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设情景,诱发创造意识
《品德与社会》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可设情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装扮春姑娘,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探索。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尊重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心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的创造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执教实践过程,我有很多心得体会,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学反思。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开展公开课活动,上完课学校领导和同事都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指出优缺点,在平时的教学中领导有空的时候也会深入班级听课,及时把握我们教学动态,帮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这几年学校也多次安排我们去其他学校听精品课、参加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给我们帮助很大,及时给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帮助我们摸索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我们能更快的胜任工作。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三、用心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四、注重教学反思
我清晰的记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长给我们这些教师提出的一点希望就是“坚持写教学反思”,一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新课改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和与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多学科合而为一的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
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杜威认为,“儿童世界是一个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他还提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科学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分割和肢解。”儿童的认知与兴趣直接相关,综合课程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方面比分科课程更有利。
2、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
分科课程往往专注于一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成了“书呆子”,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知识从哪里来,更不知用到哪里去,而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靠单科知识很难解决,综合课程发挥多视角、多学科优势,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分科设置课程,必须按照学科体系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学生需要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就会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必备的机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绝不是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背景下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学习内容的线性构建方式,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品德与社会》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哲学和伦理道德等多学科知识,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
(2)主题学习的综合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作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3)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总目标,另外还提出三项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在以往所有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中是没有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选取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课程,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品德课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其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与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充分利用教材,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了解了通信的方式和分类以后,我在“联系生活、选择通信”中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
1、在虎年元旦和春节之时,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用什么方式给谁表达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举例说一说,你或你的家人曾经用过哪一种通信方式,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了事先调查的内容。因为有课前的调查活动铺垫,介绍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学生介绍起来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释。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本节课紧紧围绕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一主线展开, 从人口问题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地球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懂得人口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范围比较大,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了解,无法体验。在教学之前,我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画出心中最美的地球或是最美的风景。在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做简单的介绍。同时,通过大量图片资料的展示、对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认识,引起共鸣,提高学习兴趣,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这些图片很感兴趣,能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对于这堂课所要获取的知识充满期待。
本课注重让学生用多种感官体验、理解课文的内涵。课件播放美丽地球和哭泣地球的图片,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遭受的破坏。通过视觉上强烈的对比,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既让学生对地球现状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唤醒学生保护地球的决心,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段的教学环节中。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演示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根据这一理念,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当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现,人口增长过多、过快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很自觉地提出我们应当控制人口的增长。而对于水资源的'计算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水资源都是极度
紧缺的,所以学生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生提出海水淡化、开采深层地下水、收集雨水的方法。有学生表示赞同、有学生表示反对,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最终大家发现这些方法可以采用,但都不是长久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控制人口。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并解决问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教师给予学生们辩论的时间略显不足,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还存在欠缺。
最后学生根据课堂的体会, 为自己课前展示的画作添加上一句标语。 在这一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有些同学想展示自己写有标语的画作,但是又有些胆怯,这时教师未能给予他们鼓励。对于已展示画作的学生,教师的评价略显单薄。
通过本节课的授课,我发现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发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想尽一切的办法,这样得出的结论也让他们记忆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结合前面所提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同时,还应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并更加丰富自己的评价,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思考,在快乐中收获。
【扩展阅读】
一、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人们对地球索取的多,保护的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感激地球的思想感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用心呵护地球”、“珍惜资源”。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感知地球——“我们的家园,美丽的地球”,用客观的事实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用幻灯片)
2、感激地球——“人类的母亲,无私的地球”,用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无私的把所有的资源奉献给了人类(用幻灯片)
3、同情地球——“病弱的母亲,重负的地球”,由于环境恶化,对资源过度的开采人口的急剧增长,地球以不负重荷。
