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
学生已经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及笔算乘法,学生已经能够较准确、熟练的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并理解其算理。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掌握有关0的乘法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为以后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及多位数乘多位数做好知识储备。
在课开始阶段,我重点围绕“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得出0×5=0、5×0=0。再通过想一想、同桌交流习题和师生举例的活动来进行此类乘法的补充,从而发现其规律。整个环节努力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我先让学生接触不进位的503×3,先解决0与一个数相乘得0,所以这时积的十位上的数应写0。然后再出现笔算503×8=(需进位的)这样就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讨论的机会。在上面两个教学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独立思考,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进行练习,发现一些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是共性的再和学生共同探讨,如果是个别的,看看出错的原因,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2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从学生的已有故事出发,通过解决学生已知故事中的有趣问题入手:天宫要开蟠桃会,王母派七仙女去摘仙桃,仙桃都被孙悟空吃了,那么仙女们每人摘了几个仙桃?一共摘了几个?(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仙女们没有摘到仙桃,没有就用0来表示,0+0+0+0+0+0+0=0也就是0×7=0。接着又由3个0呢?9个0呢?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松地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后,接着学习新知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问题2是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运用。我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102×4是不进位的,106×4是个位相乘进位的,706×3是个位和百位相乘都进位的,20xx×3是因数中间两个0的乘法。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把教材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于是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出题、学生板演和独立练习相结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书写是否工整,计算是否认真细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习惯。
反思这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自我感觉非常成功。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课堂内容有点多,我安排的时间不够科学,最后课程上得比较紧张,也就是说,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
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因为学生以前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开始新课前我先加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的口算练习,并以“16×30”和“160×3”为例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并不理解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很多学生的解释是:因为末尾有2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是很自然的,再没有多余的理由。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进行交流:
师:我们在计算时实际是算的什么?
生:16×3=48
师:如果要算160×3需要怎么办?
生:再用48×10=480
师:那要算160×30还需要再干什么?
生:再用480×10=4800
通过这种讨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简便计算方法的算理,再通过说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容易,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首先是乘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如计算180×50不能熟练的将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二是有的.学生没有按照简便的算法计算,把0也参与运算,尤其是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就让一个因数末尾的0进行计算;
三是,计算后在末尾添上0的个数不正确,如120×70,只在末尾添上一个0,原因可能是计算120×70时,末尾有2个0,但是这两个0在同一列上,而在以前的加法中,0加0得0,就顺手移下一个0,这与上课时没有重点提醒有关,需要在课后的练习中加以提醒。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我认为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在三年级已经学习,所以在不了解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就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然而课堂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给我这个多年教学数学的老师无疑是当头一棒。
我在课前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口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用笔算方法计算106×30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反馈的结果出乎意料,学生还是遵循着笔算要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也不是很好,错误较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零,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课后应加强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这节课之所以会失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内对于简便写法强调不够,学生受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定势思维的影响,不习惯用简便写法的竖式;
二、学生课堂作业时间不够,在前面的算法引导中可以简洁些,这样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多说;
三、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5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加强竖式计算的训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能够准确、迅速地计算方法。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教材中的例6是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运用。我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102×4是不进位的106×4是个位相乘进位的,508×3是个位和百位相乘都进位的,3003×3是因数中间两个0的乘法。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在大量的例子中总结发现这一规律。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计算课不应该是重复的练习。在每一次计算后,我都会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在一次一次地观察、比较、交流中掌握了笔算方法。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在自主尝试、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6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以学生已有的体会出发,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个小朋友的盘里有2颗糖,7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颗糖?(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得出:求7个2就是2×7=14(颗)。每盘减少一个颗,题目变成:每盘有1颗糖,7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也很容易得出:求7个1就是1×7=7(颗)。每盘又减少一颗,学生马上就看出来了,现在一颗糖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而易举地收获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明白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定论后,继续往下学习例6。例6是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应用。我把这个内容稍作补充和伸展,103×2是不进位的,105×3是个位相乘进位的,706×4是个位和百位相乘都进位的,20xx×2是因数中间有两个0的乘法。经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历经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支配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实践证明,把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的重新配合一下,不仅能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能推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与原来相比,虽然增加了一些,但学生却学得快乐而有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7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后,安排了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几种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个人的总体感觉是较好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计算”常常与“枯燥”二字相连,但本课我始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同时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如:新课环节以“仙女摘仙桃”引入,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又以揭示“老寿星的长寿秘诀”为线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后的练习环节以循序渐进为主线贯穿练习前后。每个情境之间的连接我都以巧妙地语言把它们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2、多种计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即例6),我让学生通过估算、口算、笔算等不同的计算方法去体验数学中国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同时,我还注意将学生的估算结果与准确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可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练习组织较好,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和坡度。
从练习的形式来看,我安排有口算题、笔算题、思维训练题,学生自主出题和算题及比较练习题等,既有动口的、又有动脑的,既有单个回答
的又有全体练习的,既有基本练习的,又有拓展练习的。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还注意了以下几个几点:
(1)练习的密度与数量适中
(2)练习的形式多样化
