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2-09-22 09:59: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美术教案锦集5篇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

  2、 大胆用线涂出物体的形状。

  3、 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大胆涂绘出物体的形状,并体验绕绕涂涂的乐趣。

  难点:绕线涂绘方法的掌握。

  教学具准备:

  各色、各质地的各类线、范品、学生用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规范美术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一堆杂乱的各种线材料。(各色、各质地的线)

  你能帮老师整理这一堆杂乱的线吗?

  教师与学生自由的围坐在一起,教师请学生帮忙整理线,边整理边自由的谈谈:

  1) 让学生自由的感知各类线;毛线、丝线、塑料线……

  2) 各类线的呈现状态;直的、曲的、硬的、软的……

  3) 生活中的运用;

  4) 线在生活中的象形;拉面、蛇、卷头发、蚊香……

  2、 揭示课题。

  三、欣赏感知。

  1、 学生成功整理的线团(规则形)欣赏感知。

  1) 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2) 一个线团象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线团添加成物体。

  3) 出示葡萄照片,你们看我们该怎么将线团组合?

  4) 学生尝试练习:

  主要练一练水果。

  2、 感知边上那堆未整理的杂线(不规则形)。

  1) 启发学生看看象什么?

  2) 如何摆放一下象什么?稍微添加一下能成什么?(组合)

  3) 学生尝试练习:

  主要练一练绕绕动物,再添加一些环境。

  3、 游戏:

  教师绕画,学生猜猜绕的是谁?为什么?(抓特征)

  四、学生作业。

  在大纸上,学生将自己绕画出来,教师绕画自己,完成师生合影,背景添加上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教师巡回辅导。

  1、 及时反馈、纠正。

  2、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 参与其中。

  六、课堂小结

  1、 作品展示。

  2、 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的绕画。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花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为人们所喜爱。本课采用《美丽的花》为课题,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各种花卉的枝叶的组成规律,让学生感受花卉在形状、色彩上的自然美,再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大小对比、前后遮挡等关系),用线条和色彩概括地表现植物的形象,并探究如何将废旧材料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作品。因此,教材的课文导语是“花儿五颜六色,姿态各异。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本教材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角度提供了钢笔线描作品《南美水仙》、写意画作品《新曙》和工笔画作品《花卉》作为欣赏内容,让学生对中国花鸟画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绘画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教材中提示“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南美水仙》是一幅线描写生作品,线条刚柔相济,疏密有致,展现出了花瓣、花茎与枝叶的巧妙组合关系,是重点分析的对象;而后两幅作品则引导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体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

  本课启发学生对花瓣、叶片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关系进行细致观察,并采用写生与创作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造型表现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绘画艺术的多种表达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思路:

  本课分为两课时,采用“欣赏—观察—写生—创造”的策略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教师利用盆栽花卉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花卉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用基本形概括花、叶的形状以及前后关系,充分了解花卉的结构。课堂上采用演示与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线描写生。

  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花卉的理解,将收集到的各种废旧物品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材料,通过剪、折、粘、插等制作方法进行再创造,制作出立体或半立体的花卉作品。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课前分组,在每组的写生台上放置盆栽花卉。

  1. 板书:花。

  2.教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对花卉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视频欣赏不同形态、颜色各异的花卉。

  小结:花能美化环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教师完善课题:美丽的花。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与花相关的若干美术作品,让学生理解同一题材有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如线造型是绘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板书——线描。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盆栽花卉,分析花瓣、叶子的形状和组合规律、枝干的穿插规律,结合演示法或利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线描写生的方法及要领。教师需特别强调观察的整体性及用线的流畅性,在写生过程中让学生把握写生对象的特征,有目的地进行取舍。

  (三)实践阶段

  1.作业要求:运用线描的方法对盆栽花卉进行写生,描绘出花与叶的形态以及前后遮挡关系。

  2.学生写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要点

  ①用线流畅,一气呵成。

  ②抓住花的整体形状特征进行描绘,注意花与叶、叶与叶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以及枝杈的穿插关系等。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讲出感受。

  3.学生和教师点评,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展示学生上节课的优秀作业。总结:花卉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的情趣,也能为我们的美术创作带来灵感。

  (二)发展阶段

  1.教师:任何花卉都有独特的外形特征,根据这些特征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可以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2.展示利用综合材料制成的立体或半立体的作品。学生探究:作品美在哪里,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3.教师根据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材料,演示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三)创作实践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制作出立体或半立体的作品。

