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刘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几何体的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
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体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EXE文件,和电脑教师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在这样的新型作业和试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
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枯燥的数字和符号这一切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增强记忆,思维敏捷而活跃。特别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这些年龄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有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开开心心学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有意义又有趣的问题,使学生陷于想解决但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以疑激情。如在教学《小兔请客》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小兔子、小刺猬、小松鼠、小猴子头饰,由4个学生扮演,音乐声起:小兔子准备在他家的院子里请客,小兔子、小刺猬、小松鼠全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四个学生分别戴上小兔、小猴、小松鼠、小刺猬面具)小兔出来啦,瞧!今天它请客,摆出了3盆果子,每盆几个?小猴、小松鼠、刺猬来作客啦。(这时,小兔做出一个邀请姿势,并说:“欢迎你们到来。客人说:谢谢!)小兔客气地请它们坐下,小兔一看三个好朋友三盆果,我自己呢?于是它又拿出两盆果?这时一共有几盆果?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四个好朋友在一起开心的做着游戏,刺猬一不小心掉进盆里,糟糕!它身上的刺带走了一盆的果子,请问,这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
强调实践,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学生“获得必要的应用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等等,这些目标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教学《购物》一课时,我带领本班的学生到柳州最大的超市去购买文具,并将他们购买文具的过程一一拍摄下来,上课时将这段录像放给同学们欣赏。当同学们看到自己购物的情景时,情趣异常高涨,同学们的参与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了。最后在课堂上又安排了“商品一条街”让学生再次进行购物,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购物技能,知道用手中的人民币如何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而且轻轻松松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游戏情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接受,学生有了兴趣,保持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的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持久,但他们对于互动性的游戏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节时,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猜一猜游戏?(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谁来说说你的好朋友坐在第几排第几个座位?话音刚落,同学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的好朋友坐在第三排第二个位,大家猜猜他是谁?”猜来猜去,大家意见不统一,一些同学认为应从左边数起,一些同学认为应从右边数起。老师也“一筹莫展”。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商定从最左排数起是第一排,从最前面数起是第一个。约定俗成,问题解决,同学们个个欢欢喜喜。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游戏进行教学,又如“比较数的大小”采用“幸运52”的游戏。“认识钟面”采用“我说你拨”游戏等等,每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四、创设动手操作情景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上实践课“摆一摆想一想”这节课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边玩边学。(1)拿2颗棋子,你能在数位表中摆出几种不同的数?
(小组讨论,共同操作,之后师生共同讨论一一摆出,而不遗漏的方法)
十位个位
●●●
不管怎么摆,都只能摆出4个数:
3、30、12、21
(2)拿3颗棋子,你能在数位表中摆出几种不同的数?(4种)
(3)你说我摆,并每摆一个数将其写下来,同桌检查是否正确或是否遗漏。
(6)不用摆,你知道6颗棋子能摆出多少个数?
随着操作活动的深入,学生积极、顺利掌握了棋子的个数与所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见,数学实践活动必须有学生的人人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如果没有操作,学生又如何理解这些数的组成,如果没有操作学生又如何检查这些的组成是正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操作------半操作------抽象”的过程,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讲效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各种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翱翔,借助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其次,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听想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
在这学期讲完了乘法分配律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且有些错误反复出现,还有个别学生什么题目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特地上了一节综合性的练习课。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另外针对学生的基础,把以前学习的简便算法也进行了复习,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加减法简便运算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道理不明白;对运算定律不理解;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对问题理解片面;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现分析如下:
第一层次:复习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常见错误。
(1)92+499=592+500+l=1092+1=1093499→500已经多加1了,应该减去1。
(2)963-298=963-300-2=663-2=66I298→300,已经从963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
(3)20xx+1242=20xx+1242-2=3242-2=3240把20xx分成20xx与2的和,应加上2。
(4)923-505=923-500+5=423+5=428应该从923中连续减去500和5。
评析: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对运算道理没有弄明白所造成的。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把题目看清楚,做到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添够,少减要减够。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大大减少。
第二层次:复习运用加、减运算性质常见错误
(1)168-56-36=168-(56-36)=48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会应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运算法则造成的。
(2)556-(156+372)=556-156+372=400+372=772(3)883-(483-290)=883-483-290=483-290=193
评析:出现两例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运算性质理解不清。这两个运算性质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但经常要用到,所以教学中就应通过例题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然后让其运用,以减少出现错误的机率。
第三层次: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常见的错误
(1)52×104=52×100×4=20800该题错误的原因是把104分成了100×4。
(2)203×29=(203-3)×29+3=200×29+3=5800+3=5803这种错误的发生,除了不懂乘法分配律的因素外,主要受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方法的影响。
(3)56×81十19×36=56×(18+19)=5600这个算式的结构是两积和,由于学生做题时没有先分析式题结构,只是看到81和19正好凑成100,就不管另一个因数相同与否,错误使用乘法分配律。
(4)25×(8×40)=25×8+25×40=1200这是由于学生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这个样子的算式就以为是用乘法分配律了。
第四层次:综合练习
1、对少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出一些形如错题的题目,让其练习。
2、对其余学生我出了以下两题:
22222×1234+4444×4383
10001×【163-(63+42)】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自己平时生活当中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选择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有关的内容与素材,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良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设出生活情境,学生能够在比较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沟通、推理,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元、角、分”的数学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来对购物的情境进行模拟,经过自身的真切体验整个的买卖的过程,加强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了解。插入小小商店图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学当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以为数学晦涩难懂,帮助学生保持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合作学习模式,加强生活化教学的互动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当中得到良好的使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良好的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作用。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配合,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分工合作,真正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更好的巩固与运用知识。合作学习能良好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测量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室有多长”时,建立四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数学书、矿泉水瓶子、文具盒等)在空教室里量一量。学习“一米有多长”同桌合作,用十厘米长的纸条拼出一米,感受一米有多长。插入测量图片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具备非常强的系统性,章章相连,学习下一张的同时可以将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当中根本不能构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对于此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给现代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生活实践活动的展开具体要靠生活当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生活当中的画面再现出来,为学生呈现出比较熟悉的场面,从数学的教材出发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实际生活,展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将课堂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学好数学知识。另外,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认识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更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和“元、角、分”时,课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活动,让他们陪父母上街买菜或去超市购物,感受人民币大小以及在生活中的使用。插入购物图片在学习了测量后,让学生找找身边的1厘米,1米。拼1米图片在学习“图形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动手剪一剪轴对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举行华容道游戏比赛、展示手工作品风车、竹蜻蜓、陀螺,感受数学中的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华容道游戏风车图片这样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合生活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课后练习和教辅资料,注重的是纯数学知识的传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强调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摆脱纯文本练习的方式,多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探究中。
