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大镜》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大镜》教学反思 1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弟。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所以平常让学生做的实验教师最好事先做一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才会有个全面的把握。
《放大镜》教学反思 2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放大镜》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只是简单的讲解和板书,没有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
针对这些不足,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我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我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游戏等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反思中,我还意识到了教师的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放大镜》教学反思 3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次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环节,一个个下来,由于在自己乡镇上课,学生的基础有点差,完整地上完这节课,总是时间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我又重新设计了几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在东风讲授的'时候,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于哪里的学生有点浅显,过于地流畅导致时间过剩。这里主要是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机制不够。
教学设计的简单和观察材料报纸和布的普通没有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整节课都比较平淡,变得像是为讲授知识概念而讲授,反思着,本节课的材料比较多,如果有结构地出示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还能调控课堂纪律。对于观察的物体,我觉得除了报纸和布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图片,那样更能有说服性:说明图片是由小点点构成的。作为年轻的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在磨课中不停地锻炼自己,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放大镜》教学反思 4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教学反思 5
本周我上了科教版六年级科学的第一课《放大镜》,第一次课后感觉到效果不太好,可收效甚微。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以下几方面不是做得太好:一是教师设计的活动目的不明确。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比例失调。三是组织不到位。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低下。
通过教学反思后,我做了一些调整,再到另一个班上课,基本做到了得心应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学生的'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知道我要研究什么。我在上本课前分给学生一个放大镜,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该仪器由几部让分组成?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去观察和触摸,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快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让学生对比观察了放大镜镜片和班上同学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还自己发现,凸透镜放在课本上可以放大文字,同样的位置放凹透镜就是缩小。
以上问题解决了,提出新问题组织下一个环节,放大镜有什么用途,在什么地方用到了放大镜?请各小组做好记录一会儿我们交流,看哪里一小组说得多,约有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时比教师想象得还多。对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我没有采用看着书,让学生去验证其使用方法,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放大镜大家会不会用,你们试一试,一会儿我们请每一小组的一个成员演示你们的操作方法,比一比哪里一个小组的方法多。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和物体试过来试过去,总结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小组的介绍去体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一节课的放大镜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常见的物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摸、说等方式能比较轻松地达成目标。
《放大镜》教学反思 6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 7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
在让孩子们分组观察食盐、味精、白糖、食用碱晶体时,我一开始没有发放大镜。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交流以后再发放大镜,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再次记录,再进行对比。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学生自己先尝试总结晶体的基本特点,我再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说是圆球形,有人说是正方体的,有人说是块状......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我庆幸自己在课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不然很难给到学生合理的解释。另外,孩子们“好吃”的天性,尽管我课前一再强调科学实验试剂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律不能放进嘴里,可他们一看到这些调味品就按奈不住地往嘴里放。为了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后的课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制作出晶体部分,因为需要加热,考虑到实验安全性,我改为利用的视频来做演示。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我用小视频演示了制作过程后,将其作为拓展活动,作为一个加分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外制作。本节课学完孩子们还是很疑惑,那到底如何判断什么是晶体?这个问题孩子们中学会深入分类学习,所以我没有过多解释。毕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带领孩子们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微小事物。
《放大镜》教学反思 8
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则的.外形。“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察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
《放大镜》教学反思 9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放大镜》教学反思 10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放大镜》教学反思 11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
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放大镜》教学反思10-07
《放大镜》教学反思10-07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09-22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05-05
放大镜教学设计12-27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2篇05-04
[经典]放大镜作文11-03
放大镜作文07-21
放大镜说课稿范例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