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的教案1
一、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本文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中国当代作家。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xx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xx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关注文本:《繁星》一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时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从前”我在家乡庭院纳凉时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我在南京住所的菜园看繁星,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我在海上看繁星,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时间在变,地点在变,我对繁星的喜爱却从不曾改变。
关注结构:围绕观看繁星的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图体现“密密麻麻”,第二幅图体现画面寂静,第三幅图体现动感。
关注插图:课文插图体现了第三幅画面,为学生想象画面提供了帮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想繁星满天的画面。
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想繁星满天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文章。巴金曾在1981年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他的代表作《家》《春》《秋》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年轻的时候他曾去法国留学,在途中写下了《海上杂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繁星》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出示学习任务,自学文章
1.出示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不长,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来说,大家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呢?
预设1:这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生字,但是有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所以我们要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会认这三个字。
教师提问:这对于大家来说难吗?我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一定能自己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预设2:学习一篇文章,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读正确、都流利。
教师小结:你说的很对,这是学习文章的首要前提。只有都正确了,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引导:谁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要学习什么呢?不妨翻开这个单元的首页,来回忆一下。
预设3:我们要在文章里学习边读边想像,感受自然之美。
教师:是啊,前几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直在文字里穿行,在想象中去感受自然的美。这篇文章的学习,这一点依然是重点。请大家借助以往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四人小组分享、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完成这个学习目标的学习。
通过大家一起的归纳梳理,我们来看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学习任务的设置,直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
(1)把文章读正确、都流利。
(2)认识“昧、坠、怀”三个生字。
(3)边读边想象满天繁星的画面。
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完成第1、2个要求。
(2)再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完成第3个要求。
(3)小组学习,交流分享。
2.学生自学
三、全班交流
教师:在小组中,大家的交流很有效,我能看到很多同学都高质量完成了第1、2个学习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第3个学习任务。
谁愿意先来?
预设1:巴金能在不同时候看到繁星,他的笔下繁星那么美。可惜我们现在不能抬头就看见满天繁星,只能去发挥想象了。
教师提问:那你曾经看到过繁星吗?
预设1:看到过。我和爸爸妈妈有一年春天住在农家院,晚上出来出厕所的时候,院子里可亮呢,抬起头,看见那么多星星。原来星星也能照亮夜晚。
教师提问:夜晚,满天星星像什么?
预设1:像一颗颗宝石。
教师追问: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繁星像什么呢?
预设2:像萤火虫。
教师提问:你愿意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吗?(设计意图:本环节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由学生生活入手,进行生活经验的调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学习,展开有效的想象。)
学生朗读:渐渐地我的.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愿意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分享吗?
预设2:像萤火虫的繁星,就不是固定不动的了。它们在天上飞啊飞,忽明忽暗,闪闪烁烁。我想,可能因为作者巴金是在船上的缘故吧。
教师小结:你说的有道理。繁星不是静止不动了,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繁星具有了动态的美感。
预设3:我喜欢第2自然段。夜晚寂静,显得星星格外明亮。
教师提问:你愿意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吗?
