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0 12:13:06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

  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两种感受可以调换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进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A.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B.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C.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D.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A.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B.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C.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D.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A.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B.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A.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队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 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 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 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 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 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课文录音。

五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会认会本课生字;理解“伶俐、唉声叹气……”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难点:从神鸟的三个故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

  自主学习:

  1、读一读,我会借助文中注音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丢字,不读破句。

  2、画一画,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做一做,完成以下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wǎn zéi fēn fù zào

  ( ) ( )惜 抓( ) ( ) 干( )

  chè fu jiù bàng wǎn shé

  清( ) 包 ( ) 搭( ) ( ) 毒 ( )

  2、找近、反义词。(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

  近义词:尊贵( )忠实( )吩咐( )埋怨( )

  反义词:伶俐( )清澈( )搭救( )忠实( )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唉声叹气:

  伶 俐:

  吩 咐:

  婉 转:

  4、想一想:在课文中,聪明伶俐的'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几个故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你觉得神鸟有什么特点?

  2、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1)两人有约定:( )

  (2)( )

  (3)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3、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 )的方法三次逃了,这是课文中的大故事。在这个大故事中,还有三个小故事,他们是( )、( )、( )。

  4、再读三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1)请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谈谈对他(它)的看法。

  (2)想一想,为什么好人也会做错事?

  5、从这三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处理事情( ),否则会( )。

  拓展延伸

  请向文中的人物或动物说一句赞美或者批评、劝诫的的话。

  畅谈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我会选,本篇文章主要表达了( )(可多选)。

  A、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B、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C、对车主、农妇等人的厌恶、憎恨之情。

  D、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2、选词填空

  既……也…… 既……又……

  (1)要完成这项任务( )要有周密的计划,( )要有切实的措施。

  (2)这个机器人( )可以招待客人,( )可以和人谈话。

  3、造句

  既……也……

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新词,读准字音“鲍、仲”,理解“形影不离、真心待友、管鲍之交、鲍子遗风”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成语和名言。

  2.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记得上学期我们感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他们真心对待彼此,无私地为对方付出,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认识一对朋友,感受另外一种友情。板书课题27鲍叔牙真心待友学习生字鲍

  2、齐读课题,真心待友什么意思?(真心诚意对待朋友)

  3、文中鲍叔牙的朋友是谁?简介鲍叔牙和管仲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两人都是齐国的贤臣良将。他们年轻时就结为好友,一向交情深厚。

  4、师:认识了这一对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来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5、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谁能说一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生死相随休戚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鲍叔牙真心待管仲几件事?快速读文,等会儿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几件事情,可以用什么情况下,鲍叔牙怎么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管仲家境贫困时,鲍叔牙出钱帮助做买卖。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

  三、品读课文,学习鲍叔牙真心待友的三件事。细读第一件事

  1、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

  2、反馈;交流句子,说说理由。 ※鲍叔牙掰着手指算了算,说:“钱由我出,你就想想怎样做生意吧。” ※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把大部分给管仲,自己只留一小半。 (鲍叔牙出钱出力,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毫无私心) ※鲍叔牙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你家有困难,我理应帮助。你就收下吧!” (鲍叔牙把帮助管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真是情同手足啊)

  3、师引读:鲍叔牙提议要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觉得很为难,可是鲍叔牙却这样说——在分金时,鲍叔牙总是——,管仲有些过意不去,可鲍叔牙却告诉他——

  4、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说说鲍叔牙是如何真心对待管仲。

  5、鲍叔牙为了帮助管仲不仅出钱出力,而且还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老师将这个小故事概括了小标题呢:出资助友(板)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第二件事情

  1、小组学习,找一找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读一读这些句子,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尝试列小标题,注意要抓住要点,简明醒目,形式尽量保持一致。

  2、反馈※每次打仗,鲍叔牙都紧紧跟在管仲身边。冲锋时,他跑到管仲的前头;后退时,他又走在管仲的后边。遇到危险,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管仲。

  在一次战斗中,鲍叔牙受了伤,管仲急忙为他包扎伤口。管仲看到流血的伤口,难过地说:“你是为了我才受了伤的啊!”鲍叔牙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真是危难之中见真情啊!)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

  2、排比句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指导朗读排比句。

  3、你能不能也仿照刚才的小标题说说看呢?以身护友(板)

  四、研读第三件事情

  1、齐读:后来,他们在齐国做了官,都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管仲在鲍叔牙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大的国家。不久,管仲的官职超过了鲍叔牙。这时,一些大臣议论纷纷,替鲍叔牙抱不平。

  2、大臣们为什么要为鲍叔牙打抱不平呢?大臣们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 )有的说( )

