让你产生共鸣时,请在文章的对话栏下空白处写上你的想法,这就是评点的读书方法。

  学生交流评点

  三、研讨课文

  思考:作者看了这幅照片,第一反应是什么?

  明确: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小组讨论: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讨论后明确: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进一步研讨: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讨论后明确:

  祖先们是在迁徙中生活的

  先前的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外面总在诱惑着

  出自无奈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2、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讨论后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讨论后明确: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体会11节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5、文中出现的一些双关词语:“家”“路”“流浪”“旅途”

  [投影]

  双关词语:有两层含义,除了表层的含义之外还有深层的含义,有时就是哲学层面上的含义、

  6、家、前方、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后明确: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7、“前方”有什么?(结合几幅图片)

  明确:好奇、疑惑、新鲜、希望

  8、“前方”是什么

  明确:“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四、文本探究

  (一)质疑讨论,品读文句

  [投影]“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无法还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学生讨论,阐发自己的见解

  (二)明确本文思路

  [投影]

  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

  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三)小结

  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作业:

  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感想,要写得深刻一点、(200字左右)

  六、作业交流

  高一(13)班

  《前方》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

  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

  《前方》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前方》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理解“家”、“路”、“流浪”、“旅途”等具象、抽象相结合的语词。

  3、研讨作者的核心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悲剧;人的悲剧性实质。(观点应由学生提出)

  4、感受作者对人类精神处境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领会文中“家”、“路”、“流浪”、“旅途”等语词的双关义。

  2、深刻理解人类的悲剧性实质: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的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揭示的人类的三重悲剧的实质。

  教学方式

  诵读与揣摩;研讨和点评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台《动物世界》剪辑镜头。

  广袤无垠的非洲荒原上一群斑马开始一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他们穿过大片职业稀疏的热带雨林,穿过行沙翻滚的茫茫荒漠……当放映到大群斑马涉河时几匹弱马尚未踏上对岸便被水中潜伏已久的天敌撕扯住一条腿时,学生被震撼了。(说明:以视频“动物大迁徙”导入能够将“迁徙”这一悲壮的场面定格在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动物的迁徙与人类的流浪在本质上又是相同的。)

  二、示肥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肥读(或放录音)。

  2、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结合摄影作品视觉直观性和散文形式自由的优势)。

  3、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明确:在第二段至第十段中,作者对人类的精神处境的观点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悲剧;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作者又是如何由这幅摄影作品进行这些形而上的思考的?

  明确:在首段,“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书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作者就将“归家”、“远行”、“在路上”联系在一起。从而联想由照片兴发。

  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应该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第十段又回到图片“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最后一段是对文章的呼应。

  三、细读课文,质疑讨论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用“△”标出困惑不解指出,用“☆”标出精彩语句。

  2、分组讨论,围绕本文主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展开讨论,相互发问互为解答。教师参与小组研讨,并作指导。

  3、各小组汇集研讨成果并由代表发言。预计会有如下问题:

  (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中,“家”怎么理解?

  明确:这里的“家”实指和虚指相互交错,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挡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归宿。两者之间是在不断的转换。

  (2)、为什么人“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明确:本文所谓“苦旅”其实是精神追寻的无尽无止而导致的人心灵上的无所凭藉。同样,“家、家园和家乡”也就是行而上的精神寄托;前方则是理想的召唤。

  (3)、既然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场悲剧,那人类为何还有必要“走啊走!一直向前流浪?(该问题实质上也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人生的追求确实是一场悲剧,然而是悲壮的,而绝不是悲惨的!是迎风长啸,而不是抢地号呼!可以举夸父逐日的例子:夸父为了抓住自己的理想,耗尽了心血,尽管如此也没能追到太阳,然而他投出的手杖却化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桃林,这不正能说明人类总是以自己悲壮的前行而留下美丽的诗篇,英雄的传奇的吗?还可引用卡特、瓦尔特《我与他》里的一句话:渴望外出和思念归乡是一对孪生姐妹,他表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心理。

  四、动手操练,评点文本

  1、要求学生针对第十段至第十一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在于……”在对话栏内加以评点。

  2、将优秀的评点拿出来在全班欣赏。

  五、课后作业

  各人上网查找一篇优秀的摄影散文,在班级推荐阅读。然后总结一下摄影散文的写作特点。

  《前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2、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3、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

  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前方教学实录03-07

《前方》教案08-26

前方的作文02-26

看看前方作文11-08

前方的作文(优)02-26

看着前方作文08-28

前方的路作文08-17

(推荐)前方的路作文12-12

路在前方作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