生感情朗读。
教师追问:听着她的朗读,同学们,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4:天上有很多星星,可是它们一点也不孤单,它们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这个寂静的夜晚。菜园里的菜和星星们作伴,在星光下,悄悄长大。
教师总结:如今看到繁星,对我们来说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奢侈。谢谢巴金先生的文章,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依靠想象,再一次感受到这些闪闪烁烁的、可爱的、明亮的星星。
四、回顾生活,仿写。
教师:你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繁星。夜晚的繁星是什么样子的,你当时又是怎样的感受,有哪些想象呢?不妨用笔,记录下你见到的繁星吧。
五、作业:
以“繁星”为题,完成练笔。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理解难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演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了解剧本的格式。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剧本。
语文的教案3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重点: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会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1、揭题后,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现雯过去我们写过哪些记事的文章。
2、学习课文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①、要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章;②要发挥想象。
3、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理解图章。
按课文中的第1、2、两题边想象,然后口述图章。
4、指名说说图章,进行口头作文。
图章内容:屋子里一家三人正在吃午饭,小明嫌菜差不喜欢吃,一碗饭没有吃完正要把剩下的`半碗饭倒掉。这时,爸爸妈妈连忙过来阻止。爸爸告诉小明,饭不能倒掉。又指着门外正在插秧的农民伯伯说:“要爱惜粮食,你看农民伯伯是怎么种粮食的?现在,他们正弯着腰在插秧,以后要耕田除草、收割。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怎么能随便地浪费呢?”小明一拍脑袋说:“对!我怎么忘了。以前学过的两篇课文都是讲粮食来之不易的,一篇是《白米饭和花衣裳》,还有一篇是《锄禾》。”妈妈说:“既然你已经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道理,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啊?这样吧,你嫌菜不合口味,我去给你烧鸡蛋汤吧。”小明说:“谢谢爸爸妈妈!”说着,转过身回到饭桌旁又去吃饭了。
5、评议后老师小结:看图作文,注意两点(1)要仔细看图,正确理解图意。(2)想象要合理,事情经过要写得具体些。
6、让学生思考课后第3题。考虑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意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
2、能按事情经过顺序写好这篇作文。
教学过程:
1、指名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来讨论纠正。
2、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老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交流习作。进行评议。
4、修改习作。
语文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
走近名人 成为名人
我当评论家
我当文学欣赏家
我来寄语
二、我当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
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
1、出示要求:
(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
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
1、观看短片
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语文的教案5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学过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
2、谁能说一说这些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今文对照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叶公好龙》选自西汉刘向所编撰的《新序》。
(板书课题)“叶公”是谁?“好”怎么读?什么意思?叶公和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读了课文就能有一定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好知道了课文题目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古文。
(2)古今对照,理解古文含义。
(3)阅读金钥匙,了解古今字义的不同。
(4)叶公好龙有哪些表现?分别在两段文章中画下来。
(5)叶公见到龙有哪些表现?分别在两段文章中画下来。
1、集体检查(小黑板出示):
辩字义: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下面的金钥匙(读金钥匙),从金钥匙中我们知道了这里的'“写”在古代是画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牖:you窗户。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窥:kui偷看。
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
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走:古时候是“跑”的意思。
师:好,下面我们继续来读课文,指名读文,集体评价
1,结合译文,理解古文。
2,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
板书:非常喜欢: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指名回答)
现在我们就去叶公家里面参观参观,叶公家里面怎么样?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参观了叶公家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叶公的家里到处是龙,他真的非常喜欢龙)
大家想一想,叶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天上的龙听说了叶公的事,真的就来了。叶公见到龙有哪些表现?
板书:见真龙:弃而还走,失其魂魄,六色无主(指名回答)
请大家看看,这几句里面哪一些是写叶公的神态的?哪一些是写叶公的动作的?画出来
动作:弃而还走
谁能来模仿一下他的动作?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在句子中加上“什么……也……”、“再也”以表达比较强烈的语气。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完成研究报告。初步掌握进行主题探究的简单步骤。
5、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完成研究报告。初步掌握进行主题探究的简单步骤。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还记得课文《丁丁的研究报告》吗?丁丁研究的是什么?
2、丁丁为了研究蓝鲸,搜集了很多资料,写成了一份精彩的研究报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今天,我们要学习丁丁,研究“动物的休眠”,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出示:“研究课题:动物的休眠”,指名读,齐读。
3、现在,四个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请组长拿出研究报告,在封面写上研究课题。请小组每个成员在“研究人”后的横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完成任务。
4、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提问归纳,明确研究问题。
1、关于动物的休眠,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
2、教师归纳。出示:
研究问题:
(1)什么是“休眠”?
(2)哪些动物会休眠?
(3)动物怎样进行休眠?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
(4)动物为什么要休眠?
