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1 10:34: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

  1、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

  钟面上一共有大格

  1大格有小格

  一共有小格

  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

  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

  三、加强观察、实践、探究几时几分。

  1、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

  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

  四、读读拨拨、初步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

  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教学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生自由说),有些游戏既好玩又有许多奥秘和数学知识,你们玩过抛硬币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看看在这个游戏中有那些奥秘和数学问题。

  二、抛硬币游戏

  1、(屏幕显示)看老师这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把准备好的一角硬币拿出来,找到写有一角的这一面,我们把它看做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的一面叫反面。现在我把它扔一下,你们猜一猜看哪面朝上?(生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看一看,师在抛一次,生猜。

  2、学生抛硬币,并记录。

  你们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好,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抛,一个同学猜,并作好记录。(本次活动为4分钟)

  共抛( )次

  正面( )次

  反面( )次

  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汇报后再把你组的结果,和你的前后桌说一说。

  3、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通过刚才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现象可能发生。(板书,可能)

  三、摸球游戏

  师:我们用刚才发现的知识再来做一个游戏。“摸球”袋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一摸,猜一猜,活动要求:每人摸一次,每摸完后要把袋子搅一下)并做好活动记录。

  “摸球”活动记录单

  黄 球

  白 球

  我组有( )人 摸白球( )人 摸黄球( )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师:在口袋里可能摸到黑球吗?(不可能)为什么?

  师:老师这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球,谁愿意摸,老师猜,(袋中全是白球),板书:一定。

  四、巩固练习

  1、 笑笑、淘气、机灵狗也在猜球,请你们来猜一猜吧!(书93页)

  2、 老师想去北京玩,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帮老师参谋一下应带些什么。

  3、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情吗?

  板书设计: 抛硬币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2、(1)观察、体验

  师:每小组一只小猪储蓄罐,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小猪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1: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前面,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

  学生2: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后面,有两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

  学生3: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左面,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学生4: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右面,也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把你们看到的小猪的样子画下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画从正面、右侧面、左侧面、背面的小猪图片,画完后组内交流欣赏,看看不同角度的小猪的形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画得也很好。现在请你们根据这几幅图画商量一下,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讨论片刻后交流。

  生1: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画出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生2:因为我们观察得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师:对,我们观察物体时所处得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得角度不同,那么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进一步体验:每组学生围绕小猪一周,在正面、后面、侧面等各个位置停一下,体验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在活动中思维活跃,情感积极。】

  (2)观察、想象

  ①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

  (学生想了片刻之后,开始动手画形。其中有少数学生的想象是正确的。)

  ②验证:然后拿起储蓄罐从下往上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看谁的想象最接近。

  【那几个想象正确的学生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法指导:在观察之前,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呢?然后再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想象。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厉害。

  ③练习:

  a.、课本67页: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b.b、每课一练49页第1题:下面6个杯子的形状,分别是哪6个小朋友看到的,知道吗? c.C、观察两幢房子。

  【通过练习,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些练习,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移位”,即假设自己在物体的哪一方,会看到哪个图形,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简单几何形体的观察

  师:请同学们把小猪放回盒子,然后观察储蓄罐的`盒子,你发现这个盒子是什么立体图形?生:是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六个面。

  师: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样看到两个面?学生观察活动,交流汇报:

  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可以站在尖角的地方。从8个尖角可以看到三个面。

  生:最少能看到一个面,可以正对着一个面。有6个位置可以看到一个面。

  生:隔着一条边,就可以看到两个面。有12个位置可以看到两个面。

  【这样观察,渗透了长方体的8个顶点、12条 棱的特点。为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

  (三)想象:下图是一个从上往下看的物体的形状,根据你的经验,你能想象它是什么物体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举出:井沿、洗衣机、饮水机等等。

  【师在学生联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其他物体,如砚台、各种产品、月饼、装有袋子的VCD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也不同。

  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郑敏信教授也说过: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有的猜是白球,有的猜是月亮,有的猜是饭勺子,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观察信息,这时,有部分学生猜测可能是灯炮,有一半学生还拿不准。当我出示第三张图片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这是灯炮。在这个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遵循”短、平、快”的引入原则,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储蓄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储蓄罐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装储蓄罐的长方体盒子,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么看到两个面?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比如,12条棱,8个顶点等知识点,但这些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储蓄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储蓄罐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外方内圆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

  4、反馈三、实践应用练一练:

  1、第1题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2题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农家小院

  提问:回答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看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 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练习五1、2、3题。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本课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通过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精神及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

  2、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把折扇、三角板、活动角、已标明度数的角若干。

  【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谜语。

  2、师出示扇子: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1、这一生活用品是什么?

  2、发现了什么?

  通过创设谜语情境,由扇子引出“角”,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认识平角、周角。

  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

  2、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3、师操作成平角后向学生展示。

  4、师操作成周角后向学生展示。

  5、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

  (二)、课件展示,引导分类。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角。

  2、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三)、比较分析,内在联系。

  ①使用活动角,请同学们判断活动角所成的角各是哪种角?

