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2-11-25 08:12:40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1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应给物质的量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误差分析分析。

  2.目标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相关的误差分析。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忽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忽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具体步骤,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问题1】:1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师生活动:1L溶液中含有1mol H2SO4或将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问题2】:用现有仪器(100mL烧杯、10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蒸馏水、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L 1.00mo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配制原理和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并引出新仪器——容量瓶。

  师生活动:

  方案一: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烧杯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精确些,但是方案四种所用量筒只是一种量器,不能用作反应仪器,也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几种。

  【问题3】: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师生活动:说明容量瓶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要等其恢复至室温时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

  【问题4】:观看实验视频,500mL 0.1mo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1、计算 2、称量 3、溶解(稀释)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问题5】:若配置过程中操作错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错误带来的影响。

  师生活动: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进行推断,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引起nB或V(aq)的变化,从而导致cB有偏差造成误差。

  例如:

  (1) 为什么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确保全部溶质转移至容量瓶中)

  (2) 转移时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大了还是小了?(变小了)

  六、【课堂小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分析溶液的浓度变化。

  七、【目标检测】

  1、实验室配制1mol/L盐酸250mL,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250 mL容量瓶 B. 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2、优化设计P16 基础知识(二)

  【配餐作业】

  A组

  1、配制100mL1.0 mo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洗,没有干燥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敞开容器称量Na2CO3且时间过长

  2、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馏水冲洗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

  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D.为了使所配溶液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手握瓶颈,左右震荡

  B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c(Mg2+)=0.25 mol/L,c(Cl-)=0.2 mol/L,则c(SO42-)为( )

  A.0.15 mol/L B.0.10 mol/L C.0.25 mol/L D.0.20 mol/L

  2、将30mL0.5 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 0.04 mol/L

  C组

  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84 mol/L的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A.100mL量筒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 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实验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时俯视刻度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倒入烧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几滴水到刻度线

《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目标

   (一)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难点: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投影出示):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学生解答后,订正。

  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解法1:

  根据: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原来的重量。

  列式:35+40=75(千克)

  解法2:

  根据: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解: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千克)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2.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1: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解法2: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讲解:像解法2中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实际上就是方程,解法2实际上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方程解答一些步数较多的应用题。

  思考:

  ①什么是方程?

  ②列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2.学习例1。

  (1)将复习题中第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之成为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2)找出方程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①原来的重量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②根据题目的叙述顺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学生试做:

  解:设原有x千克。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4)检验:

  怎样检验?

  ①可检查方程是否符合题意。

  ②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

  ③也可用算术法进行检验。

  学生按以上方法进行检验。

  (5)试做:商店原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0千克,每袋多少千克?

  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袋饺子粉x千克。

  列方程:15x-35=40

  15x=40+35

  15x=75

  x=5

  答:每袋饺子粉5千克。

  (6)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学习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了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审题: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可把题目中的什么数量看作一个整体?(可将买2节电池的钱看作一个整体。)

  (2)思考讨论:这道题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①根据:

  列方程:6-2x=0.4

  2x=6-0.4

  2x=5.6

  x=2.8

  ②根据:

  列方程:6-0.4=2x

  5.6=2x

  2.8=x

  ③根据:

  列方程:2x+0.4=6

  2x=6-0.4

  2x=5.6

  x=2.8

  (4)检验:(略)

  (5)小结:

  这道题为什么能列出三个方程呢?(因为题中的三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三个基本的相等关系,每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一个方程,三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

  说明根据对题目的不同理解,可以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

  4.总结:

  从以上几道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三)巩固反馈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每袋大米x千克,5袋大米( )千克;

  (2)每个练习本x元,小明买8个练习本,应付( )元;

  (3)每套桌椅x元,10套桌椅( )元;

  (4)每箱水果x千克,25箱水果( )千克。

  2.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找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2)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课本:1。

  根据提出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方程补充完整。

  5.课后作业:P112: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新的解题思路不易接受的特点,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在区别比较中,概括总结已有的思路,对比归纳新的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教案采取了由易到难的设计方案。例1的等量关系与复习题相同,都是按题目的叙述顺序写出的。由例1改编的练习,基本数量关系没变,重点是把15袋饺子粉的重量看作一个整体,为学习例2做了铺垫。例2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板书设计

  (略)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下图,根据下图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能提出:共值多少元?)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

  2.口答:(与板演同步进行)

  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编筐多少个?(16×5=80(个))5个人4天编筐多少个?(80×4=320(个))1个人 4天编筐多少个?(16×4=64(个))5个人 4天编筐多少个?(64×5=320(个))

  订正复习题1,说出思考方法.

