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6 20:58: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 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习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3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四年级语文

  本课的教学我是从课题直接入手,板书课题后,请同学比较《一朵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不同,进而引出疑问问什么课文不以《一朵杏花》为题,而要以《第一朵杏花》呢?接着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课文。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实际上是从竺可桢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他对待科学研究的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上我主要抓住竺可桢的几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帮助学生认识竺可桢,体会他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平和,对话语言较多,无提示语,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时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可通过让学生补充写第二段中人物对话神情的方法,加深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第一朵杏花》反思二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现记录下上此课时的`点滴做法:

  一、设下疑问。

  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的……”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对课题质疑后,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三、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加深了人物间对话的理解,此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也真正体会到了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4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5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6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7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8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几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可桢爷爷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但是,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这位小孩,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对学生的启发意义更大,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心里只记得自己,对别人吩咐的事情从不放在心上,或者是忘的太快。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再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15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9-06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07-18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0-01

课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0-02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篇08-09

第一朵杏花课堂教学反思10-18

《第一朵杏花》课堂教学反思09-26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5篇08-20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通用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