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第1课: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 造型、表示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和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同学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同学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同学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同学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同学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同学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同学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别,让同学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同学自身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同学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同学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同学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笼统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示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建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笼统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示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干完成最后的笼统。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干表示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身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示,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和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示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第2课
课题万花筒
领域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同学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同学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同学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同学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同学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同学很难将对称表示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同学只要能表示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同学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局部即可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括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3课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 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示方法是否有创意。
3. 构图是否完整。
4. 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身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同学准备学具:同学将自身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让同学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同学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同学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同学: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
同学考虑: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同学考虑: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者小?
同学根据自身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同学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干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示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考资料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课
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示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示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同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同学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同学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同学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 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前后关系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第(1)节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1.我的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有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启发学生通过设计、表现自己的居室,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自己身边居住环境的了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绘画时房间里家具与家具、家具之间与周围环境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关系
教具准备:美术用具
教学方法:谈话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作自我介绍,学生依次作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阿尔的房间》
今天我们是第一节课美术课,我想大家都想轻松一点,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幅外国名作。
学生欣赏讨论:1.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从画中、文字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东西?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介绍《阿尔的房间》的相关知识:
3.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小朋友作品
提问:(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个设计,它有什么特
点?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谁能告诉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样的?
(3)你对你的小天地满意吗?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样的?它的布臵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5)你准备怎样去改进你的那片小天地呢? (学生讨论)
想一想,在你动手的时候你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内容、比例、层次等)
三、学生作业:
要求:可凭记忆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居室。
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
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试着设计我们的教室、校园等。
第(2)节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机器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画或做一个机器人。
3.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利用多种绘画用具进行绘画创作或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生动的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别的朋友,现在,让
我们看看——它是谁?它在干什么?
机器人能帮人们做许多事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设计又本事,又神气——机器人!(板书《机器人》)
2.读画:目前我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机器人呢?——有。让我来看一看各国的科学家发明出了哪些机器人
3.范图分析:这幅画画了些什么呀?——再来看看,这幅画的构图饱满不饱满呀?——很饱满!
4.作画步骤:
那机器人该怎么画呢?现在老师示范一幅《机器人》
(1)想
(2)画机器人
(3)添背景
(4)上色
5.欣赏儿童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画的——“机器人”。看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这幅画里的机器人长什么模样?它有什么本领?(请两位小朋友评点最喜欢的画。
6.欣赏了这么多小朋友画的《机器人》,每幅画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想法。
7.学生作画
三、讲评,小结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板书设计:
2.机器人
机器人的制作过程: 作品展示:
(1)想
(2)画机器人
(3)添背景
(4)上色
第(3)节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有趣的拼图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各种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植物籽粒拼贴画。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胶水(胶水或白乳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看课件)播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小雨沙沙》植物籽粒长大的过程用动画接着又把植物籽粒变成可爱的卡通小精灵“豆豆”。
2.“小精灵豆豆”做出一个个的有趣动作,变出一粒粒不同的植物籽粒(红豆、绿豆、西瓜籽……)。
3.“小精灵豆豆”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引领孩子们观察与思考,让小朋友们了解和发现“种子家族的成员们”的'不同。
4.思考这种豆子象什么?
5.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小精灵豆豆”也会!它变成豆子手链,变成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主要以黑豆拼摆的喷水的鲸、用大米拼摆的可爱小兔、用绿豆和小米拼摆的漂亮孔雀)!
二、感知探索
1.欣赏分析植物籽粒拼图。
2.分组讨论植物籽粒拼图究竟美在哪儿?为什么美?
