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4-10-14 07:21:1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8篇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形态的线条,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自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不同形态的线条会产生多种感觉,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3.学习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现思想情感,探索艺术的共性。

  教学重点

  认识线条的不同形态

  了解线条表现出的情感,学会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达思想和情感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每一位同学小时候大概都玩过这种游戏,它可以是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是两三个人共同操作。让学生利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毛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在翻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线条变化的不同形式。

  2.欣赏幻灯片

  幻灯片的内容涉及到建筑、服装、雕塑、动物等。

  天安门城楼:红柱子——竖线

  民族舞蹈动作——波浪线

  老虎虎皮——虎皮纹线

  教师边带学生欣赏边让学生回答,这些线条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让学生观察思考,在你的身边,在大自然中,哪些方面存在着线条表现出的美。(可以将这些线条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例如,斑马身上存在着线条的表现形式,(动物)竹林中也有线条的存在,(植物)还有北大桥、烈士塔等等(建筑物)

  教师总结:

  A.线条无处不在B.它可以分为视觉的和听觉的线

  指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视觉的线

  4.学生思考,课本上《红色娘子军》和《飞天》都是舞蹈图片,但它们给人的感觉确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认识用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5.阅读,阅读课本30~35页的图片,欣赏图片中指示的线条,并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6.听文章画线,要求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如下意境:

  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风;

  调皮的小鸟,投进了一粒小石子,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狂风掀起了一层巨浪。

  7.作品展示,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8.课堂作业。

  可出示两种作业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

  作业① 用线条作画:我的生活(或情绪)。规则:老师请出一位同学,然后请他的好朋友用线条描绘出这位同学的心情。

  作业② 用线条画出我的爸爸或妈妈。课后把自己画得画带给爸爸妈妈欣赏,并将他们的评语收进艺术档案夹。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养成平凡中求神奇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设计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鸡蛋壳的碎片质感来拼贴画面,注意使画面简洁。

  教学难点:作品构思巧妙,颜色自然搭配。

  教学准备:图片、范画、示范用蛋壳,胶水、色纸、铅笔、蛋壳,胶水、色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教师:鸡蛋是我们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一种营养品,一般情况下,吃完后我们就把蛋壳扔进垃圾筒里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把蛋壳洗净,将里面的一层内膜揭去,再把它们进行合理搭配,就可以组成一幅别致、新颖的装饰画了。

  板书:蛋壳碎片粘贴画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并思考:

  (1)这幅装饰画贴的是什么?是按什么形式贴的?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这幅画是按什么贴的,感觉怎样?

  2、欣赏教师范画:

  (1)用线表现的'物象简洁、清晰、明快

  (2)用面来表现的物象浑厚,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3、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根据设计选彩纸

  (2)设计稿

  (3)均匀粘贴碎蛋壳

  4、请学生尝试一下蛋壳粘贴技能

  四、布置作业:

  运用不同的颜色蛋壳碎片,用胶水涂在色纸上粘线贴面,做一幅漂亮的装饰画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小结、下课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色环,理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2. 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和三要素。

  3. 经过课堂上的调色练习学会怎样进行调色。

  4. 使学生能够感觉暖色系列与冷色系列组成的画面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 教学重点

  体会色彩的冷暖给人产生的心理感受。

  三. 学习难点

  在色彩联想的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色彩与联想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会调出想象中的色彩。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 讲解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色环的概念。

  2、 通过观看图片和色环,讲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3、 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橙、绿、紫

  4、 有彩色和无彩色

  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无彩色:黑白灰

  5、 对色彩的感受

  (1) 冷暖感觉

  a.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冷暖感觉的心理经验。

  b.通过梵高的《向日葵》与东山魁夷的画作的色彩冷暖比较,还

  有课本上学生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色彩冷暖感觉的比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冷暖。

  c.观看一些梵高的其他作品,同时讲解他的色彩的冷暖特点。

  d.进一步举例说明色彩的冷暖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他给我们心理感觉上的区别。

  e.举例说明冷色和暖色给我们带来的其他感受。

  f.颜色引起的心理错觉,被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2) 色彩心理

  a.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

  旦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发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b.色彩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举例梵高等例子来说明。

  c.让同学观看一些色彩心理作业,给他们分析用色的道理。

  (3) 色彩的表情

  分别说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兰色、紫色、黑色、白色、灰色、金属色的特性和他们所代表的含义。