4、呵护地球——“年轻的母亲,和谐的地球”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保护地球。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感性上感知地球的美丽到理性上对地球的感激;由内心的同情到对不保护地地球的行为的愤慨,积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华——共同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真心,精心呵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二、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理解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跟地球密切相关。我们每丢一张纸,吐一口痰,折一根树枝都是在破坏环境。要让学生懂得呵护地球,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影响身边的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本次活动主要是教师经过情景表演,帮忙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活动部分,我就经过出示玩具电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来引入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边放音乐边左右手来操作两个手偶,帮忙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也很好的为下一个表演的环节做铺垫。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加上这首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资料,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环节衔接顺畅,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虽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预想状态,可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的出现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来帮忙孩子们理解歌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给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词的本身。
2、在巩固歌曲时,教师都是以孩子们齐唱为主的方式,过于单一,如果能适当的分组唱、男女合唱效果应当会更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会学的更加有兴趣。
3、在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边情景表演边演唱的时候,虽然请上来的孩子表现都不错,可是这也是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够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课后觉得或许能够让孩子自由结伴带上头饰去进行边表演边演唱,这样才不会造成上头的孩子在表演,下头的孩子无事可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教学设计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内容上正确理解和把握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教育资源。所选课例都是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这些材料,具有说服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贯彻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坚持了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设计问题时,呈现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整个课堂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从教学效果来看:体现出了尊重学生个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而情感的培育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德体验,令学生在启发激励之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环节之一——爱的回顾
1、教学活动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年里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
2、教学意图
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想要倾诉的欲望,加深对母校的感情。
3、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骄傲》的响起,听着老师动情地介绍回顾每一张照片,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片段,孩子们回想起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学生完全沉浸在回忆的思绪之中。此时此课,这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勾起了他们的曾经,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一环节的回顾,平时精心积累的照片资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这临别之际,更加勾起孩子们准备分离的思绪,强烈地激发其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
二、教学环节之二——爱的反思
1、教学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放到成长记录袋中。课堂上学生交流工作纸童年大事簿。先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展示。分享提纲是最难忘的童年往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交流完毕后把工作纸及照片等放入成长记录册内。
2、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受老师的培育之恩,深爱培育过自己的老师,更加珍惜彼此的情感。
3、教学反思
朝夕相处的同学通过这个机会围坐在一起,谈谈这六年中最难忘的事以及感受,之前的一节品德课,要求大家把这六年来积累的值得纪念的东西带回学校。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接触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处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际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具准备】
准备火灾自救等常识性图片和灭火的小常识挂图。
【教学过程】
过渡:亲人的痛爱,同学的友情,快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现
(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我严肃地问大家:“如果我们身处火场,周围已经烟雾弥漫,应该怎样防烟呛呢?”
观看资料片,感悟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
提问: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生交流)
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鸣。
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火灾的隐患呢?
二、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红红是一名小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例:红红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红红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
烟弥漫。)
谁来帮帮红红呢?生自由地说。(师: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红红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师生互动演练
你会报火警吗?想一想报火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报警内容清楚、明了:⊙家庭住址 ⊙电话 ⊙起火原因 ⊙火势。 ②.现在,你能正确拨打火警119了吗?假设你家现在着火了,你该怎样打火警电话呢?这样吧,我们先练习练习,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试看,比比谁报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们,现在我来做消防队员,你们向我打进电话报警,行吗?
③.同学们,遇到火灾你首先应该拨打119火警电话,但火警电话能随意拨打吗?(不能。)老师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随意拨打!)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我送老师一朵花》本课的目标是:体会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的劳动,理解和尊重教师,学会体谅和关心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意识。
当我认真解读教学目标后,想到师傅曾经对我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作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除和增加。于是我也尝试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体育老师姓什么吗?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师:(我知道学生不知道,也就不问了)那你们平时遇见老师怎么称呼他的呢?
生:(一个学生连手都没举就说了)体育老师好。
师:如果你是那个老师,听到学生这样称呼你,心理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那个学生没礼貌。
生:这个小孩怎么连我姓什么都不知道。
生:……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知道你们对老师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师没告诉你们姓什么,对吗?以后如果不知道,可以请班长去问,老师相信你们很快会改过来的,对吗?
生:他们都点点头。
我觉得把这个环节放在这一课比较合适。这样教学生比较妥当。我们说,尊重一个人,最起码的一点要记住他的名字,连名字都记不住还谈什么尊重。那同样,尊重老师,就该知道老师姓什么,称呼的时候就该说:陆老师好、陈老师好……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当和别人交往时比较重要的是记住他人的名字,那会使人非常开心。试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谁连我的名字都记不住的话,那心理肯定是不开心的。这比一味的强调学生要怎么样效果好得多。因为从那一课以后,我遇到学生他们都很自然得叫我张老师,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出他们觉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能选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明白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构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资料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忙,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十分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思考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潜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构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一天能够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思考了很多,但是还有思考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0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9-1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8-13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2-0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23
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6-14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范文02-11
品德与社会的课后教学反思06-23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03-2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