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9 14:05:17 博耿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9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植树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 “ 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 ” 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做好新知铺垫,然后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 4 + 2 ) ×25=4×25 + 2×25 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再让学生 “ 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 ” ,再次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 乘法分配律 ” ,为后来 “ 乘法分配律 ” 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 “ 你有什么发现? ” 。此时学生对 “ 乘法分配律 ” 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 “ 模糊 ” 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 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 “ 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

  今天静下心来观看了省赛课中葛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她巧妙引领。葛老师非常自然的借助孩子们喜爱的农场游戏,引入问题“谁能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菜?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一方面教师问题的指向性简练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另一方面借助情景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道理,明确意义。更为巧妙的是此情景内容丰富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2×3+3×4和(2+4)×32×5+8×5和(2+8)×5(10+15)×4和10×4+15×4为后面的“观察、分类和探究”做好铺垫。

  大胆放手。在第一个“求菜”的情境中,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的过程,然而后面的`“求花”和“求果树”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了,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分别列出了两组算式:(2+8)×5和2×5+8×5以及(10+15)×4和10×4+15×4。

  这样在学生喜爱的农场情景中,巧妙的引发出六道算式,为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究埋下了伏笔。

  得出6个算式后,葛老师再次抛出问题:“这六个算式让你分分类,你打算分几类?理由是什么?”然后葛老师又引导学生同桌先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于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各个层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和从“特例”进行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归纳出一普遍性的规律。

  当结论得出后,葛老师并不是将字母表示进行简单的灌输,而是巧妙的借助点子图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变为因需而设,从而呼之欲出。最后教师还通过乘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且教师还通过两组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来打通乘法分配律与以前知识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存,在思维发展上,教师引导与放手相结合,整个学习过程,因需而设,充满了探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3

  记得曾经在教孩子们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总是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是很好,吐槽了很久,现在在教二年级的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没有进行归纳而已。

  二年级的课本上有这样一种题型,如:(1)6x9=5x9+9=7x9—9=(2)9x4=9x3+9=

  9x5—9=(3)8x9=7x9+9=9x9—9=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我一看到这题,我就想到乘法分配律,但是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不可能就跟他们讲乘法分配律。我在上练习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这题拿出来讲了,我想如果这里学生题解好了,对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是有帮助的。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题的第2,3个算式,他们是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个没有难度,而且他们根据第一题,后面的两题都不要做,直接写出了结果,每一题中的3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学生就答不上来。我就举了个示范,6x9是6个9相加,5x9+9是5个9相加再加1个9,5个9加1个9是6个9,6个9相加就是6x9,所以5x9+9=6x9=54。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于这个他们能理解,只是想不到而已,那么7x9—9=,可以交给孩子们完成,第(2)(3)题我也是让学生来说一说。另外我还补充了一题,6x7—14,我发现竟然有孩子会想到14就是2个7,6个7减去2个7就是4个7,就是4x7=28。特别棒!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初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灵活根据题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2.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由于分类型讲解练习,导致时间分配不足,个别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2.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够,导致个别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没有掌握。

  再教设计:

  1.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能小组解决的问题,就小组解决,充分发挥小组组际间的交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抓住易出错类型题,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5

  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6

  “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少,生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题型练习量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当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7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8

  由于本学期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自己在讲四年级数学课的时候,不免有些匆匆。为了保持好进度,习题处理稍显落后。在近一段时间对孩子们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检查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这是好多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很容易和乘法的结合律弄混淆。所以,我就想搞清楚,到底孩子们是哪里没有搞清楚?就在课下又提问了几个老在分配率出错的孩子运算公式,发现有的孩子能结结巴巴地把公式背出来,有的是比较顺利地进行背诵。那么,会顺利背诵公式的孩子们到底是哪里不会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是旁敲侧击地进行“盘问”——我拿着生活中的2.5元的冰淇淋打比方,问问买23个和28个需要多少钱?孩子们算的很快。他们知道把23分解成20加上3,还有部分学生28×25=(20+8)×25,我当时一项,哎呦不错,还不是完全不会啊。看来,孩子们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可是,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孩子们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三四个孩子的下面的结果却是让我大跌眼镜——28×25=(20+8)×25=20×8×25,当时我就在想,坏了,孩子们把这两个公示记混淆了。果不其然,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题72×25=(8×9)×25=8×25+9×25,我在给学生们一一讲解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这一类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他们只是急匆匆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对于此类的计算的目的单纯得很就是只要得到答案,自己就忽略了计算的过程。

