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时间:2025-06-20 15:06:31 银凤 练习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1

  一、课文内容梳理

  1、《邓稼先》一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

  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单元字词汇总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孕育(yùn) 谣言(yáo) 昼夜(zhoù)淋漓(lín)无垠(yín)

  选聘(pìn)吩咐((fēn)殷红(yān)萦带(yíng)慷慨(kǎi)疙瘩(ɡēdɑ)

  夐远(xiòng)典籍(jí) 赫然(hè ) 绞肉(jiǎo)无暇(xiá)调羹(ɡēnɡ)

  校对(jiào)迭起(dié) 咳嗽(ké sou) 燕然(yān)秩序(zhì)硕果(shuò)

  洗澡(zǎo)腻(nì)曛(xūn)卿(qīng)岂(qǐ)孰(shú)邪(yé)

  揩(kāi)舀(yǎo)邓稼先(jià) 鲜为人知(xiǎn)刮目相待(guā)至死不懈(xiè)

  目不窥园(kuī)兀兀穷年(wù) 仰之弥高(mí)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深恶痛绝(wù)妇孺皆知(rú)鞠躬尽瘁(cuì) 锲而不舍(qiè)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xiǎn):很少被人知道。当之无愧(kuì):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jié):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锲而不舍(qiè):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目不窥园(kuī):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wù):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lì):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yá):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jiǒng):很不一样。迥,差得远。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潜心贯注(qián):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dǒu):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深恶痛绝(wù):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孙权劝学》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 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 ,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二)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 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作家作品: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一、在山的那边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字面意思外的深层含义。例: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指理想的境界,“山”指抵达之路上的重重险阻,“爬山”隐喻艰苦奋斗,克服一路上的困难。

  本诗表达了要经受千辛万苦,百折不挠,方才可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说明作者对山外世界的痴迷与向往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化,表达心情沮丧时的心理感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以为可以望见大海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形容对理想的渴求。

  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词语识记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了解课文中的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作(记叙)手法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3、分析记叙文中的铺垫与照应

  (1)铺垫的作用

  衬托行将来临的事物;渲染气氛。

  (2)照应

  ①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②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4、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5、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生命,生命

  1、字词积累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四、紫藤萝瀑布

  1、词语识记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2、揣摩文中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和文章主旨

  作者借花赞美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3、体会并学习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绘形入神,融入感思,生动形象,富于情致。

  五、童趣

  1、简单的字词句释义

  “填词法”“换词法”

  2、体会作者的曼妙奇想(想象)和意趣物外的情怀(童真童趣)

  文章表现了少儿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情趣。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1、口语交际

  (1)自我介绍

  (2)推荐自己

  (3)“模拟”面试

  2、写作:命题作文“这就是我”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每个班都会出现少数老师心目中的“黑马”。这些学生往往是从中等生水平一下就进入了优秀生的行列,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语文和英语的单科成绩里面。如果单纯从学科的实力来看,这部分学生是完全不可能进入高分考生行列的。因为平时无论是月考还是模拟考,这些学生的成绩都只能处于中等水平(语文大概是100-110分左右,英语大概是110分-115左右),但一到高考却突然上升到130分以上,难怪被称为高考中的“黑马”。惊喜之余,老师自然会回想并分析这些考生的高分奥秘。原来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他(她)们的书写都特别整洁漂亮,平时的书面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被作为班上书写的范本。由此看来,整洁的卷面和漂亮的书写是不容忽视的高分因素之一。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的阅卷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而且每天也要完成一定的阅卷量。面对一份卷面糊涂、书写糟糕的考生答卷和一份卷面整洁、书写漂亮的答卷,其阅卷的心情是迥然不同的。一份整洁漂亮的答卷,往往会给阅卷老师一种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的感觉。一是心情舒畅,二是阅卷流畅,所以多拿几分是预料之中的事。反之,一份四处涂改,书写糟糕的答卷,只能令阅卷老师烦上加烦。一来是阅读费劲,二来是越看越扫兴,自然就不会给你手下留情了。不少书写差的同学,往往不把书写问题当一回事,加上有些老师平时要求也不够严格,不会因为书写差就给你扣分,但在阅卷场上,阅卷老师是不会给你留面子的。

