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蜀相》的教案

时间:2022-08-30 09:19: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课文《蜀相》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蜀相》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蜀相》的教案

课文《蜀相》的教案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附:参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1、对题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课文《蜀相》的教案2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课文《蜀相》的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蜀相》的教案05-18

课文《蜀相》的教案08-25

《蜀相》课文教案04-07

《蜀相》课文教案08-25

《蜀相》 教案03-25

《蜀相》课文原文和译文11-17

蜀相优秀教案03-30

蜀相教学教案04-04

蜀相教学教案08-25

《蜀相》教案参考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