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
生活与数学同在
《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调查了解学生的经验之后,我发现,学生对于装修、铺地砖这样的事情是有感性认识的。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始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家装的效果照片,通过对家装中美的欣赏,并让学生帮老师设计新房,以鲜活的事例催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在课后,我让学生将本堂课掌握的方法为实际生活设计铺地砖的方案,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掷骰子练习。师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点: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各一个数。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有关的可能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答。最后我提出: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计投出“6”的`次数是多少?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学期,我利用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讲故事、制造矛盾冲突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1、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问题情境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如跳绳、踢毽子、做花,还有生活中买东西调查家中的水、电费等,学生乐于学,也能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
2、在操作情境中学会知识。
操作是思维的体操。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凡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会的都让其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学生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更好的理解知识。
3、在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把一些教学活动设计成游戏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本学期设计的以下两个游戏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在应用题教学时,先让学生比赛踢毽子,从中收集有用的信息,编成应用题再解答;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之后,玩了一个猜三角形的游戏:老师把一个三角形藏在一本书里,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这样同学们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得非常深刻。
4、在矛盾冲突情境中探讨学习。
适时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辩论等过程理解辨析。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老师提出: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都用两步解答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为:当然是。然后老师给出两个条件,让学生填问题。
如:1、学校有12盆月季,菊花比月季少3盆。同学们有的问:有多少盆月季?有的提出:月季和菊花一共有多少盆?然后解答提出的问题,经过讨论,发现含有两个条件的应用题有的需要一步解答,有的需要两步解答。
总之,半年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不但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密切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有两位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本想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前准备是让学生在复习整百、整千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整百、整千数,从而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之上进入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易的进入状态,让他们觉得新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就可以解决,打消他们惧怕学习疑虑,消除心理恐惧。
第二、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迁移。而这种迁移和推理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可以统一起来。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我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的算法时,让学生发1+2=3和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1+2=3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老师进一步的追问,是否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知道一题多解的算法和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各种算法的思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第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引入处理不当,没有能让学生感觉到,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性,因为引入时应该是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而我是在开始就呈现课题,违反了自然过渡的原则。
2、由于我在语言的组织方面的基础功不够扎实,不够精炼,所以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太令人满意。
3、对于课堂的时间方面把握不够,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所具备的环节。
第四、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1、应该充分理解和分析教材,合理的备好课;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能达到要求的同时新知识的教学的得以解决;
3、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加强语言方面的修炼;
4、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向他们学习和交流,多做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
如何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老师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那该怎么办呢?
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儿了。所以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点的进步。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你才会用心学这门课程。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使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就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差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万以内的数”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少数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读写万以内的数,甚至可能有个别学生还会读更大的.数。教学中,我从百以内数的读法人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感受。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我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具体动手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大数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认识到随着数的增大,相应的计数单位也要增大。在遇到更大的数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学生也不例外。尊重学生最直接的表现是接纳,教师接纳学生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石。接纳是一种爱,是理解和接受,是关注和认同,甚至是宽容。作为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不仅要接纳乖顺听话的学生,更应该接纳那些“问题”学生。接纳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充分抓住每一次机会。接纳学生不仅是学生的幸福,也是教师的幸福,在这些幸福中,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应善待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以变应变,恰当地运用教学机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将“意外”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教师要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赞美他们,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看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赞美;及时准确地给以赞美;给每个学生赢得赞赏的机会。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
在这学期讲完了乘法分配律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且有些错误反复出现,还有个别学生什么题目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特地上了一节综合性的练习课。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另外针对学生的基础,把以前学习的简便算法也进行了复习,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加减法简便运算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道理不明白;对运算定律不理解;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对问题理解片面;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现分析如下:
第一层次:复习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常见错误。