  (二)、讨论

  通过前面对色彩冷暖和色彩心理以及色彩表情的讲解,然后来给书上的色彩心理作业命名。

  注意事项:要考虑到不同色彩的表情和他们代表的不同意思,以及他们给人心理上的不同感受。

  (三)、练习

  练习调色,完成一张12色相环。

  材料:铅笔、直尺、橡皮、圆规、毛笔、水粉颜料、水、调色盘、白卡纸。

  (四)、教师巡回辅导

  (五)、点评并总结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每一条街巷,每一栋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尺驳岸,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关丽的传说。《老房子》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模城市的文脉,品味城市的,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某种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将拦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地区的老房子的特征,还要对各国、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晓。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尽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

  a课前采访祖辈老人或建筑师及查寻有关资料,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房子的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

  c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写生工具。

  五、教学过程:

  ○讨论、引领阶段:

  学生将各种老房子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结合各文字资料、图片讨论各国、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欣赏一些老房子的写生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相关问题:

  1你喜欢哪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能否学着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作品?

  3如果让你来画,你准备如何表现?

  ○示范、提示阶段:

  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根据一张老房子的现场照片,讲解写生时取景与构图,并做相应的示范。

  提出外出写生注意事项:

  l写生时注意安全。(不要逗留水池边、马路上、建筑工地等地。)

  2写生时尽可能不在太阳直射下作业。

  3选景时果断,不要游移不定。

  4写生时注意景物的取舍及主题的表现。

  ○练习、内化阶段: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老房子写生,在联系住户后,写生前带领学生内外观察、增强感知。

  巡回指导时帮助一部份学生取景,把印有老房子的图片和画有老房子的画面分发一部分学生,让其临摹或以部分临摹添画的形式完成作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勇于表达的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所思所想。

  ○、展评阶段:

  集中写生一角,让学生自荐得意作品,进行个性(中鼓励学生用一些专业用语:以构图、线条、色彩、表现形式为界定)。

  ○收拾、阶段:

  身边的丢弃物、爱护自然环境,保持周边整洁。

  ○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城市新盖的仿古建筑前,对比前面写生的老房子(或出示图片),讨论:人们都说老房子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为什么有些地方既在拆除老房子,又在盖新的仿古建筑吸引游客,这符合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要求吗?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尝试毛笔的不同执笔方法。能掌握粗细、干湿和浓淡的对比画法。

  2、在水墨游戏中体验中国画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

  3、尝试各种水墨技法,喜欢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材料的特性。用毛笔画出种线条。

  教学难点 掌握笔墨中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吴冠中的《水乡》

  1、你觉得这幅画简单还是复杂?你觉得这幅画生动还是呆板?有趣还是没趣味?

  2、这一幅画有哪些形状?有哪些线条?有哪些颜色?

  3、这贴画是谁画的?你喜欢吗?

  二、认识工具材料:

  1、猜一猜,老师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2、出示各种工具,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师用各种工具材料演示各种使用方法,并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相互区别。

  三、画一画:

  1、用各种工具在自己的纸上试试笔,感受各种方法画出的各种线条。

  2、谈谈用国画工具使用的不同感受。

  3、自由地进行各种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游戏。

  四、比一比:

  1、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谁画的水墨效果丰富。

  五、课堂延伸:

  1、想一想各种不同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可以用来表现什么效果?

  2、尝试用各种方法画自己想画的物体。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

  1、蘸墨时毛笔先蘸水,只用笔尖蘸墨。

  2、墨水和水不要一次加得太多。

  3、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4、注意环境卫生。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学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准备: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 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第2课时

  一、导入: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

  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二、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2、教师巡行指导。

  四、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2、俯仰之间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黑糜峰山吗?谁来说一说黑糜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出示一组相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3、结合班级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会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奇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灰姑娘》的故事引入到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鞋,鞋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制作鞋。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鞋。

  我们一起来欣赏鞋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这些鞋的造型,了解它的特点和装饰的纹样。

  2、分析创作。

  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

  3、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制作鞋。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03-1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2-22