  后来我就想,我去时应该多出一点类似于(80+8)×25,72×25,125×32×25的这些题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来提高孩子们对公式概念的认识。我可以让孩子们先学会一道题的做法,在慢慢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且出一些题目要求孩子们使用分配律或者结合律等等,对孩子们进行巩固。让孩子们学会多种方法解决一到数学题,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9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

  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1、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2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3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因此总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新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并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但上完课,发现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混淆。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这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从解题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还有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出3个9,右边也表示出3个9,所以(2+7)×3=2×3+7×3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题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对于不同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力争达到“用简便计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

  这样一来,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的内含,而且学习了科学的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4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5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所有运算定律中变化最多的,因此它是学生最难理解与运用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顺延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举例:利用植树活动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

  (4 + 2)×254×25 + 2×25

  = 6×25 = 100 + 50

  = 150(元)= 15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 a × c + b × c

  三、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

  1、在完成课本36页做一做时,对应这3道判断题,

  (1)、判断56×(19+28)=56×19+28,让学生感知到乘法分配律要分给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公平性”。

  (2)、判断32×(7×3)=32×7+32×3,让学生注意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通过对运算定律意义的描述,和算式的特点,提炼出最简洁的区分方法:乘法结合律是连乘情况下的,乘法分配律除了乘法还有加法(后继教学还会出现减法),容易使我们混淆的原因是,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定律都有乘法出现,更关键是它们都出现了小括号。

  (3)、判断64×64+36×64,借助64个64和36个64,一共是64+36=100个64,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逆向使用,在一些情况下,计算会变得十分简便。

  2、在完成较简单的课本36页做一做后,进行一些扩展型的练习:

  通过(250—25)×4,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除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对于分配之后,再把两个积相减。同时复习强调我们熟悉的5道重要算式:5×2、25×4、125×8、125×4、25×8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运用的难度较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对于其万般变化,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而该运算定律对学生后继学习,尤其是小数和分数计算时有一定影响,所以还需要学生在本节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也需要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每一种题型,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更系统深入的讲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6

  “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少,生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题型练习量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当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数学第81~82页《分数混合运算(二)》中,关于“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的运算中同样适用”这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出简单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加以解决

  在复习中,出示整数乘法的简算练习:

  25×17×4 125×32×25 53×69+47×69 101×85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得出已学习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并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b×c

  二、利用数学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据此,我在导入新课后出示如下尝试题让学生练习:

  56×17×35 59×14+49×14

  因为学生在复习中已经熟悉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所以在尝试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尝试题,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来算出答案。我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每道题各让4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中2名学生用简算、2名学生按运算顺序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异同,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得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的运算中同样适用”这一结论。此时,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在计算中,我们学习过的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等“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的运算中同样适用”这一教学重点;接着,再引导学生概括得出:连减的性质、连除的`性质等“整数的运算性质在分数的运算中同样适用”这一延伸的知识内容。

  三、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以后,我趁热打铁,在巩固练习中出示如下练习题:

  823-(23+47)517×932×3415

  (58+712)×48 86×8485

  上述四道题,前三道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已学知识用运算律来解答,但对于86×8485,很多学生都认为不能用运算律来简算,在解答过程中都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答案。于是,我让学生讨论,看谁有办法用简算的办法算出这道题的答案,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几分钟的讨论,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确定这道题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只不过在简算时要先把86×8485改写成(85+1)×8485,然后再用乘法分配律即可计算出答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8

  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和65×5+45×5=(65+45)×5。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既然是从意义出发,那么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在用字母来表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有了两种的表达方式:即(A+B)×C=A×C+B×C和A×C+B=(A+B)×C。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只是在规范的那一道上面画了个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表示一般性采用的是这一条。

  三、练习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变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用,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x5+65x5和(45+65)x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x5+65x5=(45+65)x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xC+BxC改写成(A+B)xC的正确率要比把(A+B)xC改写成AxC+Bx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

  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x(21+1)和74x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x21+74x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x(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x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xB+B=□(□○□)和Ax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x3+48x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x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于是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补上了这一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9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1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1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2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2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1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7-08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09-15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24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11-18

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