  2.教师指导,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工具。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1.展示学生的作品,小组代表作简要介绍。

  2.学生和教师点评。

  (五)拓展

  展示“花卉”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实例。

  (六)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好制作工具和材料。

  评价建议:

  第一课时

  1.学生能否做到对盆栽花卉进行仔细观察,能否表现出花和叶子的形态特征及枝杈的穿插变化关系。学生能否运用线条对花的结构特点进行大胆概括。

  2.学生能否在描绘的过程中做到用线干净、流畅。

  第二课时

  1.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本课的教学活动。

  2.学生能否与小组同学协作完成作品。

  3.学生能否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感受。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它与前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了冷暖色和色调的基础上,体会暖色调带来的特殊感受。上一课已画了冷色调的风景画,这节课再来创作暖色调的风景画,会加深对于色彩的理解,也会加深对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在充分感受与认识暖色调的基础上创作暖色调风景画。

  ②画出暖色调中丰富的层次变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出示一幅暖色调的范图,请学生谈感受,由此引出课题。

  ●教学新授:

  (1)尝试调色,请学生把图中的暖色调出来。

  (2)说说在尝试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颜色,以哪些色为主。

  (3)老师可演示:在红色里分别加入少量其他颜色,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红。

  ●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暖色调的风景画。

  ●作品展示:

  与上节课的冷色调作品合在一起,举办一次小小的画展。

  三、学习建议:

  ●是否调出了丰富的暖色?

  ●你画的暖色调风景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能否用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四、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欣赏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感受动物的形体美、色彩美、动态美,从内心产生喜爱之情。

  2.借助肥皂版画这一容易操作和掌握的内容,让学生在画画、刻刻、涂涂、印印的游戏中发散思维,表现自己眼中可爱的动物。

  3.从制作过程和作业的效果对版画的定义、步骤、类别及发展历程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探讨以肥皂版画这一形式表现“可爱的动物”,学会刻版,上色、拓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以流畅的线条、简练的绘画语言表现可爱的动物。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录象资料、范画、学生优秀作品若干件、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刻刀类工具(牙签、钉子等)、各类纸材(宣纸、彩纸、报纸等)、课件。

  学具准备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桶、肥皂、刻刀类工具(牙签、钉子等)、各类纸材(宣纸、彩纸、报纸等)。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老师手上有一封“邀请涵”你们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吗?

  (2)课件展示:邀请涵

  (3)想去吗?(生)想。

  (生)读内容。

  同学:我们动物王国的明星正进行时装表演。想邀请××班同学一起欣赏。谈话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欣赏动物世界的录象

  3.讨论:(1)想想你最喜欢哪位动物明星的表演,你能模仿出来让其他小朋友去猜一猜吗?

  (2)你觉得哪位动物明星的服装最美,请你描绘一下它的美丽所在(从形体、颜色、花纹等方面展开。)

  4.:动物世界真的很奇妙,威武的狮子,温顺的小羊,可爱的蚂蚁……形形色色,说也说不过来。动物的形象各异,服装更是千奇百怪。

  瞧,他们每个人的服装都各具特色。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感受动物的形、色之美。学生很高兴地进行表演、猜测,感知动物的形体美、动态美。

  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形体美、色彩美。以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其从内心感叹动物的可爱。学生通过观察对动物的形态、颜色、斑纹有一定的理解,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二、感受名家名作,提高审美意识

  1.赏析艺术家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

  引导思考:你觉得这些动物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

  2.揭示课题及学习内容:除了用画画、剪纸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动物们的可爱形象呢?阐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知、了解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美的多样性。

  三、观察动物的版画

  1.老师想请几位伙伴来帮忙,以新得方式给动物设计新形象,(引出肥皂排笔、颜料、牙签、钉子等工具材料)。学生被这些新奇的绘画材料吸引了,求知欲望被积极调动版画涉及的工具材料较多,因此在学习中因让学生明确的知道。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9-05

小学美术教案《民间美术》03-25

小学美术《电脑美术》的教案06-14

美术的节奏小学美术教案07-10

小学美术教案07-04

小学美术的教案09-01

小学美术教案10-26

小学美术教案06-18

小学美术的教案04-08

小学美术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