(3)突出了难点,讲究了实效。
4、注重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潜在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我能做到随机应变,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练习口算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口算试题,比较“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与“0和一个数相加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得出“0和一个数相加仍得原数。”的结论。
在这节课中,虽然也存在一些不到之处,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与毛躁、粗心之处,教师的语速过快,声音过大等毛病,但总体感觉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8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属于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那么计算教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上的缺陷,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活跃,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到学生当中去,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孙悟空这个人物是学生感兴趣的,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计算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借助老寿星锻炼的场景,自然引出每天要步行多少米的计算问题后,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三、注重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置疑、释疑。反思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困难的,上面片段二中,对于黑板上的6种算法,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说出对与错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许多课堂教师放下架子弓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在追求所谓个性张扬,热闹的背后,总给人有肤浅、浮躁的感觉。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把课上得朴实扎实些,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书写对位及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在教学非0数字的对位及积的末尾添0的个数时 ,我板书用了彩笔标出,对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有很大帮助。
学生在试做例题106×30时, 我让孩子们自己用简便方法试算,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语言细致严谨,讲解清楚明白,语速适中。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我很自信地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因材施教设计好教案,提高课堂效率,是我追求的目标!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是: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我的思路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然后引入新课,出示例题。在解决例题的算法时,我让学生自主探讨,再展示学生的探讨成果,总结出最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我上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本课还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
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自己的不足之处:基础训练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1
二教学复习阶段,先进行了0的乘法和0的加法比较,通过练习实际举例来说明算式0+5=5;05是(5个0)0及20+5突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果。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通过主题画的引入,探讨老寿星的秘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脑力训练。在新授部分,先让学生想一想,计算5083时,你觉得较难的'地方在哪?(结果十位上会不会是0),从而带着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去验算,接着通过学生的说题,突出解决积的十位上为何不是0的道理。同时再通过口算的方法验证结果先算3个500和3个8,再把两部分合并起来。通过比较竖式计算和口算的异同,突出计算竖式时的方法步骤:从个位起,分3步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注意哪一位有进位数的要加上。在练习部分,先计算1023和1093两道题,开始先让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一算结果。后通过竖式计算,比较说一说这两道题十位中间为何不一样。
练习2通过完成做一做的题目继续巩固三位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3则通过计算10032和10034,拓展计算方法,再次强调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0相乘的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最后通过解决1205-20xx,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必要性。整节课下来,个人感觉学生对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掌握,但计算的速度还是较慢的。在口算的方法去计算时,是有一部分学生感到疑惑的。练习课中应该继续加强练习。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2
周四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一节课,在讨论展示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讨论160×30时,我问道,你是怎样想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回答越来越完整。我在这个环节里仅仅只是充当了一个合作者的角色,即轻松,课也感觉很有味道。在讨论106×30时,竖式的简写,成为讨论的中心,有的同学是把3和0对齐,有的同学则是把3和6对齐,大家一起对比,很多人发现第二种简洁一些,我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课堂立刻安静下来了,生1:这样不用去写0和106相乘这一步,生2:是啊,问什么可以不写这一步呢?生1:0乘以任何数都得0,所以可以省略。顿时,我也感到愕然,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学生答得太好了,立马,我建议全班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接着,我问还有什么质疑,有人提出,积的末尾的0是哪里来的,举手的'人很多,生1:是从上面的竖式中落下来的。我追问道,不写可以吗,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结果就和106×3的结果一样了......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不断思考,最后明白算理,突破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
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
重视学生的质疑和表达很重要,只有天天如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3
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学生学得快,但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不是很好,错误较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零,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课后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下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这节课,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教学中,我过多的在强调了简便方法,强调了教法,但少了很多让学生自已探索和练习的时间,训练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
课堂估计不足。学生课堂作业时间不够,在前面的算法引导中还可以简洁些,这样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以后要加强孩子们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本课时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复习铺垫。设计了6道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目的是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先末尾的0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二、是探究部分,重点是第二种算法的探究,呼应了铺垫部分的口算方法,学生对第一种算法是没有困难的,预设能有个别学生有第二种算法的想法,如果没有,就借助口算方法迁移过来,让学生讲口算方法运用到笔算中去。三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我安排了几个层次:先是基本练习,再是运用练习,最后是安排了一道拓展题,本堂课的所学的重点知识有个大概的总结,还能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还不够强化口算的方法。引出例题280×3,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你能用竖式笔算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好,笔算两个字,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生成很少,没有一个学生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该这样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280×3的正确的积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好多,笔算的简便算法可能也会有的,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会好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竖式的书写格式,就是一位数的对位问题,如2800×3,2800×5,不能熟练的将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对齐;所以在讨论题中特别强化了对位问题,注重了书写格式。另一种情况是,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经有0,如2800×5,这里的28×5是140.已经有1个0.再在末尾添2个0,一共是3个0。
本节课,我还让学生通过对算式的分类,让学生对两组算式进行对比,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强化了算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一个因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来判断积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05-20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06-02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05-26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优秀教案06-21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教案06-21
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教学反思07-16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04-22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04-07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