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做一个生态瓶》一节课的时间,仅仅足够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数量方面还难做深入探究。
《改变生态瓶》来自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课在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之后,在单元总结之前。在学生认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设计制作生态瓶后,研究生物、非生物的数量变化对生态瓶的影响,也是对上一课生态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生态瓶。
整节课有这么三个实验:
1、改变水的量;
2、改变鱼的数量;
3、拓展实验:改变水草的量。
对于前两个实验,学生能够预测到水少鱼上浮次数多;鱼多则上浮次数多……但是最后一个实验,大部分学生认为水草量少鱼上浮次数多,小部分持相反意见。所以课堂安排要将三个实验统统做完……时间比较紧,大概需要30分钟的实验时间。
在与学生明确:这是三个对比实验+鱼上浮是它的嘴巴碰到水面,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模拟测数,就可以开始正式实验。其中“鱼少”一组借鉴“水多”组数据;“无水草”借鉴“鱼多”组数据。表头内鱼数量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借鉴。
实验的数据都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周围没有人员的干扰。
2、鱼缸太小,所以放在展示台,看得到侧面的`看侧面,看不到的看上面。鱼浮起来的时候,脊背上会有白色的水反光。
3、数据统计时,由于学生的数据有偏差,教师需要考虑到全部,并且让学生将偏差较大的数据抛弃。(黑板写出全部数据,要抛弃的数据则让主人举手,人多则不抛弃,人只有1,2个则抛弃该数据)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通过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用时这样多的原因是食盐占用较多的时间,一个实验室食盐溶解蒸发析出的过程,还有一个实验室水泥凝固的过程。在这两个食盐上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水泥凝固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实验的方法进行改革。原来加热蒸发食盐水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这次利用是试管夹,试管。因此现象出来的比较快,效果比以前要好。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改革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看到了食盐析出来的过程。 水泥的实验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将水泥晾干凝固。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学生需要在课下继续观察自己的食盐。这也是锻炼学生持久观察,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学生能够较好的得出实验现象。但是有少数的小组在实验记录上下的功夫较少,需要进行督促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积极的记录。
还有个别学生停课不认真,我想一方面有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我将课设计的更加的完美。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本人今年任教五年级两个班的科学,从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因为材料难寻无法开展;有的因为效果不佳大费周章后反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的因为浅显易懂易做,反使学生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灵活处理,有了一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也颇感得意。
一、关注教材本旨,做到“换汤不换药”。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色光》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脸盆、镜子、电筒、白纸来“制造彩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因电筒不亮,或者水不够深,或者角度不对等原因制造不了彩虹。不仅如此,好动的孩子们总是会把水泼洒到桌子上,造成混乱,破坏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我在上这一课时采取的制造七色光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塑料尺子和白纸制造七色光,要求学生将尺子在阳光下旋转,观察:哪个部位产生的七色光?思考:这个部位有什么特点?这样孩子们很快发现它们的形状和三棱镜的相似,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原来阳关被折射分解成七色光的。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中也发现科学现象就在身边,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启发孩子们要善于观察。
二、关注学生能力,做到随机应变。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简单电路》一课中仅仅要求学生能安装一个简单电路并在电路上安装一个开关。这对于生活中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太容易了,他们有的是动手的机会,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有大半以上的男孩子玩过了。如果照着书本进行实验,孩子们只会索然无味,更不会动脑经想办法,或者是坐下来讨论讨论。于是,我旋序渐进,不断增加难度,随时吸引这学生,调动着他们的积极性。难关一:教室内四盏灯一个开关控制,你们能让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么?难关二:红绿灯一亮一不亮,你忙能做到们?当学生解决难题时会很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表扬学生,鼓励进入下一个难关。即使没有成功也是虽败犹荣。我想对这样有挑战性的学习,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电”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有关电的知识,以及学会画简单的线路图。《电动小车》第一课时以组装电动小车为主,让学生通过对配套材料的零件的认识,以及对小电动机的认识,来组装电动小车。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四驱赛车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四驱赛车的主要零件来引出电动小车,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上制作的电动小车是以“小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在指导学生组装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材料包里的.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是用来制作电动小车的什么部分,以及大概安装在什么部位,然后再请学生再学习单上画出电动小车的组装设计图,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装配过程中,主要就合理的装配步骤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动小车进行比赛,同时,发现赛车存在的问题(电动小车缺少开关),为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开关做铺垫。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植物的分身术注意要让学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这就是无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繁殖。这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首先学生进行汇报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这个部分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个了解。学生在汇报完相关的'资料后,总结植物除了用种子进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后出示以下植物,学生猜测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么进行繁殖的?学生根据猜测,然后设计相应的验证试验。在学生设计实验的之前,介绍相应的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压条,嫁接,然后进行设计方案。最后学生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注意。
1.学生搜集资料的准备。在课上,学生资料准备不足。老师需要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搜集的学习资料。
2.有些问题老师不应讲的太多。在介绍用茎繁殖方式的时候,老师讲解的有太多。这个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学习。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亲身感知摩擦力,强化了摩擦力给人留下的印象,使摩擦力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抽象变为了具体;让学生亲历亲为去进行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总结、发现新知,能够使课堂充满实践性、概括性和科学性。另外,课堂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新知,使课堂成为学生课余学习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按书本的要求做了一个“地形”,但没有按时完成的小组很多,使本堂课的效率不高。实验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一个是土的松紧程度,一定要适中,太松了,“雨水”一冲就垮,太紧了,又半天不见动静。二是出水口要挖得大一些,防止阻塞,形成“洪水”,不利于侵蚀的观察;最后,接径流的容器一定要大一些,否则一接就满,也会给实验造成麻烦。这个实验在操作时也有比较多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降水的高度、位置,观察的项目等,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明确了实验要求,这个实验一节课中只能进行一次,不能重新做,实验前明确实验的各项要求和重要。在实验前由于我没有着重强调,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不断的看书,整个实验后实验室也是留下了很多水。真是一次最脏的实验课了。
