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2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转变教学中的观念,变教为导
在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主动学习知识。由过去的偏重结果变为现在的偏重学习方法。这时,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我首先设计了逛钟表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观察简单的钟面上有什么,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秒针等,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时的学习是本课难点,教学时,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电影的场景,把数学学习植根于学生生活经验之中,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但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运用还不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有所设计,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交流、教研的一个重点。
二、变作业为游戏
在过去,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双基”培养,上完新授课以后,紧接着就是一大堆的作业练习,在新课标中,“双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学生获得“双基”的`途径却有重要的变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双基”,轻松愉快的环境这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认识钟表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作业编成的游戏,如:比一比、动手摆一摆、拨一拨钟面、画钟面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巩固所学的"双基"。当然,转变观念不是否定,过去在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经验等,我们也要把它们融入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去,如: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照顾全体等。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并感受到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缺乏认识。因为质量单位并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特别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大小、长短等表面特征,而对质量的轻重关注较少。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呢?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动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可是学校里没有用千克作单位的秤,老师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别说是每组一个了。于是,我布置了学生课前预习:
(1)到超市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我自己还事先准备了: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苹果、1千克枣、1千克鸡蛋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先交流超市里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准备好的各种1千克物品拿出来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等活动,真正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又感受到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方面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成的情况相对是比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对于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部分学生叙述不完整,在填写单位名称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一想自己的填写是否合理的,这样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估计物体重量的时候掌握的比较薄弱,因为做这样的题目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后找出最轻的,最后剩下的物品再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在完成这类题目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适当的压力催人奋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本次赛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端正教学思想、埋头于工作都有积极意义。好之不如乐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数学知识我们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但只是简单的搭配问题,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在本节课中:一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二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四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一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学习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在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一系列的情境。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根据课程安排,假设在餐厅吃饭,每个人都必须从水果、饮料、点心中各选一种,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提升学生组合搭配的能力,进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一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数学广角里不仅学习了连线搭配和按顺序排列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能探索数学中更多的奥秘。不足之处是尽管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但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重复或遗漏现象。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本课所学内容,有些题型略加改变,学生便无从下手了。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对于自己上的三年级第六单元除法的买新书内容,自己感觉上得乱七八糟,课堂刚开始就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而且这是由我自己造成的,一味的追求完 成自己的教案,不把学生的反馈当回事,其实学生反馈的是综合算式200÷2÷4=100÷4=25(本),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这时我自己就板书了分 步算式,这与我课前预设的板书是不相符的,所以我自己就开始慌乱了,显得课堂每个环节的重点凸显不够。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结合师傅袁老师对我课堂的分 析,自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1、我对自己在课堂每个环节想要凸显的资源还不够清晰。
比如刚开始的分步算式的板书,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但是自己很随意地就把分步算式写上黑板,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讲每步的意义就可以了。
2、对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太高。
学 生的语言是自己的理解,难免随意,但是只要学生语言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老师就可以视为正确,不需要咬文嚼字,一定让学 生改成统一的语言。比如:这节课出示情境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每个书架每层有多少本书?其实这就是我想要着重强调的,这时就可以婉转地规范问题, 比如说:也就是说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当学生表达出现了问题时,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助改正。
3、学生的错误反馈
这 节课内容是计算顺序的理解,但是在汇报过程中有同学出现计算错误(比如:末尾的0丢了,中间漏除的`情况),我没有采取措施,只是反馈了对错,只是语言告诉 学生,并没有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至于讲过之后还有同学还是错的。在这种计算课时,对于学生的计算错误,可以在学生展示时老师帮忙改正,也可以让学生 听完意见后自己改,还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做法。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扶到放。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在公开课时,对于学生错误的展示,随着课 堂内容的深入,应该是越来越少。
4、练习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这堂课虽然上得不够好,不过还是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成长的机会,从准备、上课到听课、反思,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要感谢在上课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各位老师,我一定会再努力加油的,争取成长得更快!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有序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衣服卡片、数字卡片来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力求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本节课让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搭配衣服?用“7”“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交流氛围中,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个体的经验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预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地全面思考问题,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组合过程。
教学难点:
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衣服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2、课件出示衣服图: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可能猜测:生:4种
生:5种
生:6种
……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衣服的搭配问题。(例题1)
学生操作摆衣服卡片,说说最多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
2、早点的搭配问题。
课件出示点心图。
引导学生思考: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
两种饮料与四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两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3、行走路线的问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小组讨论:从乐乐家去动物园一共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学生汇报交流)
3、开密码锁问题。(例题2)
出示密码锁
学生猜测密码可能是几?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开锁方案)