要注重结合所学知识而设计任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学习“购物”这一单元后,可让学生到超市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体会付款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民币在实际购物中的计算。插入图片
五、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既然要促进小学数学生活化,那么就不能单一地促进教学方法生活化,也要建立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化特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评价不以结果为主,而以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为主,促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应使评价体系多元化,不能只由单一的期末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相应加入家长对学生家庭学习生活的评价、加入同伴互评模式等。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切实认识到:学生思维敏捷与否,解题能力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的指点与引导。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自觉养成精思巧想的聪敏品质。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丽到菜场买芹菜,3千克芹菜0.5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芹菜需要多少钱?根据一般的解法,要先求出单价。可是对没有学过分数的学生来说,求单价的准确值是不可能的,这时我从“两个重量(15千克和3千克)之间什么关系?”加以点拨,学生思路茅塞顿开,很快发现15是3的`5倍,同时悟出总钱数也是5倍,从而列出算式0.50×(15÷3)。这样有效而灵活地把归一问题转化成倍比问题。又如:一辆货车从甲城到乙城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乙城到甲城需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可以相遇?这道题从表象看,是相遇问题,但用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求解,条件很不全面。这时,我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进行攻克,把它转化成工程问题,相遇时间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8+1/6)。
以上两例说明,当学生的思维钻进死胡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迪学生大胆突破模式,抓住关键另辟溪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新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智力不断地开发,能力逐渐地飞跃,思维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到学解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大部分都能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应用题。例如:王庄原计划20天修一条长500米的水渠,结果头5天完成了5/16,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如果用一般解法,必须先求出还剩多少米和实际每天修多少米,再求出实际需要多少天,然后求提前几天完成。这样繁琐,学生一不小心便会出错。如果把实际完成计划修的水渠的长度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5天所对应的分率是5/16,用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先求出实际用多少天,再求提前几天,列式为20-5÷5/16=4(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做教师的要通过多条渠道,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交给学生,使他们切实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思维更加新颖、敏捷。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资料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主角,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带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刻,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带给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务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给充足的时刻,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就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资料不仅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能够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联,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构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就应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资料;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构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潜质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潜质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大于教材。教学资料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能够是课内的,也能够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资料。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透过自己的发奋,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潜质。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明白、开发教材、此刻则能够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资料。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一样的思维取向。教材中带给了超多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潜质。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理解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取、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好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透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潜质、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明白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发奋,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是要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同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新课改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才能最终使其受用一生。要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让日常的教学活动“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
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
(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然也还有一些继续实施的感受:
首先是要把一节高效的.的课堂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上,也就是在课前考虑好“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知识情况、准备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不只要考虑如何传授,更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其实这比学生单纯的怎么学、学什么更为重要。教学设计初始并不一定完善,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教学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那些教学行为和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那些不正确,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我们教师可以不断的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克服被动和盲目。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完善和反思的过程,也是其成长的最好经历。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实际应用、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了一种“数学好玩”、“数学有用”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灵活把握,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后,他们将会更加的主动去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更加主动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现象,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说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正所谓,一句表扬比一百句批评的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不断的激励,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其不断进步。
总之,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
案例:
1、铺垫: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千数?比这个整百或整千数多几(少几)?1003298402199
2、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下面请大家为小熊会计做个参谋。
3、活动:小猴原有人民币211元,工作出色,又发得奖金199元,小熊会计怎样付钱才又对又快?