(5)动物的休眠分哪些类型?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的
1、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声字
2、词语搭配练习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近字
教学方法:
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照样子写一写
1、让学生说出自己组成的字
2、组词
3、延伸:让学生区别每组字
二、词语搭配练习
1、练习课文中的内容
2、延伸:让学生换修饰语。
三。照样子说一说
1.让学生读文中的例句。
2.学生说自己造的句子。
3.教师给学生强调造的句子要把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4.学生互评造的句子,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自读<塘鹅妈妈>
1.让学生自己认字
2.大声朗读。
3.引导学生下课尝试,闭紧嘴巴,别人怎么诱惑自己都不张嘴的滋味,体会塘鹅的心情。
二、夸夸我们的妈妈
1.让学生想的`优点。
2.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
三、给妈妈过节
1.了解三八节的常识。
2.为妈妈做件事。
3.练习写留言条,写祝词。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3、作品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朗读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
(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
语文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不但出色地讲述了故事,而且从此之后,她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但内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非常深沉的。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爱,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爱,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爱献给别人。平时就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情感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九课《掌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本课:掌声、文静、愿意、姿势等新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对英子言行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理特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师):
今于能来到你们学校跟你们上课,老师既紧张又兴奋,希望我们今天能合作愉快。今天我会为大家一系列的惊喜,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这节课是愉快地学到知识。首先我给大家带来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字:爱(课件出示)这是一个什么字?谁能用这个爱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呢?(请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2、板书课题:
掌声
齐声朗读课题,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让学生质疑)你觉得掌声能跟爱能扯上关系吗?
设计理念:一开始就用一个爱字,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知道这篇课文所讲的情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再让学生质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到底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那我们读课文要怎样才能读得好呢?有什么要求呢?这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第二个惊喜,就请我们的鸭先生给我们来个介绍吧:
1、要把课文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2、要把课文读得流利,不重复地读句子。
3、读课文要有感情。
设计理念:三年级的学生刚进行阅读教学,而读书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借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之口向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效果要比由老师来提出效果要来得好。
三、学习生字词语
师:这篇课文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想认识我们呢?让我们一起来跟他们交个朋友好吗?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这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第三个惊喜。
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多种形式去读。(开火车,分小组,个人等等。)
设计理念:学习生字生词本来是一项较枯燥的五环节,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过渡语言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的我要学。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通过朗读课文每个人对英子都有了了解,她应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印象,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刚才别人说话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好像不同意,那英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文字投影: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师:有声有色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感情,而默读更有利于思考,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说话要有理有据,哪个同学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给我一个手势,我会让你先说。
教师板书:
文静、忧郁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投影: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让学生自由说,体会英子从心理到性格的变化。
设计理念:朗读是阅读教学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真的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使课堂教学成为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令填鸭式的教学改变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老师相机板书:
活泼、开朗、乐观
一组反义词用在了一个人身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什么令到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要留到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留下思考的内容给学生,令学生产生疑问,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下一节课将会产生很多。
这一节课同学的表现令老师非常高兴,真的很高兴能为你们上这一节课,你们在这一节课不但能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们以后的每一节课都能这样上课,那么你们将会成为学习上最优秀的学生,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材。
语文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大雨和小雨》。
2、大胆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歌曲《大雨和小雨》的音乐磁带、教材图片(大雨、小雨)、小纱巾。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唱出大雨、小雨时的强弱力度。