  (1)20×12×4 (先求出一箱多少元,再求4箱多

  =240×4 少元.这种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开

  =960(元) 始想.)

  (2)20×(12×4) (先求出4箱热水瓶共有多少个,

  =20×48 再求出值多少元.这是从题目条

  =960(元) 件开始想.)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刚才我们解答了两组连乘的一步应用题,如果去掉第一个问题,直接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1.

  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共同研究:

  (1)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既按每人每天编16个筐计算.)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请画出来.

  (3)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先算什么?怎样列式?

  (第一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列式为16×5=80(个),即求5个16是多少.)

  (4)第二步算什么?怎样列式?(第二步算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列式为80×4=320(个),即求4个80是多少.)

  (5)怎样列综合算式?请你们做在本子上.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编320个筐.

  大家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还可以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阅读课本第7页.

  把书上分步列式的小标题补上,并且用综合算式解答.(教师把图画在黑板上)

  16×4×5(第一步求 4个 16是多少)

  =64×5(第二步求5个64是多少)

  =320(个)

  答:5个人4天共编320个.

  共同小结:

  我们刚才研究的这道题,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在板书“应用题”前面补上“连乘”二字).

  由于思路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这是两种解法的区别.两种解法的相同点是都以每人每天编16个筐做被乘数,所求的结果都是总量,这是掌握连乘应用题的重点.

  今天研究的连乘应用题与以前学习的连乘应用题(复习题1)数量关系不同,它的特点是所求的量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既与参加的人数有关,也与编筐的天数有关,总量随着人数、天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反馈

  1.基本题.

  (1)只列式,说思路.

  ①同学们做数学题.每人每天做5道题.照这样计算,8个人5天共做多少道题?

  ②运输队运送一批水泥到工地,每辆车每次运140袋.照这样计算,用6辆车运8次,这批水泥一共有多少袋?

  (2)笔答.(全班做在本上)

  一台轧路机每小时轧路20xx平方米.照这样计算,3台轧路机8小时轧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

  2.条件叙述有变化.

  ①一台锅炉平均每月用煤4000千克,一个居民小区新增加5台锅炉,一年要多用煤多少千克?

  ②汽车配件小组有20人,平均每人每天做25个汽车上的零件.三月份工作30天,共可做零件多少个?(用两种方法解答)

  3.对比练习.

  (1)学校买来5盒皮球,每盒12个,每个6元,共要付出多少元?

  (2)碾米机每台一小时碾米1500千克.照这样计算,3台碾米机10小时碾米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3)饲养场养公鸡1500只,母鸡只数是公鸡的4倍,小鸡是母鸡的3倍,有小鸡多少只?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今天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3.解答应用题应注意什么?(认真审题,搞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学会画图,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等.)

  (五)作业

  练习二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六册教材已经出现过,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连乘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是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类连乘应用题,仍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并且要求在分步列式解答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口答两个连续的一步乘法题,为过渡到新课(连乘应用题)作准备,同时复习了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掌握不同的思路,为分析新课题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在老师的启发、提问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小组讨论、自学阅读课本,掌握另一种解题方法,从而独立列出综合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总结连乘应用题的两种不同解法的相同点与区别.

  第三部分,练习的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叙述条件的变化,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连乘应用题

  例1 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1)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2)5个人 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综合算式: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编 320个.

  (1)1个人 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综合算式: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编 320个.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 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

  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 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 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 B:14×10÷7-14

  C:14-14×10÷7 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2.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千米.前2.5小时在平路上行走,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六、板书设计

  复合应用题

  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3.75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11.25÷3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1.25÷2.5-11.25÷3

《比的应用》教案6

  应用文写作——通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通知的概念、分类和用途。

  能力目标:

  掌握通知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通知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通知的相关信息表达清楚、完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解题(概念与分类)。

  (一)、通知的定义

  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通知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组织对所属成员传达信息或布置工作的常用的应用文。可分为工作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会议通知。

  (二)、通知的特点:

  通知除了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之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使用也非常广泛,它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不受内容制约,即可用于布置工作、传达重要指标,也可以用于知照一般事项的下行文种。

  三、写法指导

  (一)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具体写法如下:

  (1)标题:通常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一种是由事由+文种构成;发文机关+文种:一种是仅用文种“通知”作标题。

