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亮程《我们家的一段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亮程《我们家的一段路》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亮程《我们家的一段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1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们家的一段路
刘亮程①
①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尽管两个月前我们便开始收拾东西,把要带走的归顺整齐,一遍遍估算着装几车,用啥车拉走这些家当。
②除此之外,搬家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依旧做着该做的事。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遍野里是别人家的粮食。父亲赶车经过那些地时,也许引起旁人的警惕——他去拉前一天砍倒的玉米秆,顺便割些田埂地头的草回来。车上放着铁锨,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埂,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似乎没想到从今以后这片田野上再不生长属于他的东西。他的马车将在另一片土地上往复颠簸。不知他能否走惯别处的路,种惯别处的地。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掼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一摇一摆走路时,风从两腿间刮过去,狗能从两腿间钻过去,夹不住一只猫一只逃窜的野兔,但夹住一捆草一麻袋麦子却像夹住一匹走马一样合适自如。
③一天下午吃过饭,他又拿起锨,往房后那段路上扔了几锨土,垫平上一场雨后留下的几个牛蹄印。那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有四五十米长,我们自己修的,和大路一样宽展,从房后面通到东边的圈棚和柴垛旁。跟大路相接处有条渠沟,没有桥,渠沟浅浅的,有水没水都不碍事。这段路以前我们一家走,路上全是我们家的车辙脚印和牛蹄印。
④那天来了许多人,路上、墙上、墙根,站着、蹲着,都是人。有的过来说几句话,帮一把忙。更多的人只是围着看,愣愣地看。
⑤我们被看得有点不自在,有点慌。有种被监视的感觉。
⑥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怎样在一个车厢里,同时装下柜子、板凳、锅碗、木头、柴禾、草还有水缸,而又不相互挤压碰撞。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好像怕我们搬走地,装走空气。
⑦我忙着搬东西,不知谁代表这个村庄和我们道别。是那条站在渠沿上目光忧郁的狗,还是闲站在人群中看我们背麻袋抱木头的那头驴。它没等我们搬完,高叫了几声,屁股一扭一扭走掉了。我们稍一停顿,仿佛听到这个地方的叫声,一句紧接一句,悲壮又昂扬。它停下时,这个村庄一片静寂,其他声音全变得琐碎模糊。只是不清楚它是叫给我们的还是叫给另一头驴。它一个驴,或许懒得管人的事呢。你看它的眼神,向来对人不屑一顾。
⑧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该种地他还是种地,该放羊还去放羊。村长很少出来管村民的事。村民也懒得去找村长。牲畜更不把村长当回事,狗该咬照咬,管他是村长还是会计。牛发怒了照着谁都是一角一蹄子。
⑨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那段又宽又平整的路,我们施足底肥以后多少年里为谁硕果累累的那块地。当我们在另一条渠边碰响水桶,已经是别处的早晨。
⑩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刮过村庄的风会突然少了点阻力。一场一场的西北风,刮过村中间的马路。每场风后路上刮得干干净净。马路走人也过风。早先人们在两边盖房子,中间留条大道,想到的就是让风过去。风是个大东西,不能像圈羊一样打个墙圈把风圈住。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
一天下午,我们兄弟四个背柴从野滩回来,走到村口时刮大风了。一场大风正呼喊着经过村子。风撕扯着背上的柴捆,呜呜叫着。老三被刮得有些东歪,老四被吹得有点西斜。老大老二稳稳地走着,全躬着腰,低着头。离家还有一大截路。每挪动一步都很难,腿抬起来,费劲朝前迈,有时却被风刮回去,反而倒退一步。
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
两边都是房子,风和人都只有一条路。土、草屑、烟和空气,满天满地地往北面跑,我们兄弟四个,硬要朝南走。
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风要是一直不过去呢,我们总不能在墙根坐到老再回去。老四没吭声。他在心里说,为啥坐到老呢,坐到十六岁、二十岁,多大的风我们都能顶。
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风撩开头发,呜呜地吹过头顶,露出四个光亮的天灵盖。
碰在老大额头上的一粒土,碰在老二脑门上的一片叶子,碰在老三鼻梁上的沙石和擦过老四眼角的一片硬木,分别触动了他们哪部分心智,并在多少年后展现成完全不同的命运前途?
那场风,最后刮开谁骨肉闭锁的一扇门,扬扬荡荡,吹动他内心深处无边沉静的旷野和天空?