难点:能够大胆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 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哗啦哗啦……)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尽量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示)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淅沥淅沥……)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2、
二、熟悉歌曲并尝试唱歌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大家先来听一听吧。”(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安静地欣赏歌曲一遍)
2、“录音机里下雨的声音真好听,它的名字叫《大雨和小雨》
3、请你们再欣赏一遍,这一次你们要仔细听一听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时候声音是怎么样的?”(教师第二遍播放音乐,幼儿回答)
4、它们唱的好听吗?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5、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6、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三、小游戏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
游戏
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4、大雨小雨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出活动室) 文 章来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字词,积累与劳动有关的词语。
2.能根据语境猜测难点字的意思,并复习巩固查字典的方法。
3.掌握汉字变偏旁后在笔画大小和形态上的变化。
4.学习比喻句的写法。练习写话,把自己想养小动物的理由说清楚。
5.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熟练朗诵、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能根据句意猜测难点字的意思。
2.学写比喻句;练习写话,说清楚理由。积累《二十四节气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热爱劳动,上个星期五大扫除时,同学们干活积极认真,有扫地的,拖地的,还有擦玻璃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同学们真棒!这周五,我们又要进行大扫除了(出示相关图片和词语),看看这些工作,你想做哪一项?请你大声地读一读它。
1.指名读词语。教师校音指导,读好“扫”平舌音,“拎”前鼻音。
2.开小火车读。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3.全班齐读,每个词语读三遍。
(二)汉字与偏旁
1.出示“又—劝”“土—堆”。仔细观察汉字变偏旁后,在笔画大小和形态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可小组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导:汉字作为偏旁时,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又”字最后一捺变一点;“土”字最后一横变成提。
3.出示“转、特”,请同学们模仿刚刚的方法来分析剩下两个字的偏旁特点。
4.学生书空笔顺,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词语积累
(一)猜一猜
1.出示句子和加点的字“摸”,先让学生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再通过查字典检验。
指导:“摸”,用手去碰,动作很轻。“摸”字是提手旁,表示跟手有关,是一个动词。
2.出示剩下的两个例句,依照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3.总结方法:遇到我们不认识的生字,我们首先可以通过偏旁猜测字意,其次可以通过全句的语境来联想字意,最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来检验自己的猜测。
(二)学习比喻句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读完句子,你们有什么发现?(都有“像”这个词)
3.去掉句子修饰成分,对比总结学生的发现。
那棵大枫树又高又大。→那棵大枫树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
4.学习比喻词“像”“好像”。
5.出示图片,学生仿照写句子。
——燕子的尾巴像。
三、写一写
1.教师:如果你可以养一只小动物,你想养什么?(指名说)
2.为什么想养这种小动物?说说你的理由。
指导理由:可爱,讨人喜欢,可以看家,可以陪我玩耍,跟我一起分享好吃、好玩的。
3.拿出练习本,把你想说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十四节气歌》
导入:同学们,在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它们,就把它们编成了诗歌。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说说每句诗歌中所包含的节气,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正确答案。
3.具体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结合图片,选取部分节气,有详有略)
4.学生再次自由读诗歌,尝试背诵。
5.全班齐读,齐背诗歌。
二、我爱阅读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2.学生自由读故事,思考: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教师运用图片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指导学生认识描写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4.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好在哪里?
(2)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学生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做记录。
5.全班齐读故事。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语文的教案15
优质课活动目标:
1、 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和协调能力。
2、 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黑板夹子若干 自制教具(蝴蝶 蜜蜂 花 数字卡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带领幼儿做小律动
二、 比赛夹夹子游戏
1、出示教具花 夹子 数字卡片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花)老师还准备了(小夹子 数字卡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个夹夹子的游戏。
2、出示小鼓,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当鼓声响起开始,鼓声一停 小朋友也马上停下,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家的夹子最多。
1)第一轮游戏请小朋友夹夹子,夹完数一数自己一共夹了几个.
2)第二轮教师讲明第二轮游戏要求 这次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夹了几个。
3)第三轮 这次的要求比上次的还要难,请小朋友夹比4个多1个的夹子。
4)第四轮夹比5少1个的.夹子。(教师小结)
三、听力比赛
1、这次要考一考小朋友的小耳朵,请小朋友挺好了(教师拍手6下);请小朋友也用拍手的方式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2、继续听,老师跺脚6下;请小朋友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教师出示数字6小结:凡是像刚才老师拍手跺脚的数量我们都用数字6来表示;
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下数字6,请幼儿表演
四、出示黑板 花 请幼儿点数
1、今天我也用小花来玩游戏,请小朋友数一数我这里有几朵小花?(5朵)那我想让它变成6朵怎么办?(加上1朵)
刚刚是5朵,又加上了1朵变成6朵了,那我们一起来说5添上1是6.
2、拿下来1朵剩几朵了?(5朵)
我们一起来说6去掉1是5
五、利用教具蜜蜂 蝴蝶 来做游戏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今天香香的小花还引来了许多的小蝴蝶和小蜜蜂,它们都要和小朋友做游戏,请小朋友把操作纸平放到桌子上。
听老师指挥:(1)请在第一行格子里飞进4只小蜜蜂,再想办法让小蜜蜂变成5只,再想办法变成6只。(2)请在第二行格子里飞进5只小蝴蝶,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谁多谁少?再想办法让蜜蜂和蝴蝶变的一样多。
六。、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玩的开不开心,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跟客人老师再见吧!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风筝》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