学生想出多种搭配成199元的方法。其中有学生提出,小熊会计先给小猴2张100元(200元),小猴再找还小熊1元最方便。
4、提炼:
(1)把刚才小猴钱款的收付情况,按“原有、收入、找还”的顺序讲一讲。
(2)着重提出:小猴为什么再找还1元?
(3)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笔算式表达出来,211+199=211+200-1=410
(4)讨论:为什么原来加199,现在改为加200?为什么加上200后,还要减去1?
(5)总结。
反思:
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是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加上了还减”感到困惑,因而容易与其他简算情况混淆。教师为这个数知识匹配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的付费找零。教学中,教师先安排活动,再组织学生抽象,把生活常识提炼成简单规划,教学过程就是个鲜活的数学化过程,将计算规划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展示得清清楚楚,春雨润物般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万以内的数”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少数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读写万以内的数,甚至可能有个别学生还会读更大的数。教学中,我从百以内数的读法人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感受。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我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具体动手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大数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认识到随着数的增大,相应的计数单位也要增大。在遇到更大的数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探索和智慧的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
那如何使原来亦步亦趋、精雕细刻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需要有参与意识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意义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挑战,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使得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活跃的课堂提供先行的条件。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教师将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等现有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上来,可以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形成数感,能够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使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其次要学会微笑,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这样,整个课堂可以在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样,师生之间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变单纯的解决问题为创设问题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分析、实践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假设,合情推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把所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绝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景象。
当然,教师在做到上述四点之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活跃不是纯粹地指热闹的课堂氛围。真正活跃的课堂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明确评价别人的话语,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气氛,真正达到共识、共享的目,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到知识,真正在课堂中参透出“乐学”的内涵。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写了独立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策略,下面就如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回归自然的情境。很显然,如果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目了然地、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收集和整理也就无从谈起。收集并整理的前提是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凌乱,但这种凌乱不应是故意制造的凌乱,应该是还原为生活常态的凌乱,即减少一些对信息的刻意加工,让纷繁信息的呈现回归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购物、栽树等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历的、看得到的事件。第一个例题在呈现情境时,采用了几个人物出场,在他们之间展开对话的方式;第二个例题虽无场景图,但在文字的叙述上,先一起告诉每种树各栽了几行,再分别指出每种树每行各栽了几棵,这就是采用了生活口语中常见的叙述方式。例题的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了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习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努力再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比如班级中同学订阅几种报纸的情况等,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2.化静为动的情境。教材受限于文本呈现,所给的问题情境只能是一副静态的画面甚至是静态的文字,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的挂出挂图、贴出文字,就很难实现上述所说的让问题情境回归一定的自然状态,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和需求。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还应化静为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放电影”般地动态呈现问题情境。比如,在第一个例题的'情境创设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接着再呈现小朋友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关注他们都说了什么?呈现问题后,再启发学生思考,面对题目中呈现的这些信息,你打算怎么办?这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需求,学生自然会产生。
二、立足自主的探索,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
1.自主探索决定了策略的多样化。当这些信息需要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可以预见,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学生所能想到的仅是用笔去画一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注;有的学生会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有的学生不仅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还要在摘录的过程中将它们有序排列;再进一步,也许会有学生想到用列表的方式,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具条理性,从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有了这些基于自主探索的不同策略,在接下来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就不难形成相对而言比较优化的策略——从问题出发,通过列表等手段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2.自主探索决定了经历的深刻性。“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事实上,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何种策略,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如果自身想到的就是较为优化的策略,这也要从别人想到的策略中得以印证;即使自己想到的策略不够优秀,它同样可以构成去内化优化策略的基础。除此而外,撇开不同策略背后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去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及时的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1.一题后的反思: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此处的反思也就是反省认知,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为什么首先要对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收集整理方法?——我是如何认识到怎样的策略是比较好的?——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2.一课后的反思: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一节课终,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掌握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着怎样的好处?这是对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再认识。就本单元的学习而言,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去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所呈现的信息比较凌乱,还要进行有利于分析解题思路的整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一阶段后的反思: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超越具体问题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教材用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题材,然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却并非仅仅是会解这两类问题。本单元学习之始,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水到渠成之时,通过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
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2-21
大学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学生反思11-14
数学教学总结反思数学教学的反思12-05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04-11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03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6-02
数学教学反思06-13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