石会改变摸样吗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生活环境,导入时选择学生熟悉的岩石为素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努力激发学生积极调用已有经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如“风化”的知识,而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索岩石在“冷热”与“水”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探究过程。在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时,对于“植物根的作用”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中及时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来验证,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了解了大气对岩石的一些影响。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意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理论上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不够详细,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一些混淆。并且对本地石梁的地形了解欠缺,所以探究在家乡是什么地形时,学生讲到的地名,地形不能够对上,区分上有点难。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每个地形配以图片,并且出示了本地有名景点来讲解地形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这是会发现,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的地形。
整节课总体框架不错,在课堂上的条理清晰,并引导得当,用上课件,图片文字等更加直观,加上学生的印象。但有时过分美观的图片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关注点,故应稍加调整。在讲解地形图环节感觉还好,看着地形图,让学生直观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如大河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前面课上用了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这节课就要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介绍很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问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时,学生就很难回答。我用弹簧拉长的动作引导,但还是没有学生对我动作有所反应。最后还是只能又回到弹力的知识回顾,才有学生说出了利用弹力的原理。对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问题还是有些人有困惑,他们觉得弹簧式可以无限拉伸的,只有个别学生说出“力很大弹簧就成铁丝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说服力。我们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话语中找到学生都能理解的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后面的《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造房子》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四课。它以“造房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建造纸房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只涉及了学生动手卷纸棒和小组合作设计纸房子图纸的过程,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开始,让学生想像并绘制出古屋的房架结构,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纸房子的框架结构图纸设计奠定基础。
设计归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纰漏和和不能及时解决的新生成问题。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
各位与会的老师也看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他评,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若说课堂上有学生“自省”的体现,那就只有一处:我让没有完成图纸设计的小组寻找原因。但这在整堂课中,只如海中一粟,渺小得无力,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评”总没有“自省”的效果好,我希望各位与会的老师,要以我为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自评”与“自省”。
二、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关心探究学习本身获得的结果,而对自己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发展,并不十分关注。这恰恰是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和引导其正确发展的的地方。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本身的意义上,忽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正向发展也关注不够,指导不到位。比如今天我讲的这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到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没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这方面的发展,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引导其能够正向发展。
这节课,在学生展示纸房子图纸设计的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有三个小组没有得到展示设计成果的机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懊恼、甚至有的学生要责怪同伴动作慢。这时,如果我让这三个组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并找出失去交流机会的原因,就会使这些学生重新找到自信,消除同伴的责怪,也不会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的应付行为。
三、小组同伴的参与率不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人并不能真正完成高效率的探究活动,必须要多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今天在课堂上,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有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尤其是第五小组汇报时,说他们两个人完成的图纸设计,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的讲,他们两人设计的图纸确实不错:上面有三角形结构,有拱形结构,而且也非常美观,基本上用到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但我们科学课上要讲究合作,所以在课上,我建议他们以后要注意小组合作。虽然是这样,但怎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个困扰我好长时间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在我的课堂上,探究课和观察课,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但拓展创新课和搜集资料课,学生的参与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研讨交流,把“提高学生参与率”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找到好的办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四、抓不住新的生成,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现在的高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理想的生成。但再好的预设,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意外的生成,这时,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而且巧妙处理,一定会形成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反之,只会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这节课,我在课前,我就交给了组长两个任务:一是为大家服务;二是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共同研究,共同探讨,高效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本来以为这样的设计,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但事实上,学生的参与率还是很低。大家也注意到,课堂上有一个稍胖的小男孩最活跃,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我没有抓住,没能利用他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当有的小组失掉了展示图纸设计的交流机会时,有的同伴产生了责怪之意,这时,如果我能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让其寻找原因,交流心情,也会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和升华,但这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没有抓住,白白地流失了,现在反思起来,真的好可惜!