  (2)主送机关:受文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3)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主要交代通知缘由、根据;主体说明通知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要求。

  (在写正文之前,要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顶格写出被通知对象的名称,在名称后加冒号,或将名称以“抄送”形式写于最后一页的最下方。)

  (4)落款:写出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如已在标题中写了机关名称和时间,这里可以省略不写。

  (二)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知的常规格式和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示例演示:

  四、写作实践

  请以广汉市金雁中学教务处的名义通知全体任课教师在12月22日下午4点到阶梯教室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两种格式都写,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五、练习纠错、讲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通知,说说有哪些错误之处)。

  六、作业:请你根据以下内容以校学生处的名义写一份通知。

  学校将于5月18日晚上7点在多功能厅开展“青春让梦想飞扬”主题演讲比赛,请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好本班选手准时参加。

《比的应用》教案7

  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堂课,课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中的一个内容,安排这个内容,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怎样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针对一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摸拟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无处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要从大数中拿走与小数相同的部分。

  教具准备

  教师:帖着小红花的作业评比栏

  学生:小棒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我先出示准备好的写好算式的卡片,让学生看算式进行口算,复习前面学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接着用生活中学生爱与人人比物品多少这一现象谈话引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板出课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新课时,用自制的教具——画着小花的作业评比栏,让学生通过观察谁多谁少,怎样看出来的,复习一一对应这一概念,为下一步的探究后基础。然后让学生找出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问题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利用小棒按一一对应的摆法摆出小花,进行比较,在学生摆小棒时,到学生中去检查指导,引导学生拿走一一对应的部分,得出多的部分,从而探索出求多几时就是要从多的部分中拿出与少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来的,再让学生说出拿走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式计算出来,强调写上单位,进行口答。

  学生探索出方法后,再用两个习题让学生摆小棒来进行研究,加强对这一算法的掌握与运用。

  最后,对解决这种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合学生加深印象,牢固掌握。

  总之,整节课本人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会学习。尽管如此,教学中仍会存在不足,望各位老师给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9-12题。

  教学目标:认识和解答先求两个数的总数(或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求它与另一部分的相差数(或和,倍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这类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出示:

  (1)学校卖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和皮球一共买了多少个?

  (2)学校买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比皮球少买了多少个?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订正时,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解答两步应用题,可以看问题,想需要的条件,确定先要求的中间问题,求出中间问题后,再根据求题里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的结果。

  3、出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2)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

  (3)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

  让学生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4、揭示课题:

  我们根据看问题想条件的方法,可以找到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怎样算。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练习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发展题练习

  (一)1、出示:

  少先队员种了24棵蓖麻,还种了2行向日葵,每行4棵。

  1、学生读题,思考:这题有几个条件?

  2、缺少一个什么?(问题)

  3、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第98页第10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要求“楼上的座位比楼下少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学生列式解答。

  (三)书第98页第12题

  1、学生说图意

  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3、思考讨论:

  (1)戴眼镜男孩和扎辫子女孩各用了多少钱?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2)要求戴帽子男孩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必须先算什么?

  三、作业:第98页第11题。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和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和折扣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和折扣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和折扣的应用题。

  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

  (1)填空:

  “三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把下面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七成 二成五 五成 九成九

  十成 二成八 七成四 八成二

  2.出示例1。

  例1 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1)学生默读。

  (2)这道题和复习中的第三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3)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416×(1+25%)

  =416×125

  =52(吨)

  答:今年收白菜52吨。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4.折扣的含义。

  师述:工厂和商店为了推销商品,有时将商品减价百分之几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扣”销售。

  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也就是减价20%。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也就是减价( )%。

  5.出示例2。

  例2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3)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你想怎样解答?

  (4)指名说解题思路。

  板书:方法(一) 330-330×90%

  =330-297

  =33(元)

  方法(二) 330×(1-90%)

  =330×10%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33元。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和“折扣”的知识,知道了“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和“折扣”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和“折扣”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3)一种皮茄克打九折出售。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90%。

  (4)一批旧书打五五折出售。这句话的意思是现价比( )便宜了( )%。

  2.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

  七折 九折 六五折 八五折 六八折

  3.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4.一套西服,商店在节日里按八五折优惠出售。西服的原价是560元,西服现售价多少元?

  5.东门乡去年的棉花产量比前年增加二成。去年的棉花产量是2676吨,前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吨?

  6.一种画册原价每本69元,现在按每本483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7.张利在减价商品柜台买了一个水壶,打“八五”折,实际花了255元。这个水壶原价多少元?