小学美术教案06-30

小学美术教案10-12

小学美术教案10-30

小学美术教案素材 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2-16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05-2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10-1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04-03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优秀03-06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8篇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形态的线条,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自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不同形态的线条会产生多种感觉,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3.学习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现思想情感,探索艺术的共性。

  教学重点

  认识线条的不同形态

  了解线条表现出的情感,学会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达思想和情感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每一位同学小时候大概都玩过这种游戏,它可以是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是两三个人共同操作。让学生利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毛线,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在翻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线条变化的不同形式。

  2.欣赏幻灯片

  幻灯片的内容涉及到建筑、服装、雕塑、动物等。

  天安门城楼:红柱子——竖线

  民族舞蹈动作——波浪线

  老虎虎皮——虎皮纹线

  教师边带学生欣赏边让学生回答,这些线条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让学生观察思考,在你的身边,在大自然中,哪些方面存在着线条表现出的美。(可以将这些线条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例如,斑马身上存在着线条的表现形式,(动物)竹林中也有线条的存在,(植物)还有北大桥、烈士塔等等(建筑物)

  教师总结:

  A.线条无处不在B.它可以分为视觉的和听觉的线

  指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视觉的线

  4.学生思考,课本上《红色娘子军》和《飞天》都是舞蹈图片,但它们给人的感觉确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认识用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5.阅读,阅读课本30~35页的图片,欣赏图片中指示的线条,并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6.听文章画线,要求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如下意境:

  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风;

  调皮的小鸟,投进了一粒小石子,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狂风掀起了一层巨浪。

  7.作品展示,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8.课堂作业。

  可出示两种作业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

  作业① 用线条作画:我的生活(或情绪)。规则:老师请出一位同学,然后请他的好朋友用线条描绘出这位同学的心情。

  作业② 用线条画出我的爸爸或妈妈。课后把自己画得画带给爸爸妈妈欣赏,并将他们的评语收进艺术档案夹。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养成平凡中求神奇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设计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鸡蛋壳的碎片质感来拼贴画面,注意使画面简洁。

  教学难点:作品构思巧妙,颜色自然搭配。

  教学准备:图片、范画、示范用蛋壳,胶水、色纸、铅笔、蛋壳,胶水、色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教师:鸡蛋是我们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一种营养品,一般情况下,吃完后我们就把蛋壳扔进垃圾筒里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把蛋壳洗净,将里面的一层内膜揭去,再把它们进行合理搭配,就可以组成一幅别致、新颖的装饰画了。

  板书:蛋壳碎片粘贴画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并思考:

  (1)这幅装饰画贴的是什么?是按什么形式贴的?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这幅画是按什么贴的,感觉怎样?

  2、欣赏教师范画:

  (1)用线表现的'物象简洁、清晰、明快

  (2)用面来表现的物象浑厚,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3、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根据设计选彩纸

  (2)设计稿

  (3)均匀粘贴碎蛋壳

  4、请学生尝试一下蛋壳粘贴技能

  四、布置作业:

  运用不同的颜色蛋壳碎片,用胶水涂在色纸上粘线贴面,做一幅漂亮的装饰画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小结、下课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色环,理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2. 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和三要素。

  3. 经过课堂上的调色练习学会怎样进行调色。

  4. 使学生能够感觉暖色系列与冷色系列组成的画面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 教学重点

  体会色彩的冷暖给人产生的心理感受。

  三. 学习难点

  在色彩联想的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色彩与联想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会调出想象中的色彩。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 讲解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色环的概念。

  2、 通过观看图片和色环,讲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3、 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橙、绿、紫

  4、 有彩色和无彩色

  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无彩色:黑白灰

  5、 对色彩的感受

  (1) 冷暖感觉

  a.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冷暖感觉的心理经验。

  b.通过梵高的《向日葵》与东山魁夷的画作的色彩冷暖比较,还

  有课本上学生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色彩冷暖感觉的比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冷暖。

  c.观看一些梵高的其他作品,同时讲解他的色彩的冷暖特点。

  d.进一步举例说明色彩的冷暖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他给我们心理感觉上的区别。

  e.举例说明冷色和暖色给我们带来的其他感受。

  f.颜色引起的心理错觉,被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2) 色彩心理

  a.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

  旦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发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b.色彩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举例梵高等例子来说明。

  c.让同学观看一些色彩心理作业,给他们分析用色的道理。

  (3) 色彩的表情

  分别说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兰色、紫色、黑色、白色、灰色、金属色的特性和他们所代表的含义。