(1)92+499=592+500+l=1092+1=1093499→500已经多加1了,应该减去1。
(2)963-298=963-300-2=663-2=66I298→300,已经从963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
(3)20xx+1242=20xx+1242-2=3242-2=3240把20xx分成20xx与2的和,应加上2。
(4)923-505=923-500+5=423+5=428应该从923中连续减去500和5。
评析: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对运算道理没有弄明白所造成的。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把题目看清楚,做到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添够,少减要减够。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大大减少。
第二层次:复习运用加、减运算性质常见错误
(1)168-56-36=168-(56-36)=48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会应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运算法则造成的。
(2)556-(156+372)=556-156+372=400+372=772(3)883-(483-290)=883-483-290=483-290=193
评析:出现两例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运算性质理解不清。这两个运算性质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但经常要用到,所以教学中就应通过例题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然后让其运用,以减少出现错误的机率。
第三层次: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常见的错误
(1)52×104=52×100×4=20800该题错误的原因是把104分成了100×4。
(2)203×29=(203-3)×29+3=200×29+3=5800+3=5803这种错误的发生,除了不懂乘法分配律的因素外,主要受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方法的影响。
(3)56×81十19×36=56×(18+19)=5600这个算式的结构是两积和,由于学生做题时没有先分析式题结构,只是看到81和19正好凑成100,就不管另一个因数相同与否,错误使用乘法分配律。
(4)25×(8×40)=25×8+25×40=1200这是由于学生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这个样子的算式就以为是用乘法分配律了。
第四层次:综合练习
1、对少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出一些形如错题的题目,让其练习。
2、对其余学生我出了以下两题:
22222×1234+4444×4383
10001×【163-(63+42)】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课前预习目标
1、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
2、能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学习目标
1、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言。
2、带着问题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
3、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口述解题过程。
4、规范书写、画图,正确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能主动探究问题,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并引发新的问题。
(三)课后学习目标
1、课后主动回顾知识。
2、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解题过程,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解题中学会审题,推理,规范作用与解题过程,并主动纠正错误。
(四)情感目标
1、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持久地学习。
2、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认识、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
3、敢于创新,敢于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五)合作学习目标
1、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
2、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六)认知策略目标
1、能对知识主动地反思、回顾。
2、能对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得出一般规律。
3、解决问题能进行广泛的类比和联想。
3、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问,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
4、养成自主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
初听“生命教育”,我的理解是,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心的学习,不放弃任何一个所谓的差生,同时珍爱生命,关爱生命!
通过学习理论、亲身实践、听课评课等活动,我认为生命化课堂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2、恰当的小组合作。3、有效的提问贯穿课堂。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4、加强变式训练。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以“类型 方法”夯实基础,以“模式 变式”训练能力,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
生命化课堂实施以来,如何从以往的“知识课堂”回归“生命课堂”,上一节既能实实在在落实教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数学课,这是我们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回顾自己的探索之路,我想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如何构建“生命化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光彩。
一、转变教师角色,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在生命化课堂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与学生之间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才算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逐步形成了“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四步分层教学法:
(1)首先我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并将三层学生交叉编入学习互助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进行布置。
(2)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
(3)分层布置作业,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多样化。具体类型有:巩固性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作业“自助餐”等。
(4)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变“纵向评价”为“横向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层对学生进行评价。分层教学拓宽了优生的学习领域,激发了良好生的学习潜力,树立了合格生学习的信心,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四、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从“明确目标”、“质疑问难”、“观察比较”、“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首先给学生分发自学学案,指导学生辨别重难点及学习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重难点,并跟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遇到疑难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无法解决再在学习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或上课时集体解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主
动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多留一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规定课堂三个“三分之一”,即教师讲解时间不能超过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自主探索时间和巩固应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并把这一规定作为课堂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些创造的空间。
在探索“生命化课堂”的道路上,我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过挫折和磨难,但更多的是学生带来的惊喜。正所谓最大的付出,又是最大的收获!以后我将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的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生命化课堂绽放光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有人说“思维的火花在于指间”,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实践证明,让他们投入到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去,动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许多不同的学具,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方格纸上画一画,吸管摆一摆探索发现“对边相等”这一特征。通过用直尺在白纸上画一画,发现 “对边平行”这一特征。用图形摆一摆,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其它图形的关系。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教学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也实现了这个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我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仔细地观察,自由地表述,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不像英语有四、六级证书可拿,也不像奥林匹克数学可以参加竞赛,可是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长足而深远的影响。以往一提到阅读我就会想到语文,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加入了自育自学课题小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促而就的,它的效果展现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