  3、鲍叔牙自身很有贤能,但是他却举荐管仲让他当丞相,并且管仲的官职超过了他。难怪有人要非议管仲,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做官,可能对管仲不利,于是就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辞官回乡。这可以概括出:辞官为友(板书)

  4、师:面对鲍叔牙的辞官,齐桓公挽留他,说:“你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呀!管仲就是您推荐给我的。现在为了他,你要辞官了。我要管仲,也需要你。你留下吧。”鲍叔牙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斗争,请你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他会如何想?鲍叔牙( )

  5、师:于是就在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地离去了。鲍叔牙为了朋友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管仲果然没有辜负好友的一片真心。

  6、补充资料:为了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他还辅助齐桓公做了诸侯霸主,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鲍叔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历一个大贤大智之人。

  五、复述“真心待友”的事。

  1、鲍叔牙与管仲亲密无间,并如此真心对待管仲。鲍叔牙为了资助管仲,出钱帮助他做买卖,为了保全管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为成全管仲,辞官力荐。

  2、同学们一定被鲍叔牙真心待友而感动,正因为鲍叔牙真心诚意地对待管仲,所以——出示:管仲逢人就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

  3、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4、后来人们把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之交,也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用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板书设计:

  鲍叔牙真心待友

  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仲)

  出资助友

  以身护友

  辞官为友

  作业设计:

  1、听写27课9个词语,家长听写并签字。

  2、完成27课上海作业。

  3、积累关于友谊的名言。

  4、预习28课(听录音,熟读课文,解决不懂的字和词语)。

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写日记的意义。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求和方法。

  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今天,我们要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坚持写日记

  2、过渡:为什么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它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二、明确意义。

  1、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

  (播放幻灯片)

  指名读,集体讨论。

  “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老舍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鲁迅

  2、师生交流写日记的好处。

  师:看了上面的两段著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你觉得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日记能使我们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生:多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生: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生:写日记能帮助我们练好字。

  生: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想法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2、教师总结。

  师:是啊,写日记好处很多,写日记不但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和见闻,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机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好处,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就称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因为,一方面,写日记必须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时断时续,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只凭心血来潮是写不好日记的,将来也必然是个无所作为的人;另一个方面,它还要求我们每天总结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l.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 xì xiū kuì yán sù shèn zhì lǜ yīn rú ɡài yóu shǒu hào 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五年级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②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③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①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记忆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

  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自由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②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

  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①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①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②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五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教案01-03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9

五年级语文教案01-07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教案11-19

语文五年级备课教案12-22

五年级语文经典教学教案12-0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0

五年级语文教案06-22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精选)01-25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

  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两种感受可以调换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进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A.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B.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C.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D.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A.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B.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C.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D.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A.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B.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A.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队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 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 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 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 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 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课文录音。

五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会认会本课生字;理解“伶俐、唉声叹气……”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难点:从神鸟的三个故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

  自主学习:

  1、读一读,我会借助文中注音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丢字,不读破句。

  2、画一画,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做一做,完成以下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wǎn zéi fēn fù zào

  ( ) ( )惜 抓( ) ( ) 干( )

  chè fu jiù bàng wǎn shé

  清( ) 包 ( ) 搭( ) ( ) 毒 ( )

  2、找近、反义词。(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

  近义词:尊贵( )忠实( )吩咐( )埋怨( )

  反义词:伶俐( )清澈( )搭救( )忠实( )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唉声叹气:

  伶 俐:

  吩 咐:

  婉 转:

  4、想一想:在课文中,聪明伶俐的'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几个故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你觉得神鸟有什么特点?

  2、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1)两人有约定:( )

  (2)( )

  (3)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3、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 )的方法三次逃了,这是课文中的大故事。在这个大故事中,还有三个小故事,他们是( )、( )、( )。

  4、再读三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1)请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谈谈对他(它)的看法。

  (2)想一想,为什么好人也会做错事?

  5、从这三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处理事情( ),否则会( )。

  拓展延伸

  请向文中的人物或动物说一句赞美或者批评、劝诫的的话。

  畅谈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我会选,本篇文章主要表达了( )(可多选)。

  A、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B、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C、对车主、农妇等人的厌恶、憎恨之情。

  D、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2、选词填空

  既……也…… 既……又……

  (1)要完成这项任务( )要有周密的计划,( )要有切实的措施。

  (2)这个机器人( )可以招待客人,( )可以和人谈话。

  3、造句

  既……也……

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新词,读准字音“鲍、仲”,理解“形影不离、真心待友、管鲍之交、鲍子遗风”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成语和名言。

  2.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记得上学期我们感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他们真心对待彼此,无私地为对方付出,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认识一对朋友,感受另外一种友情。板书课题27鲍叔牙真心待友学习生字鲍

  2、齐读课题,真心待友什么意思?(真心诚意对待朋友)