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
我们背柴回家的路,不是风的路。
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礼貌地让到一边,让一场大风刮过去。
多少年后它再刮过这里,漫天漫地随风飘逝的事事物物中,再不见那四个顶风背柴的人。
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
(有删改)
【注】①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xx年8月11日,作品《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8.本文遣词造句颇有特色,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赏析。
9.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写四兄弟顶风而行的一次经历显得突兀,试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0.作者刘亮程曾被誉为“乡村哲学家”,根据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称号的理解。
11.文中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否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试举两例进行分析。
【答案】
8.①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瓷实、摔掼、罗圈”等词语是人物的口语,富有乡村生活气息。②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等语句展现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读来平易通俗。
9.①切合文章表现“我们家”内容;②能展现出人物顶风而行的不屈和“我们家”四兄弟的团结友爱。
10.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人情风貌;②通过农村生活的琐事,展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11.①《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乡土性,离不开土地,如父亲在土地上忙碌的情景;②聚村而居,熟人社会,村与村之间又相对独立,我们家要搬走时,围观的人都是熟人,而我们搬到另外的村庄,体现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独立;③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如文中四兄弟顶风而行中,长幼有序,听从大哥的话。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文“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掼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夹不住一只猫一只逃窜的野兔”中“水口子”“瓷实”“摔掼”“罗圈”“逃窜的兔子”等语句,是农村生活的日常用语,体现了语言的生活气息和口语化;
通过原文“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顺便割些田埂地头的草回来”等语句可知,没有华丽的词藻,使用日常用语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通俗平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整篇文章也是在描写我们家搬家前后的内容,在描写搬家前后的内容中回忆四兄弟背柴的情景,符合“我们家”这一内容主题;
通过原文“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可知,四兄弟顶风而行,“我们”把风“顶了回去”,风“改变了方向”体现了人的不屈不挠;“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不能总是试图改变自然,要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乡村哲学家”首先所描写内容是乡村的,其次是能展现乡村社会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展现了“我们”家搬走时不同人的态度,展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当时的乡村风土人情;
文章通过“我们家”搬家前后父亲、母亲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展现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我们”四兄弟背柴逆风而行的情景展现也是当时农村社会的日常,展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四兄弟的友爱。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乡土性,人们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本文“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车上放着铁锨,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埂,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一直到搬走前依然离不开土地,忙碌于农业生产,可以体现其乡土性;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农民聚村而居,熟人社会,区域间接触少,村与村相对独立。“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特征;“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可以看出村与村之间的相对独立,区域之间的接触很少;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文中“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可以看出四兄弟听从大哥的安排,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俗性。
刘亮程《我们家的一段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2
①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尽管两个月前我们便开始收拾东西,把要带走的归顺整齐,一遍遍估算着装几车,用啥车拉走这些家当。
②除此之外,搬家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依旧做着该做的事。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遍野里是别人家的粮食。父亲赶车经过那些地时,也许引起旁人的警惕——他去拉前一天砍倒的玉米秆,顺便割些田埂地头的草回来。车上放着铁锨,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埂,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似乎没想到从今以后这片田野上再不生长属于他的东西。他的马车将在另一片土地上往复颠簸。不知他能否走惯别处的路,种惯别处的地。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掼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一摇一摆走路时,风从两腿间刮过去,狗能从两腿间钻过去,夹不住一只猫一只逃窜的野兔,但夹住一捆草一麻袋麦子却像夹住一匹走马一样合适自如。