  8.小强花315元买了一台收录机,这台收录机是打七五折出售的。小强买这台收录机少花了多少元?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概念入手,并和原来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比较,学生易于找到突破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课本上出现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百分数应用题,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18-19页例5,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20个

  篮球:

  是篮球的3倍?个

  排球:

  ?个

  ?个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 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小学数学教案《》。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上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小明集邮45张 小强比小明集邮的5倍少20张

  两人共集邮?张 20张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量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时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 简便算法:

  栽树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 56×(2+1)=168(棵)

  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 168-10=158(棵)

  树多少棵? 练习·看图解答

  三年级栽56棵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小明集邮45张 小强比小明集邮的5倍少20张

  两人共集邮?张 20张

  五年级栽?棵 10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1)小强集邮多少张?

  56×2=112(棵)45×5-20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225-20

  56+112=168(棵)=205(张)

  (3)五年级栽多少棵?(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168-10=158(棵)45+205=250(张)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答:两人共集邮250张。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通过举实际例子亲身体验并感受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在亲身体验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3、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应用题。

  4、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并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说出想法。

  教学关键:通过举实际例子体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谈话:

  (1)(拿起粉笔)工厂里生产出一支一支的粉笔,卖给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一支一支拿过来呢?(得出先装成盒再装成箱)

  (2)生举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能举吗?(举出不同情况的例子)

  2、动手操作、加深印象: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把每份6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小结:刚才进行了几次平均分?

  3、提供材料:假设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每60支装

  一盒、每20盒装一箱、装了4箱。

  (1)观察从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些材料,提出问题编出应用题。

  4、呈现学生编的应用题;

  (1)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

  (2)解决一步计算的与两步计算的连乘的应用题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如: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可能也有不同的:如问题是装了几箱。)

  二、 展开

  1、 独立思考:指着两步计算连除的应用题这样的又该怎么解答呢?看谁的方法多。

  2、 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听;认真别人的不同的法想;小组长作好记录准备汇报。

  3、 全班交流:刚才每小组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地说自己的想法,且也非常认真地听别的小朋友的不同的想法,每小组肯定都有很好的、很精彩的解法,把你们的想法展示出来吧。

  (1)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2)平均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这里学生说这种想法时出示线段图加深理解。

  或:(1)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2)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生选择一种说说想法、同桌互说想法。

  小结: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4、试一试:

  学校图书馆买来864本新书,平均放在6个书架上,每上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1)独立做(用两种方法解答)

  (2)交流说说解题思路(个别说、同桌互说)

  5、比较、概括:刚才做的这道题目与开始时做的那道连乘应用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同时出示课题:连除应用题

  三、 练习

  1、针对练:用两种方法解答。

  (1)电池厂生产了48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每8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2人,一共栽树336棵。平均每人栽树多少棵?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2、比较练:

  (1)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每件95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一共卖了68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15袋, 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四、 小结: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 作业:课堂作业第45页。

  板书:连除应用题

  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

  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答:每盒60支。

《比的应用》教案1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百分数是一样的。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

  “一、二、一”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自学新知(10分钟)、检查释疑(20分钟)、课堂检测(10分钟)三个环节。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

  较好,较牢,计算利息、保险费和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法以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四、说学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

  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放在家里又觉得不太安全,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设计理念:使学生明白储蓄的第一个好处“安全”)同时我接着追问“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设计理念:储蓄的第二个好处“获得利息”)板书课题:利息。

  合作交流,自学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储蓄的资料,理解概念,并完成自学习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储蓄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前预习提纲

  【一】填空

  1、今天我们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2、()与()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设计意图: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小调查

  1、你知道有哪些主要的存款方式吗?

  2、你觉得到银行存款有什么好处?

  检查释疑

  教师出示教学提示卡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及到期后取回的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课堂检测

  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 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玲玲把3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4.14%,到期时,玲玲到期时可得到多少利息?玲玲共可取回多少钱?

  2、存入银行(两年后用)算一算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利息?

  (设计理念:学生做学生讲的方式。课堂检测的结果由学生来打分,一来能够加深他们对利息计算公式的记忆,二来能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最后能让他们帮助有错的同学改错)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四)——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比的应用》教案15

  课时: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比的应用》07-13

《比的应用》教案11-19

《比的应用》教案11-25

《比的应用》教案11-25

《函数的应用》教案06-29

比的应用练习的教案06-23

《杠杆的应用》教案11-26

《图层的应用》教案模板08-30

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6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