3.思考如何制作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
4.利用课件,直观感知制作步骤,分为:⒈用铅笔在卡纸上起稿;⒉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⒊用选择好的植物籽粒拼图。
三、实践创作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准备各种不同大小、颜色的植物籽粒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来制作一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3.实践创作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四、展示评价
1.“小小拼图艺术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感受。
2.播放欢快音乐,参加“小小拼图艺术展”。让学生参观、评选,让学生体味创造和创造成功的甜蜜。
五、延展
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用贝壳、小石子等拼贴的拼图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寻美、发现美,让孩子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第(4)节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连环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 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
你了解连环画的一些什么知识呢?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进入连环画的世界。
二、探究式学习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应知: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
应会:能够展开回忆和联想,自由大胆地用绘画方式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件表现小动物破壳而出时的作品。
情感:能够体验生命诞生时的艰难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以及获得新生的喜悦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表现自由性和不同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材料:
1、孵化过程的图片资料、美术教具等。
2、铅笔、水彩笔、绘画纸、卡纸等。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小鸡出壳》。师生跟着音乐感受小鸡出壳时欢快的节奏。
师:这首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景呢?小鸡从哪儿出来了?
(生回答:小动物要出壳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壳了》。师画出小鸡出壳的情景。
2:出示课题--出壳了
二、感知体验。
1、师:只有小鸡是从壳里出来的吗?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卵生动物。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从壳里出来的小动物的图片,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课件出示出科小动物的图片2-9)
2、师:你们知道那些小动物从壳里出来后的样子吗?
生说自己见到的小动物出壳后的样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鸡出壳的情景,看看和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不一样。
3、播放小鸡出壳的视频(课件10师配音)
瞧!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呀!
刚才的小鸡在出壳的时候它的爸爸妈妈帮它了吗?(生:没有)小动物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壳里钻出来。这样它们才能独立的生活下去。(播放课件11)
同学们猜一猜小鸡从壳里出来后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课件12)
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13-16)
4、师:你想不想体验一下小动物从壳里钻出来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动物出壳的游戏。(师配音,生做动作)
5、师:你是什么宝宝呀?你是用什么方法从壳里钻出来的?(生回答)
6、师:好不容易从壳里钻了出来,多么奇妙呀,如果能把这美妙的一刻画下来,那该多好啊!瞧!真有几位宝宝把它画了下来,看看他们画的是些什么小动物,又是怎样画的?
(指导从蛋壳的形状和蛋壳裂开的样子观察)
7、小组交流:你想表现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还是它们见到妈妈时的画面?
(指导学生注意构图和背景的添加)课件17 8、请你们试着画一画小动物破壳而出,来到这个世界时高兴的`样子,表现它们见到妈妈时的情景。(课件18)
三:指导学生创作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一幅小动物破壳而出的作品。
作业要求:
1.构图完整,能够突出主要内容。
2.注意主题和背景的颜色,背景的颜色衬托突出主体。
3.画面中要注意妈妈和宝宝的关系。
小画家们,动笔吧!(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评价。
请同学把作品张贴到前面的黑板前,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明原因和感受。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3、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其实每个小动物的出生都需要爸爸和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所以我们都要珍惜生命,要关爱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小动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
六:课后拓展。
出示图片,提问:人有可能从蛋壳里出来吗?下去以后收集人是从哪儿出来的资料。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能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中国龙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都说中国是龙的故乡,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中间包含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人们借龙的精神来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搜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抓住龙的特点,画一条龙。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表现出龙的精神、气势,抓住龙的特点、造型及动态。在“欣赏.评述”中请同学讲述龙的象征意义并体会龙的精神。
学习材料:
课件、计算机、彩色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让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有什么好吗?
[播放动画片]
2、你们喜欢龙吗?谁能说说你第一次见到龙时的感受?龙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它因为造型威武,身材强健深得大家喜欢。下面我们就带着崇敬的心情感受一下中国龙。[板书课题]
二、认识中国龙形象:
1、孩子们,真正的龙我们都没见过,但龙的传说已源远流长,龙的形象出现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6400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课件出示龙形象出现的时间]
2、龙的形象已出现了六千余年,它现在的形象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让我们来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龙演变的三个时期]
3、虽然经过时间的磨砺,龙的造型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龙是中国人造的理想化动物形象,是中华民族独到的精神文化,它身上具有很多动物的特征,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找找吗?
[课件出示寻找龙与其它动物的相似之处]
4、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并没有龙这样的神奇动物,但在人们的幻想中,它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千姿百态,大家想看看中国龙到底有哪几种动态吗?