③一天下午吃过饭,他又拿起锨,往房后那段路上扔了几锨土,垫平上一场雨后留下的几个牛蹄印。那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有四五十米长,我们自己修的,和大路一样宽展,从房后面通到东边的圈棚和柴垛旁。跟大路相接处有条渠沟,没有桥,渠沟浅浅的,有水没水都不碍事。这段路以前我们一家走,路上全是我们家的车辙脚印和牛蹄印。
④那天来了许多人,路上、墙上、墙根,站着、蹲着,都是人。有的过来说几句话,帮一把忙。更多的人只是围着看,愣愣地看。
⑤我们被看得有点不自在,有点慌。有种被监视的感觉。
⑥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锨、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怎样在一个车厢里,同时装下柜子、板凳、锅碗、木头、柴禾、草还有水缸,而又不相互挤压碰撞。其他更多的人,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好像怕我们搬走地,装走空气。
⑦我忙着搬东西,不知谁代表这个村庄和我们道别。是那条站在渠沿上目光忧郁的狗,还是闲站在人群中看我们背麻袋抱木头的那头驴。它没等我们搬完,高叫了几声,屁股一扭一扭走掉了。我们稍一停顿,仿佛听到这个地方的叫声,一句紧接一句,悲壮又昂扬。它停下时,这个村庄一片静寂,其他声音全变得琐碎模糊。只是不清楚它是叫给我们的还是叫给另一头驴。它一个驴,或许懒得管人的事呢。你看它的眼神,向来对人不屑一顾。
⑧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该种地他还是种地,该放羊还去放羊。村长很少出来管村民的事。村民也懒得去找村长。牲畜更不把村长当回事,狗该咬照咬,管他是村长还是会计。牛发怒了照着谁都是一角一蹄子。
⑨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那段又宽又平整的路,我们施足底肥以后多少年里为谁硕果累累的那块地。当我们在另一条渠边碰响水桶,已经是别处的早晨。
⑩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刮过村庄的风会突然少了点阻力。一场一场的西北风,刮过村中间的马路。每场风后路上刮得干干净净。马路走人也过风。早先人们在两边盖房子,中间留条大道,想到的就是让风过去。风是个大东西,不能像圈羊一样打个墙圈把风圈住。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
一天下午,我们兄弟四个背柴从野滩回来,走到村口时刮大风了。一场大风正呼喊着经过村子。风撕扯着背上的柴捆,呜呜叫着。老三被刮得有些东歪,老四被吹得有点西斜。老大老二稳稳地走着,全躬着腰,低着头。离家还有一大截路。每挪动一步都很难,腿抬起来,费劲朝前迈,有时却被风刮回去,反而倒退一步。
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
两边都是房子,风和人都只有一条路。土、草屑、烟和空气,满天满地地往北面跑,我们兄弟四个,硬要朝南走。
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风要是一直不过去呢,我们总不能在墙根坐到老再回去。老四没吭声。他在心里说,为啥坐到老呢,坐到十六岁、二十岁,多大的风我们都能顶。
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风撩开头发,呜呜地吹过头顶,露出四个光亮的天灵盖。
碰在老大额头上的一粒土,碰在老二脑门上的一片叶子,碰在老三鼻梁上的沙石和擦过老四眼角的一片硬木,分别触动了他们哪部分心智,并在多少年后展现成完全不同的命运前途?
那场风,最后刮开谁骨肉闭锁的一扇门,扬扬荡荡,吹动他内心深处无边沉静的旷野和天空?
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
我们背柴回家的路,不是风的路。
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礼貌地让到一边,让一场大风刮过去。
多少年后它再刮过这里,漫天漫地随风飘逝的'事事物物中,再不见那四个顶风背柴的人。
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
试题设计
1、文章开头提到“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父亲在搬家前做了哪些事情?这些行为反映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章中描述村庄里的人们在搬家时的不同表现,请简要概括。
4、文章多次提到“风”,请分析“风”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5、文章结尾提到“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沙梁的不舍和留恋之情,尽管知道要离开,但内心仍然难以割舍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2、父亲在搬家前做了洒水、扫地、套车下地、割草、垫路等事情。这些行为反映了父亲勤劳、细心、负责任的性格特点,他对待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认真,尽力做到最好。
3、村庄里的人们在搬家时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怀着侥幸心理,想从作者家搬走的东西中发现自己丢失的物品;有的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只是袖手旁观,看作者家如何搬家;更多的人则面无表情,仿佛不认识作者一家,对搬家的事情漠不关心。
4、“风”在文章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它无情地吹过村庄,带走了人们的记忆和过往,也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同时,“风”也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挣扎和抗争,面对生活的变迁,人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和适应。
5、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迁,整个天空大地都成为了风的路,人们无法阻挡和改变这种变化。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感慨,暗示着人们需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变迁。
【刘亮程《我们家的一段路》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刘亮程《柴禾》阅读练习及答案12-06
《最大的事情》阅读答案刘亮程05-08
刘亮程《最初的铁匠》阅读答案11-15
刘亮程《两条狗》阅读答案10-30
刘亮程《远离村人》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19
刘亮程经典语句10-07
刘亮程《在新疆》经典句子09-26
刘亮程经典语录06-28
冯骥才《快手刘》的阅读练习与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