1、复名数与单名数的化聚:一二年级的时间认识,重在具体时间的指认,从一开始的整时的认识到半时的认识再到几时几分的认识,虽然都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但是它只运用到了时间的认识上,所以对于复名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化聚就特别难了。为了让学生明白复名数的意义,可以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后再教学,问题就少多了。
2、经过时间的计算:同时不同分的计算中,问题不大。通过有序的计算,发现了可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不同时的,即跨时的计算困难较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道理,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A、从12时之前的几时到12时之后的几时,不是24时计时法如何计算?可以用数的办法;也可以适当渗透24时计时法再计算;还可以找到12时后的同时数,看相差几小时再算。
B、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可以借用退位减法来计算,需要提醒的是,平常的计算中是退一当十的,时间里要退一当60计算。可以适当运用竖式帮助计算。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透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务必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资料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个性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
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一样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持续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一样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透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到达合格标准。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一样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一样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理解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光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一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资料。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到达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到达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到达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此刻“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写了独立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策略,下面就如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回归自然的情境。很显然,如果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目了然地、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收集和整理也就无从谈起。收集并整理的前提是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凌乱,但这种凌乱不应是故意制造的凌乱,应该是还原为生活常态的凌乱,即减少一些对信息的刻意加工,让纷繁信息的呈现回归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购物、栽树等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历的、看得到的事件。第一个例题在呈现情境时,采用了几个人物出场,在他们之间展开对话的方式;第二个例题虽无场景图,但在文字的叙述上,先一起告诉每种树各栽了几行,再分别指出每种树每行各栽了几棵,这就是采用了生活口语中常见的叙述方式。例题的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了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习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努力再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比如班级中同学订阅几种报纸的情况等,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2.化静为动的情境。教材受限于文本呈现,所给的问题情境只能是一副静态的画面甚至是静态的文字,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的挂出挂图、贴出文字,就很难实现上述所说的让问题情境回归一定的自然状态,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和需求。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还应化静为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放电影”般地动态呈现问题情境。比如,在第一个例题的情境创设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接着再呈现小朋友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关注他们都说了什么?呈现问题后,再启发学生思考,面对题目中呈现的这些信息,你打算怎么办?这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需求,学生自然会产生。
二、立足自主的探索,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
1.自主探索决定了策略的多样化。当这些信息需要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可以预见,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学生所能想到的仅是用笔去画一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注;有的学生会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有的学生不仅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还要在摘录的过程中将它们有序排列;再进一步,也许会有学生想到用列表的方式,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具条理性,从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有了这些基于自主探索的不同策略,在接下来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就不难形成相对而言比较优化的策略——从问题出发,通过列表等手段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2.自主探索决定了经历的深刻性。“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事实上,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何种策略,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如果自身想到的就是较为优化的策略,这也要从别人想到的策略中得以印证;即使自己想到的策略不够优秀,它同样可以构成去内化优化策略的基础。除此而外,撇开不同策略背后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去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及时的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1.一题后的反思: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此处的反思也就是反省认知,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为什么首先要对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收集整理方法?——我是如何认识到怎样的策略是比较好的?——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2.一课后的反思: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一节课终,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掌握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着怎样的好处?这是对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再认识。就本单元的学习而言,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去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所呈现的信息比较凌乱,还要进行有利于分析解题思路的整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一阶段后的反思: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超越具体问题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教材用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题材,然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却并非仅仅是会解这两类问题。本单元学习之始,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水到渠成之时,通过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讲效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各种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翱翔,借助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其次,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听想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21
数学教学反思学生的01-03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21
大学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学生反思11-14
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反思07-13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0-17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2-21
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1-02
数学教学总结反思数学教学的反思12-05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