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课标内容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0的组合和分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主要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
教学过程
情境图:
一、谈话引入
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
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
二、教学气球图
1.显示图片: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
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
3.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
(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6+9=15,15-9=6
10-9=1,1+5=6/15-5=10,10-4=6/9-5=4,10-4=6)
4.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
三、教学套圈图
1.显示图片: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
2.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
3.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
例1:
1.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略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3.对比、讨论不同的算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1、2、3掌握基本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
小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几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
课 题
十几减9
第2课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黄山高。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
[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生提问:位数相同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黄山和恒山比较,哪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位数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师:出一个这类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练一练。
师:欣赏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参观动物园,进动物园需要门票,只要你做36页中的练一练,你就可以得到门票,顺利进入动物园,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试一试。
师:动物园到了,咦,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原来呀,这六只小动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们决定以兄弟姐妹相称,可比来比去,比了半天,也没弄清楚谁大谁小?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按年龄的大小排好顺序吗?
(课件展示,学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把这么多数排列出来呢?
生:先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分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点击课件检验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小学生最喜欢乐于助人了,通过帮助小动物们确定身份这一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你还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四、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计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思路课件用红色虚线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确定数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
3.数学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按照题中提示的方法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和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课件出示比较方法: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 三位数
1873 < 20xx 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 四位数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 四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认识方向》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同学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同学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区分方向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同学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黄昏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让同学自身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同学都个性化地学会识别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识别方向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同学被置于生动、实际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识别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规范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规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同学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同学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同学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和其相对关系,同学享受着自身发现的胜利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师: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身体验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
(生居中介绍略)
评析:用刚刚学习的八个方向介绍复杂、多元的教室空间并非易事。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小组学习,可以使同学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借助数学语言(方位词)表达和交流教室内的空间方位,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师:现在,让我们到“市民广场”逛逛。(出示“市民广场”平面图)这是“市民广场”一带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志,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头指向北,表示图的上方是北。
师:那么,下方就是——
生:(齐)南!
师:平面图上的方向总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东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向北站着,左边是——
生:西。
师:右边是——
生:东。
师:所以图上也是——
生:左西右东。
生:所以,图上的方向只要根据十字指向标,记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行了。
评析:在平面图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引导同学观察、定向、体验,对比生活经验进行想像、识别方向,培养了同学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练习
师:现在,谁能说说图上“少儿书店”、“南通电影院”、“南通中学”、“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少儿书店”在“市民广场”的西边。
生:“南通电影院”在“市民广场”的东边。
生:“南通中学”在“市民广场”的北边。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广场”的南边。
师: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谁来指一下?
生: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西北方。
师:再请看,“南通师范二和小”、“人民公园”、“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 向?
生:“南通师范二和小”在“市民广场”的东北方。
生:“人民公园”在“市民广场”的东南方。
生:“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西南方。
师:说起“奥林匹克广场”,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为广场献一计”的活动。现在,请大家做个小设计师,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一张平面图,在广场上什么方向设计个什么馆、场、所……
(同学设计,画成平面创意图)
师:同学们都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介绍时要用上今天学过的方位词,说明各场地、设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评析:练习突破了过去“技能操练”的陈规,而变为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略)
总评: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同学的全面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示和反映,培养了同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观察、操作、猜测、想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同学有序考虑的意识,发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使同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示为同学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为同学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同学经历从实际到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想、想像、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智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答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生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智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仔细观察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交流: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教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3.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讨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板书设计:
数字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能识别小数,正确得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导入
2、看学习用品价格并调整价格
(1) 课件出示:书包4500元 油笔320元 铅笔40元 橡皮25元师:你觉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合适吗?不改变原有数字,你能试着调整价格吗?
(2)汇报:
板书:45.00、3.20 、0.40、 0.25
(3)整数与小数的比较
师: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3、揭示小数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写
1、认识小数点
师:分数中间的那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数点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小数点
2、小数的读法
(1)同学试读上面的小数
(2)读小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法
举例:18.18读作:十八点一八
(3)练习开火车读小数
3、小数的写法
(1) 生试着说说如何写小数
举例:十二点七五写作:12.75(强调小数点的书写位置)
(2) 练习写小数
(二)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出示主题图价格表
(2)试填价格表
(3)揭示小数在价格中的.意义(小数点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4)找找书上文具盒里的小数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 认识一位小数
师: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一米有多长?一分米呢?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米长的线段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0.1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板书:分米)
师:3分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练习:0.8米是( )分米. 0.7米是( )分米 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同学互说
(2) 认识两位小数
师:一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怎样的关系?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多少呢?(0.01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什么?(厘米)
师:3厘米呢?18厘米呢?
练习:33厘米是( )米?0.72米是( )厘米?
(3) 比较这两组小数有什么区别?
(4 )说自身的身高如何用小数表示.
(5) 揭示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意义
举例:1米31厘米=1.31米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1、 想一想,说一说
(1) 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 )元( )角.
(2) 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3) 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一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 )元.
2、猜谜语
(1)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2) 丹顶鹤体长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3) 大象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吨.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你想说些什么?
3、游戏:蜜蜂采蜜
4、拓展:用2、6、8加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小数?
四、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7-19
【推荐】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31
【热门】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3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2-27
【荐】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2-1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荐】02-12
【精】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2-1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02-14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热门】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