以上是我反思到的不足,在实际中,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名位与会的老师多多提出批评建议,本人将感激不尽!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1.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圆铁圈的热胀冷缩。在两个实验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让他们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形成探究的方法。对于“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这一实验,学生一看到实验器材就近乎脱口而出,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让我看到他们严谨的思维,如:铁环的用处,学生考虑周到,所以从实验现象中一下就归纳出了结论。
2.接下来实验“观察圆鉄片的热胀冷缩”,学生思维更为开阔,我请学生以演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从学生的回答中又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同层次的思维:如将圆鉄片放在木板上将它的大小画下来,加热(冷却)后放入所画的圈中进行比较;将小铁钉固定在圆鉄片的内环中,加热(冷却)后再次将圆鉄片的内环套入铁钉,比较铁钉的变化;将小铁钉固定在木板上其距离刚好能让圆鉄片通过,加热(冷却)后再将圆鉄片放入两钉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不得不承认学生确实进行了尽心的思考,这样的交流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交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易主观,从实验的严谨科学上确定了第三种实验更为简易直观科学,最终进行了演示再次验证了铁垫圈的热胀冷缩。
科学的学习应该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但是我觉得这其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会他们如何设计活动,从而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只有建立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才是事半功倍的!
【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实验多,在时间上有些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表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铜球要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不能通过金属环。为什么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像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等问题。如果能借机深入分析,对以后学生科学思维的拓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改进措施】:本节课虽然没有达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实验中,但是离开了人手可及的实验器材却将学生带领到了思维的海阔天空中,学生的集思广益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样让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在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索摆长、摆幅、摆锤重量和摆的快慢有无关系的经历中,有的小组成功了,也有的小组失败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和科学的结论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过程中,每一学生都获得新知和体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将告结束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意味深长:做实验真不容易。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或听课老师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
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
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
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光的反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对于本课,我把它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科学概念: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教学难点:掌握光的传播路线。
经过几堂课的试教和最后的正式上课,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经历了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汽车后视镜、额镜)→光的反射在教室中的运用→光的反射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认识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这一过程。
对于照亮三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都乐于参于其中,第一个活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让学生自己举手,然后选几位同学上来进行活动,对于我用非自己班的同学进行上课起了一个很好的调动作用,学生参与这堂课,学生对于教师的陌生感也会渐渐减少。这个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对于认识光的传播路线,对于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性的再次认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把书本往外再移一点,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照亮书本,由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同学上来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第三个活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后面的橡皮,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想办法解决难题,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探究,会发现,用两面镜子,经过两次光的反射,可以照亮小球。
通过照亮小球的三个活动,学生已然知道这是运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这一点,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但对于光的反射的概念他们了解的还不够深,对于光的传播的路线也不一定知道,故对于概念的讲解,对于画光的传播路线的认真指导是必须的。必须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是不能分离的,大致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一样的。
三个活动结束了,对于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传播路线掌握巩固了之后,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过额镜和汽车后视镜的出示,通过看教室墙壁的比较,通过日光灯灯罩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对于生产生活的运用。紧接着对于潜望镜的观察及制作,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
最后通过对于光的反射的危害的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光的反射,了解它的好处及坏处。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本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对于光的反射的掌握还是比较多的,举的例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例子是学生自己掌握并告诉我们的,这一点我非常感动,感动于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
当然,本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光的传播路线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等地方多画一些,然后反馈。而不是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下,然后讲解,最后画在课本上。对于由游戏导入的前两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不一定只让个别学生上来做一做。这就体现了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更提醒我要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个别同学说出来的错误答案没有及时反馈,也提醒我的经验积累还不够。
通过这学期的第一次上公开课,我也给自己定了以后上课的几个目标:1、重、难点要吃透。2、多给学业生激励性的语言。3、设计好板书。希望这学期中,自己也能从这几方面入手。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在学习《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坚固而且美观。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1-29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1-06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6-18
科学教学反思08-05
科学教学反思优秀10-19
科学记数的教学反思11-25
科学革命 教学反思10-21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8-08
《纸》科学教学反思10-24
科学记数的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