  3、文中鲍叔牙的朋友是谁?简介鲍叔牙和管仲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两人都是齐国的贤臣良将。他们年轻时就结为好友,一向交情深厚。

  4、师:认识了这一对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来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5、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谁能说一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生死相随休戚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鲍叔牙真心待管仲几件事?快速读文,等会儿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几件事情,可以用什么情况下,鲍叔牙怎么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管仲家境贫困时,鲍叔牙出钱帮助做买卖。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

  三、品读课文,学习鲍叔牙真心待友的三件事。细读第一件事

  1、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

  2、反馈;交流句子,说说理由。 ※鲍叔牙掰着手指算了算,说:“钱由我出,你就想想怎样做生意吧。” ※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把大部分给管仲,自己只留一小半。 (鲍叔牙出钱出力,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毫无私心) ※鲍叔牙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你家有困难,我理应帮助。你就收下吧!” (鲍叔牙把帮助管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真是情同手足啊)

  3、师引读:鲍叔牙提议要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觉得很为难,可是鲍叔牙却这样说——在分金时,鲍叔牙总是——,管仲有些过意不去,可鲍叔牙却告诉他——

  4、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说说鲍叔牙是如何真心对待管仲。

  5、鲍叔牙为了帮助管仲不仅出钱出力,而且还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老师将这个小故事概括了小标题呢:出资助友(板)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第二件事情

  1、小组学习,找一找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读一读这些句子,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尝试列小标题,注意要抓住要点,简明醒目,形式尽量保持一致。

  2、反馈※每次打仗,鲍叔牙都紧紧跟在管仲身边。冲锋时,他跑到管仲的前头;后退时,他又走在管仲的后边。遇到危险,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管仲。

  在一次战斗中,鲍叔牙受了伤,管仲急忙为他包扎伤口。管仲看到流血的伤口,难过地说:“你是为了我才受了伤的啊!”鲍叔牙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真是危难之中见真情啊!)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

  2、排比句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指导朗读排比句。

  3、你能不能也仿照刚才的小标题说说看呢?以身护友(板)

  四、研读第三件事情

  1、齐读:后来,他们在齐国做了官,都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管仲在鲍叔牙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大的国家。不久,管仲的官职超过了鲍叔牙。这时,一些大臣议论纷纷,替鲍叔牙抱不平。

  2、大臣们为什么要为鲍叔牙打抱不平呢?大臣们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 )有的说( )

  3、鲍叔牙自身很有贤能,但是他却举荐管仲让他当丞相,并且管仲的官职超过了他。难怪有人要非议管仲,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做官,可能对管仲不利,于是就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辞官回乡。这可以概括出:辞官为友(板书)

  4、师:面对鲍叔牙的辞官,齐桓公挽留他,说:“你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呀!管仲就是您推荐给我的。现在为了他,你要辞官了。我要管仲,也需要你。你留下吧。”鲍叔牙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斗争,请你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他会如何想?鲍叔牙( )

  5、师:于是就在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地离去了。鲍叔牙为了朋友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管仲果然没有辜负好友的一片真心。

  6、补充资料:为了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他还辅助齐桓公做了诸侯霸主,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鲍叔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历一个大贤大智之人。

  五、复述“真心待友”的事。

  1、鲍叔牙与管仲亲密无间,并如此真心对待管仲。鲍叔牙为了资助管仲,出钱帮助他做买卖,为了保全管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为成全管仲,辞官力荐。

  2、同学们一定被鲍叔牙真心待友而感动,正因为鲍叔牙真心诚意地对待管仲,所以——出示:管仲逢人就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

  3、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4、后来人们把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之交,也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用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板书设计:

  鲍叔牙真心待友

  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仲)

  出资助友

  以身护友

  辞官为友

  作业设计:

  1、听写27课9个词语,家长听写并签字。

  2、完成27课上海作业。

  3、积累关于友谊的名言。

  4、预习28课(听录音,熟读课文,解决不懂的字和词语)。

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写日记的意义。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求和方法。

  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今天,我们要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坚持写日记

  2、过渡:为什么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它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二、明确意义。

  1、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

  (播放幻灯片)

  指名读,集体讨论。

  “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老舍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鲁迅

  2、师生交流写日记的好处。

  师:看了上面的两段著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你觉得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日记能使我们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生:多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生: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生:写日记能帮助我们练好字。

  生: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想法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2、教师总结。

  师:是啊,写日记好处很多,写日记不但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和见闻,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机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好处,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就称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因为,一方面,写日记必须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时断时续,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只凭心血来潮是写不好日记的,将来也必然是个无所作为的人;另一个方面,它还要求我们每天总结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l.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 xì xiū kuì yán sù shèn zhì lǜ yīn rú ɡài yóu shǒu hào 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五年级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②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③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①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记忆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

  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自由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②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

  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①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①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②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五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