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5 18:23:3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三、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 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结合文本研习3)

  一、(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 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提问: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结课文。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 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 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⒊领会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⒋认识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教学难点:

  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和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原子弹的爆炸,“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当人们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陶醉时,却突然发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太少了。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让人类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基因的文章。请大家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计划。

  二、研习新课:

  ⒈把握内涵

  ⑴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表述是不是定义?为什么?

  明确:原文中不是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因为它并没有揭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本质和内涵,而仅仅表明了它的重要意义。

  ⑵结合相关信息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

  明确: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科学工程。

  ⒉提炼信息

  划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形成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

  讨论,明确: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学计划”,第二段中“具体目标”“基础”,第三段中“意义”,第四段中“规模化”,第五段中“序列化”,第六段中“以序列为基础”“特点”,第七段中“信息化”,第八段中“医学化”,第九段中“产业化”,第十段中“人文化”,第十一段中“冲击”,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第十三段中“共同财富与遗产”,第十四段中“隐私”,第十五段中“自然进化的产物”,第十六段中“知情权”,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

  整合以上信息,形成综合理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其具体目标就是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来归纳。该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人类共同的基因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基因对整个人类都是平等的,是人类共同财富与遗产,基因信息是重要隐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应该保证公众对基因与基因研究的知情权,防止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确保基因安全。

  ⒊把握思路。

  ⑴从标题入手,结合关键信息,把握本文的结构并揣摩这种结构的意义。

  讨论,明确:文章标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二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据此,可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与目标(第1—2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第3—18段)

  ↙ ↓ ↓ ↓ ↓ ↘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读者先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概况,再通过条分缕析地介绍,使读者更清晰更具体地认识说明对象的`内涵和本质。

  文章从第3段到第16段,从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医学化、人文化主要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导向性意义,即给人类带来好处。具体表现为促进实验方式的改变和科学家素质的提升,促使生命科学更加成熟,获得更多的准确信息,有利于延长人的寿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触发人们更关注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文明。

  文章的17—18段,重点谈论基因组计划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安全影响,即它可能会造成的恶果。基因组信息一旦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会被滥用或错用,将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⑵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探讨文中提出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问题。

  既然自然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会造福于人类,也会造孽于人类;那么,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它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一梳理,并探讨这样阐述的意义。

  讨论,明确::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危害,显得全面而客观。作为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是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正义行为,所以本文阐述的重点在于基因研究的“好处”;但鉴于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基因研究的风险也是不容易忽视的重大问题,因此作者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其可能出现的危害,冷静而中肯,体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道德良知。

  ⒋感悟思想:

  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甚至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就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也就是说,凭借基因,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基础。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个问题应当辩证看待,基因图对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身体疾病暴发之前,能够通过基因图预先了解身体发展状况,以便有效控制和及早治疗。而基因图对于个体性格发展具有“双刃剑”性质,积极作用表现在个体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能够在后天环境中有针对性进行矫正和训练,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消极作用表现在个体预先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会夸大先天条件而不思改进,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从而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⒌辨明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除了运用恰当的说明结构,还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⑴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明确: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⑵本文有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应该说没有严格的下定义。文章的第一节是作诠释。

  追问:请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追问:如果将开头换成以上我们概括的定义,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报告,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总结:本文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取得良好的说明效果。如开篇运用下定义的方法,使人们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初步的认知,显示了科学的严谨和严肃。末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而在第十二段把人类比作“大家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显得轻松而有趣味,使文章张弛有度。末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使要说明的事理更稳固可信。

  ⒍形成共识:

  作者在文中说“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这是为什么?由此表明了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的意识?

  分组讨论,明确:作者认识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担心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者人类公敌手里,将导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会在语言上给生物恐怖主义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弹”的爆炸;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文性上远远超过曼哈顿原子计划,防患于未然。由此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人文意识,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会“造孽”。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引导,向着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努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之一。

  三、布置作业:

  ⒈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⒉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说明文第一板块“科学之光·探索与发现”的第二篇,属于自学选教课文。文本侧重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科学说明文的能力。本文的阅读也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以自读把握信息为主。

  目标要求:

  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继续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品格,并培养自己良好的素养。

  课时设置:

  1教时。

  过程:

  一、导入(本文的属性与教学要求)

  本文的属性——学术报告,演讲稿,所以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也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得条理清楚,纲目分明。学习中,要善于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二、解题

  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一--遗传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奥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人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l%的测序任务。本文作者杨焕明教授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三、指导阅读理解

  1、先自读课文,再和同学合作,试制作出作者演讲时放映的提纲幻灯片,再看看文章呈现怎样的逻辑结构。

  2、学生上讲台投影展示提纲幻灯片

  一、(1-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计划的意义。

  (一)规模化

  (二)序列化

  (三)信息化

  (四)医学化

  (五)产业化

  (六)人文化

  三、(11-18)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基因平等,需善待他人

  (二)遗传平等,需善待自己

  (三)基因属于隐私,需要尊重

  (四)促进人性文明、社会和谐

  1、知情权

  2、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归纳总结,纲目清楚。)

  3、浏览课文,看看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4、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第三是信息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学,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没有它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以至于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而且信息化又改变了整个生命科学,改变了实验对象存在的方式。今天的生物学实验可能大部分工作是分析序列信息。

  1、文中加点的“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物信息学和“把地球变小的网络”)

  2、文中加点的词语“质控”“组装”“递交”“分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以至于”表示递进关系。)

  3、文中加点的“可能大部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4、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序列需要借助了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06-1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06-1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学案设计11-17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设计11-01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11-01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苏教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