  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度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五类角排列顺序。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

  2、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

  3、小组合作讨论:

  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找一找身边的平角。

  (方法同上)

  4、生观察体验得出:

  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5、生合作分类。

  6、交流汇报

  (1)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2)、等于90度的角叫直角。

  (3)、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7、学生思考,说出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

  深化理解,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三、应用深化

  1、教师引导学生分类。

  2、练一练:(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谈发现。

  3、动手拼角(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学生口述分类标准。

  2、生分别说出是什么角。

  3、生自己观察,判断方法。

  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习“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检查。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

  五、畅谈

  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知识,体会成功感。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作业题

  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节“2~6的乘法口诀”中的第一课时内容,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在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之前。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重点。2~6的乘法口诀分三段编排,即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虽然5的乘法口诀作为乘法口诀中的中间句,但5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用途广泛的数,并且依次相加的和也很有特点,学生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基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表内乘法的开始,此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材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避免死记硬背,所以都是从相同数的连加引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全部乘法口诀让学生记忆,而是在多处采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经历了乘法口诀的“创造”过程,自然会更深刻地体会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也有利于乘法口诀的记忆。

  【学情分析】

  儿童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与经验,尽管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学生虽然会算出几个5的和是多少,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并不会轻易从乘法算式的结构入手编出口诀,教师必须先引导编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因为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口诀比较容易,但要促使学生记熟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还是要花一定时间。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52—53页

  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5的乘法口诀。2、经历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记忆口诀。

  3、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初步感受乘法口诀的特点和优势,体验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几个小娃娃,大家认识吗?”

  (课件出示一盒福娃图片。)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这一盒就是一整套,刚好5个。”

  二、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联系旧知初步感知几个5的和是多少:

  (1)“1盒福娃有5个,2盒福娃有几个你知道吗?”

  (图片出示2盒福娃)

  “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会说有10个,用5+5=10;2个5是10;2×5=10……)

  师:2盒就是2个5相加。板书:5+5=10

  (2)3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15

  (3)4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20

  (4)5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5=25

  小结:我们用加法解决了几个5相加是多少的问题,不过5的个数越多,加起来越麻烦,加法算式写起来更麻烦。同学们,表示几个5相加除了写加法算式,还可以写什么算式?(乘法算式)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很简便。

  2、联系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感知用乘法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

  (1)2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2×5或5×2)

  “表示什么意思?”

  “乘积是多少?”“怎么知道的?”

  (2)3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3)4个5呢?5个5呢?会写吗?自己试着写一些。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5个5相加为什么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呢?”

  (4)“1个5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尝试编制5的.乘法口诀:

  (1)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要求几盒福娃有多少个也就是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同学们觉得是列加法算式简便还是乘法算式简便?”“为什么?”

  “刚才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时是怎么知道的?”(看加法算式知道的)

  “是不是每次算乘积时都要看加法算式的得数呢?”

  “看来要想个好办法,帮我们记住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

  (2)介绍口诀历史,揭示课题: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编了一些口诀来记住乘法算式的结果。”

  (PPT简介口诀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编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编口诀:

  ①“请大家观察1×5=5,5×1=5,在这两个乘法算式里,1和5叫什么?(乘数),5叫什么?(积),这两个乘法算式的乘数都是1和5,我们就可以把乘数写在口诀的前半句(板书“一五”)积也都是5,可以把得数写在口诀的后半句(板书:得五)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口诀来记。”

  “你们知道‘一五得五’这句口诀中每个字的意思吗?”

  “对!前半句表示两个乘数,后半句表示乘积。”

  ②“2×5=10,5×2=10,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记呢?”

  “‘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

  ③“下面的乘法算式大家会编口诀吗?试一试,在草稿本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编后面的三句口诀,然后展示汇报,并说说自己编的口诀每句的含义。

  教师引导加以整理,全班齐读。

  小结: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编的口诀?

  (3)“观察我们编的口诀,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第一个字从按“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排列,第二个字都是“五”,得数依次增加五。最后一个字是“五”、“十”、“五”、“十”依次排列……)

  师小结:“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第二个都字是‘五’,表示1、2、3、4、5分别和5相乘,后半句就是每次乘得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在课题上添加板书:5的)

  (4)尝试记口诀:

  “我们知道了每句口诀怎么来的,还知道每个字的意思,能把这些口诀都记下来吗?”

  学生先自己独立记口诀,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53第5题

  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3、“做一做”第2题、P5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游戏:

  “在这张表格里,藏着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口诀,看谁有火眼金睛,能把它们都找出来。”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5×1=5

  一五得五

  5+5=10

  2×5=10

  5×2=10

  二五一十

  5+5+5=15

  3×5=15

  5×3=15

  三五十五

  5+5+5+5=20

  4×5=20

  5×4=20

  四五二十

  5+5+5+5+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97例1及“做一做”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师: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忙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哟。

  师:怎样装呢?生:红黄,黄红。

  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应)生:黄红!

  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打开了。

  二、探究新知

  1、这是谁在哭呢?小丽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生:随机说

  1)这可有点难度了,你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33等)2)大家这么回答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3)这么回答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有顺序的写法可以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

  师:看了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写法好一些,为什么?(有规律)生结: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

  揭晓答案:32 。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师:能说说你是借鉴了黑板上的那种方法吗?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知识不仅仅是数字,也能在图形和色彩中运用啊!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请坐的最端正的三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下。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生:摆造型,摆位置……

  师:要照相了,笑一笑,1、2、3咔嚓!师:赶紧换一种坐法再照。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这么快就就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了。

  3、师:小朋友们,握下手回到座位上吧!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哦,同学们有的说3次,有的说6次,

  小结:组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4、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一、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二、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2)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3)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1)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2)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3)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一拃长大约15厘米手掌宽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①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②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③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④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①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②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③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④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①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②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①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②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③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12厘米

  足球门的长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25米

  汽车的长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7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14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8-09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27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范文01-03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8-2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