[课件出示龙的动态]
三、寻找生活中的中国龙形象: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龙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来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龙的形象呢?
四、感受身边和艺术中的中国龙形象:
1、在今天,中国龙文化上下八千年,龙的精神无处不在,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来,让我们瞧瞧吧。
[课件出示龙与艺术的图片]
2、我们欣赏了这么多有关龙的形象图片,那么龙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出示龙的主要组成部分]
3、龙是一种内在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龙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各种不同的龙的图片]
4、龙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大家想不想看看小朋友是如何表现中国龙的呢?
[课件出示小朋友的画]
五、表现中国龙形象
1、看了这些小朋友的画,大家是不是也心动了吧!小花猫看我们学习得这么认真,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作业提示]
2、你们小组想表现一条什么样的中国龙?小组里商量一下。
3、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4、我们小组里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把它表现出来吧。
5、学生作画,教师辅导,放音乐。
A、辅导不能表现龙特点的小组。
B、辅导画面单调的小组。
六、展示中国龙、体会龙精神。
在小组里说说你喜欢哪一条中国龙,为什么?
七、 延伸龙精神。
我们是龙的传人,就让我们致力于繁荣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昌盛龙的故乡。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所设计的门、窗、墙的风格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本课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用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注重人文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门、窗、墙不断接触的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门、窗、墙的风格。
操作目标通过参观、写生,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情意目标通过参观、欣赏各种风格的门、窗、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美熬,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教学难点学生绘画表现角度的多种多样。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笔、生活用品。
学生准备钢笔、生活用品、关于门、窗、墙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参观与体验
1、走出教室写生之前,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主题图片和部分师生画的门、窗、墙的写生作品或有关主题的影视片段。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最古老的门、窗、墙,观察它的外形,介绍它的历史。
3、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个门、窗、墙的过去、现在或与之相关的人文轶事。
二、调查与写生
1、学生分组继续参观附近较有特色的门、窗、墙,向附近的老人打听一下它们的建造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2、教师在现场做适当的.写生示范,示范作品可在写生中让学生相互传阅。
3、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门、窗、墙,并进行写生,写生完后,在它的旁边写上调查记录。
三、展示与
教师把学生的写生作品贴在一扇大门上进行评析。
学生介绍自己的写生作品,并读一读自己的记录,向伙伴们介绍有关这个作品的故事。
分组互相评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出最佳写生奖、最佳记录奖。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门、窗、墙的图片制作成的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申·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一、交流与认识
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生活中、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说一说这些门、窗、墙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二、欣赏与感受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江南民居的门、窗、墙,云南黎族寨门,古代的门、窗、墙,国外的门、窗、墙,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他们所设计的门、窗、墙风格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学生找己最喜欢的门、窗、墙,说己喜欢它的原因。
三、讨论与绘制
1、教师播放课件,出现一系列的城市或农村的未完工的建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将怎样设计这些建筑中的门、窗、墙。
2、学生用笔简单勾勒自己所设计的门、窗、墙的草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
3、师生共同交流这些草图,最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绘制。其中,教师做适当的示范。
四、展示与评析
学生把自己设计的门、窗、墙贴在黑板上,主动上台介绍自己的设汁意图,设计方法。其他学生设计的优点,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课中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听取别人的建议后作一定的修改和添加。
选出最佳设计奖,授予小小设汁师的称号。
六、教后记: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验街头实物标识的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欣赏与思考,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欲望。
3、用手工的形式大胆表现,设计制作一个标识物。
教学重点:运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有趣的商店标识物。
教学难点:设计造型独特,立意贴切。能否活用废旧材料。
教学过程:
一、资料赏析
找一找都用了哪些材料来制作?——有皱纹纸、手帕、纸盒、药盒、剪刀等。有瓦楞纸、绒线、彩纸等。有彩纸的边边角角,还画了不少背景。
制作技巧:(材料的运用提示)
可以用一些表面原本就有纹路质地的材料来制作,正如图中瓦楞纸的妙用一样。
二、操作技巧
步骤:(以手工表现形式为例)
1、构思,确定主体物。
2、选择好适当的纸质、废旧材料。
3、制作、组合,注意色彩的搭配。
4、调整,完成。
5、欣赏,。
运用材料技巧:可以用一些表面原本就有纹路质地的材料来制作。
三、作品展示
四、作业设计要求:
1、将构思的形象设计制作一个有趣的`实物标识。
2、色彩新奇强烈,引人注目。
3、以手工的形式完成,在使用材料时能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五、课后拓展
把大家各自做的商铺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
教后感:
本课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设计标识物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表现生活,品位生活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全盘灌输,过分强调制作技巧,限制太多,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随意添加,以致作品质量太低。因此,教师需把握好度,适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思考与创作。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世界是由丰富的材质组成的,会辨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质,会表达不同材质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渗透点):
1.通过本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材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美。从此更加关注世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培养学生认识、感受材质的意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或考虑材质。使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全面健康的发展。
3.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心体验别人的情感,更好的关爱他人。留给学生的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过程与方法:
在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观赏自然和材质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
教法:
寓教于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崇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突出人性意味,使课堂节奏松缓相间、有张有弛。保持课堂轻松、快乐、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让爱心在课堂中闪亮,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让他们无拘无束,张扬个性。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而且是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表露无疑,真是“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惊喜。”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关于《材质的美》方面的作品,提前让学生感受一下,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质,感受不同材质的美。学习从材质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初步形成运用材质表现力的意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互助互爱,体现团队意识,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难点:
体会材质与艺术品的内在表现力,学习从材质的角度评述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张美术作品图片(古罗马斗兽场、表现现代化的'图片)
同学们!谁能用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的是什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其实在我们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材质,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留意过。
师: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各种材质组成的,如古罗马斗兽场:古老、千疮百孔、破旧、厚重、沧伤。现代化:光滑、现代感、华丽等。可见,不同的材质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科技水平,那么,怎么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材质美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材质的美》。
(二)认识了解身边的材质
你喜欢用什么材质的文具盒?能说出原因吗?学生谈出感受:钢的凉、硬、沉;石头的粗糙、木头的暖、软;毛绒的暖、手感特别好。夏季喜欢用金属材质的文具盒,冬季喜欢用塑料等材质的文具盒。
【情感激趣】材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一种材质做成的,那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吗?来吧,同学们,还等什么?伸出你热情的双手,用一颗感恩的心,拥抱一下我们的课桌,衣服,感谢这些不同的材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欣赏课本艺术品(结合美术教材展示不同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看有哪些艺术品;引导大家是否愿意做一个小小收藏家?;要求选择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瑞马雄风》逐步引导学生:作品主体是什么材质的?生:不锈钢、石材。这种才知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质朴、粗糙、有力;光滑,有现代感。
稍难一些的画面让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回答。(比如:分析作品与环境是否有关系?让学生体会背景的群山是自然材质,粗糙、苍老、有力,青色给人以安静之美;红色给人以热烈之感。)
《马头》是陶瓷、清玉材质的,《立马》作品的由来?此时的提问,是可以让那些表达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更好的发挥,激发起求知欲。主要表现的是我国西汉时期一名抗击匈奴的著名将军叫霍去病,他深入西北的祁连山突击匈奴……显赫功勋。立马就是放在其墓前的一件著名雕塑。
《舞马街杯纹银壶》金、银材质的精致、高贵、光滑、现代感。
《三彩马》石材、陶制品,光滑、色彩雍容华丽,质朴、粗糙有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材质丰富的世界里,不同的材质对作品的表现力是不同的,材质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作业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把自己喜欢的鞋的材质和给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结束语:一个主题,可以用很多的材质表现出来,并且带有不同的特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材质,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材质因多样,世界而丰富。世界因丰富,生活而精彩。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03-1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2-22
小学美术教案06-30
小学美术教案10-12
小学美术教案10-30
小学美术教案素材 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2-16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05-2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10-1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04-03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优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