展示开锁方案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动物园:要参观海洋馆、大象馆、熊猫馆有几种不同的参观顺序?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的知识,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本节课以乐乐去动物园为主线,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学生在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清晰,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在交流活动中,学会表示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通过教学发现我对本节课的课堂生成预计不足,学生一下子就能算出衣服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今后如何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客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同学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同学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同学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同学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实际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同学了解乘法发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同学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笼统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同学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同学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一起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同学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同学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同学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同学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同学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同学的数学意识,让同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同学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同学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同学不时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同学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学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同学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学对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同学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笼统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同学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笼统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这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
1、口算除法
(1)口算、(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2)、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有关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除法。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4、会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除法估算。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结合“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以及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扎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究。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适当增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3、加强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4、充分利用小组长的作用,促进差生的转化,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5、多关注学生的展示,加强能力的培养。
6、特别多关注差生说的展示,让其说思路、说方法。
7、力求学生坐、站、说、写等方面的规范化。
通过按照以上计划改革教学方法,确实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班内5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梁田智、薛佳琦、田书兵3名同学进步幅度较大。这3名学生刚开始学习笔算除法时,几乎不知从哪儿下手,不会试商、不会除、就连乘法口诀都不会,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尤其是通过课堂上的多提问、多板演、多指导,让其反复说思路、反复计算、再加上小组长的帮带作用,使这3位同学基本上除法的计算方法,错误率也明显降低了。总之,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多给予差生说的机会,按照差生说—————优生说——————差生模仿说——————集体说的展示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开始了每学期的小组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从9月12日开始我们用4周的时光完成这次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无论是从教学资料的选取、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经过了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我们在这次小组教学中都力求创新,大胆试验,力求体现新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总结我们组的这次小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的类型多样,体现多方面的教学探索。
本次小组教学我组的两位老师选取了不一样的教学资料,我们的目光不仅仅仅放在新课的教学中,如王艳伶老师,选取的是开放性的教学资料………数学万花筒。这是教材中新加入的资料,而且在教参中也没有具体的说明。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敢于自我挑战,这样才会不断进取。
2、加强研讨,合作探索。
小组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在上课之前,王艳伶老师就反复钻研教研教材,精心制作电脑课件,并请来新教师来听试讲,共同研究教材及教案设计,重新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帮忙。本次小组教学活动中我们克服困难,用心跨年段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
3、每位老师发挥各自的特长,体现不一样的教学风格。
为了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于生活实际问题。王艳伶老师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过生日来导入新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用组合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周怡老师对教材把握比较准确,在讲授“倍”的初步认识是时能紧紧抓住以谁为标准,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几倍,这一教学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4、收获与体会。
在课后我们开诚布公地共同评课,并能用新理念重新审视每一教育环节。在相互的研讨争论中,使我们在教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还增强了我们年级数学教研组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发扬我们团队的长处,开展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小数的应用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商品的标价,引出一系列商品价格,先让学生读出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据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数既有整数,又有小数,之后,我引导:这些信息中的数有的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他们是什么数?许多学生大声说:小数!虽然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学生有生活积累,对小数也有所了解。接着,我问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用小数表示的?学生纷纷答到:我在超市里买了一块橡皮0.5元。一盒彩笔的价格是12.50元。买菜时的价格也用小数表示……开始,学生找生活中的小数时,总是围绕超市中购物的标价,我试着引导: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长度…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孩子的视线扩大了,纷纷举起了手:小数可以表示人的身高,如身高1.48米,就表示1米48厘米,还有的说视力多少也用小数表示……等等,孩子们通过说生活中的小数、寻找身边的小数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小数的兴趣,拓展了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深切地感受
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从以现实生活取材,并把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而在用小数表示长度是,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虽然有意识的将小数和分数进行了沟通,但课堂中有点操之过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较少。部分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记得一位教授说过:假如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上课的智慧在课堂上对待生成问题体现在以下三点:
1、宽容的接纳;
2、理智的筛选;
3、巧妙的利用。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丰润区在这学期开展了名师仿课活动,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模仿张齐华老师的课例《分数的'认识》,准备了一段时间。5月23日,我们学校的8位教师参与了基地教研会,在会上我作为师徒结对的师傅,首先上了这堂课。课前,我们做了知识上充沛的教学预设,原以为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上课时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同学的预设。开始,对于“平均分”(二年级的知识)的引入,同学明显的不理解,教师在此多次引导,为后面学习分数铺垫。课中,同学展示自身所折的几分之一的作品,寥寥无几,两个小朋友之后没有举手的小朋友,课堂出现冷场,作为教师我马上拿出课中巡视时发现的问题出示:
1、这张纸有没有平均分?
2、一个圆形纸片和一个长方形纸片都表示了1/4,你发现什么?解决了这一个环节的重点问题,但是同学精彩的汇报却是蜻蜓点水。
两个地方的生成都是我没有预设到的,我在教学反思中想到以下两点: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总结反思数学教学的反思12-05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6-02
数学的教学反思09-01
数学教学反思10-03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
数学教学反思06-13
数学教学反思03-19
数学教学的反思08-02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数学初三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