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二等奖《前方》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二等奖《前方》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方》是一篇哲理性摄影散文,由画面生发联想,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探讨的是“家”的人文内涵,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本着新课标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多样性、体验型、问题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作了如下处理:
①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的哲理氛围
②尊重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如讨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否和人们的乡土情结相悖,是否有悖于人之常情的时候,只要求学生找出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对于家的人文内涵先不做探讨学生理解了“路”、“前方”、“家”的多重含义,再进行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③注重知识(反弹琵琶)与能力(着重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文本的习惯与能力的训练)如“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如“无家可归”)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文章所包孕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悲悯情怀。
④情意性教育是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利用文章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为本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自始至终都贯穿这一主线,观察照片,关注人物心理;联系现实生活,理解主题;回答末段问题,深化理解;结合感悟,坚定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⑤为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口读书,交流感悟,举例争论;动手标记,做批注;动脑学习知识,思考人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兵教兵教师少讲精讲,点拨引导精讲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摄影散文、反弹琵琶等),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启发性。
补充说明
这是在新课标下上的'较成功的一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都有切实的提高下面的教学设计,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况又作了改进与调整。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文体的特点
2、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能批注重点语句,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
3、情感
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联系语境体味“路”“家”“远方”的含义
2、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家”精神家园的含义
2、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
3、学会批注,养成做批注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摄影散文
1、引导学生观察正文开始前的照片,畅谈感受与理解。
问题提示: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想想照片中的人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
从人物的表情看他在想什么?
见过这样的带照片的散文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导入新课摄影散文《前方》(板书课题前方)
2、摄影散文简介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散文构成的它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的特点。
3、作者简介
先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二、文本研习
(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教师提示:关键句指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关键语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对话栏批注感受深刻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自读情况
(二)演习文本,班内交流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他们正在路上”
2、从全文内容看,全文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是文章的文眼
3、这是否和人们的乡土情结相悖?这是否有悖于人之常情?试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教师精讲、点拨:
本文从反面立意,说的是离家,有反弹琵琶的味道,但是这并非有悖常理,作者从反面落笔,谈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只是这里的家不仅仅是现实的生养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
(2)拓展训练:反弹琵琶
①精讲
这种新奇的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的写法,便是“反弹琵琶法”,它往往会使文章独辟蹊径,别有洞天
②学以致用
看一看下面的一些观点,你能不能反弹琵琶?任选一句,说出你的新观点,当然要阐释理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4、读第3—8节,看文章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分类组合分条回答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六、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
一是外面世界的诱惑要求学生想一句歌词,来表达文中“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的意思( 例如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顺序颠倒一下即可)
二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三是“对前方的幻想”,即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以上谈的是人的离家行为以下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三)重点语句、疑难语句探讨
1、方法点拨:对于重点词句、疑难语句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应结合语境,即全文的立意,作者的感情倾向,语句所在段落以及前后段落内容的叙述,这些内容可以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
2、结合语境,联系现实,质疑讨论过程设计为先由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
(1)“路”“家”“旅途”“前方”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皈依之所“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2)读文中举的例子后,再结合现实谈谈对“无家可归”的理解。
例如现实中的人们生活贫困的时候,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生活充实一旦生活富裕奔小康,忽然感到生活没有了奔头,不知何处是归程,心中茫然而惶然……有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其实这是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这种信仰危机在学生亦有,如“星座占卜”。
从这个层面上,文章用“无家可归”其实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
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人无法还家”;
三、“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含义
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4)“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的含义。
是指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归宿,找不到精神的栖身之所就如佛家所说“只有房子没有家”,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皈依感。
三、拓展探究
1、读完全文后请同学们回答最后一段的问题:“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如果这些人们没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的皈依之所,那么前方就是“旷野”,即便是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
2、文章读到这,我们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恰恰相反,人们正是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才不空虚,才不茫然、惶然,才有有家的感觉,而这正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人有痛苦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放弃追求,这才是人生的崇高之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也正为此崇高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化作厉鬼也要与敌人抗争……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悲悯的眼光,赋予家以人文内涵,家不仅是生我养我之地,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同学们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奔向前方!
五、布置作业
自读《想北平》,自己填写“对话栏”
板书设计
前方
曹文轩
家路前方
(精神家园)(人生之路)(未经历的人生)
【公开课二等奖《前方》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06-18
《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08-28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09-12
《场景歌》公开课教学设计12-18
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12-16
《迟到》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12-02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05-18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07-21
《望岳》公开课教学设计07-21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