  (二)、讨论

  通过前面对色彩冷暖和色彩心理以及色彩表情的讲解,然后来给书上的色彩心理作业命名。

  注意事项:要考虑到不同色彩的表情和他们代表的不同意思,以及他们给人心理上的不同感受。

  (三)、练习

  练习调色,完成一张12色相环。

  材料:铅笔、直尺、橡皮、圆规、毛笔、水粉颜料、水、调色盘、白卡纸。

  (四)、教师巡回辅导

  (五)、点评并总结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每一条街巷,每一栋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尺驳岸,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关丽的传说。《老房子》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模城市的文脉,品味城市的,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某种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将拦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地区的老房子的特征,还要对各国、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晓。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尽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

  a课前采访祖辈老人或建筑师及查寻有关资料,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房子的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

  c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写生工具。

  五、教学过程:

  ○讨论、引领阶段:

  学生将各种老房子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结合各文字资料、图片讨论各国、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欣赏一些老房子的写生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相关问题:

  1你喜欢哪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能否学着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作品?

  3如果让你来画,你准备如何表现?

  ○示范、提示阶段:

  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根据一张老房子的现场照片,讲解写生时取景与构图,并做相应的示范。

  提出外出写生注意事项:

  l写生时注意安全。(不要逗留水池边、马路上、建筑工地等地。)

  2写生时尽可能不在太阳直射下作业。

  3选景时果断,不要游移不定。

  4写生时注意景物的取舍及主题的表现。

  ○练习、内化阶段: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老房子写生,在联系住户后,写生前带领学生内外观察、增强感知。

  巡回指导时帮助一部份学生取景,把印有老房子的图片和画有老房子的画面分发一部分学生,让其临摹或以部分临摹添画的形式完成作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勇于表达的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所思所想。

  ○、展评阶段:

  集中写生一角,让学生自荐得意作品,进行个性(中鼓励学生用一些专业用语:以构图、线条、色彩、表现形式为界定)。

  ○收拾、阶段:

  身边的丢弃物、爱护自然环境,保持周边整洁。

  ○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城市新盖的仿古建筑前,对比前面写生的老房子(或出示图片),讨论:人们都说老房子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为什么有些地方既在拆除老房子,又在盖新的仿古建筑吸引游客,这符合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要求吗?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尝试毛笔的不同执笔方法。能掌握粗细、干湿和浓淡的对比画法。

  2、在水墨游戏中体验中国画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

  3、尝试各种水墨技法,喜欢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材料的特性。用毛笔画出种线条。

  教学难点 掌握笔墨中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吴冠中的《水乡》

  1、你觉得这幅画简单还是复杂?你觉得这幅画生动还是呆板?有趣还是没趣味?

  2、这一幅画有哪些形状?有哪些线条?有哪些颜色?

  3、这贴画是谁画的?你喜欢吗?

  二、认识工具材料:

  1、猜一猜,老师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2、出示各种工具,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师用各种工具材料演示各种使用方法,并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相互区别。

  三、画一画:

  1、用各种工具在自己的纸上试试笔,感受各种方法画出的各种线条。

  2、谈谈用国画工具使用的不同感受。

  3、自由地进行各种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游戏。

  四、比一比:

  1、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谁画的水墨效果丰富。

  五、课堂延伸:

  1、想一想各种不同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可以用来表现什么效果?

  2、尝试用各种方法画自己想画的物体。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

  1、蘸墨时毛笔先蘸水,只用笔尖蘸墨。

  2、墨水和水不要一次加得太多。

  3、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4、注意环境卫生。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学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准备: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 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第2课时

  一、导入: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

  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二、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2、教师巡行指导。

  四、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2、俯仰之间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黑糜峰山吗?谁来说一说黑糜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出示一组相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3、结合班级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会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奇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灰姑娘》的故事引入到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鞋,鞋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制作鞋。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鞋。

  我们一起来欣赏鞋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这些鞋的造型,了解它的特点和装饰的纹样。

  2、分析创作。

  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

  3、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制作鞋。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