  事实上,整洁的卷面和漂亮的书写就等同于你的一张“名片”,谁拿到了这张“名片”,无形中就等于为自己增分,而且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增分。难怪在冲刺阶段,连一些专家都认为“复习不如练字”。作者认为,作为高三学生,一定要把练习书写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每天只要腾出十分钟来练习书写,中英文交错进行,坚持下去就必定有丰厚的回报。假设每科在高考中因卷面整洁和书写漂亮多拿几分,几个学科加起来至少就有十多分了。

  “最终的目标肯定是不加分,但取消加分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今天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还将继续保留,但会进一步去研究、去改革。

  毛力提表示,取消高考加分政策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分政策是一个阶段和特殊时期的政策,目前之所以还继续保留,是因为我国教育还存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差距。

  “当前要做的,一是保证高考加分严格规范,按着政策走,另外,也需要进行研究和完善。”毛力提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2

  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处女作《冬青树》,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芸窗夜读》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③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夜莺》等。

  ④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确凿záo菜畦qí积攒zǎn攒一起cuán收敛liǎn脑髓nǎo suí鉴赏jiàn蝉蜕tuì骊歌lí

  花圃pǔ木屐jī环谒yè淹没mó讪笑shàn嫉妒jì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鸡毛掸子dǎn来势汹汹xiōng恭恭敬敬gōng兴高采烈liè荒草萋萋qī泯然众人mǐn阳光普照pǔ不期而遇qī

  3、课文内容把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前后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父亲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刻画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急切的期盼:希望女儿尽快的坚强成熟起来,而“我”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丑小鸭》通过讲述一只处处受排挤、受打击的丑小鸭,因为梦想,不沉沦,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信念坚定,坚持自己美丽的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奋斗,你我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只“天鹅”。实质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坚强,要有美的追求和向往。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对一位少女真诚的劝慰,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这里抒情诗。

  ⑤《未选择的路》同样是一首这里抒情诗,表明了诗人不畏辛劳的追求事业的人生态度;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⑥《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天资聪明不足为奇,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也只能成为众人。

  二、《伤仲永》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属于

  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完成

  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1、泯然众人矣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承受

  14、伤仲永哀伤、叹息

  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17、从先人还家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写

  22、传一乡秀才观之全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地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王子(王安石自称)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其(他的)受之天(天赋)也(不译),贤(超过,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高远)矣。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常人),则(是因为)其受于人(后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且(尚且)为(成为)众人(常人);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就停止了吗,意思说连众人也不如)?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赋,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有天资,像这样的才能,不进行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今天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常人,又不进行后天教育,恐怕边常人也不如吧!)

  道理: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于: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3

  第1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第2课.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é bié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第3课.羚羊木雕张之路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犄jī角怦pēng寒颤zhàn攥z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反悔:对以前答应的事翻悔或不承认。

  (2)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3)自作主张:不与人商量,自己决定。

  (4)仗义:讲义气。

  (5)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羚羊木雕》的作者是张之路,这是一篇记叙文(体裁)。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第4课.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nì笑嗅xiù膝x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2.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金色花》第4段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地理复习方法有哪些

  1、系统阅读。

  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

  2、整理分析。

  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3、重复练习。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地理答题技巧最新有哪些

  (一)读懂题意

  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数据等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图示

  地理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四)表达清晰

  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关于地理高分攻略简介

  1、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2、阅读理解

  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学好地理的三要素是什么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地理难点的理解。

  2、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学好地理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3、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03-04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03-0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11-01

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复习06-16

关于语文第一单元复习10-05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09-1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07-09

七年级下册四单元语文知识点03-03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