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0 05:19: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春晓》教学设计

  1、通过欣赏感受“春”的意境,想像音乐描写的春天的情景。

  2、聆听音乐,了解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感受音乐各个段落的变化。

  3、能够用色彩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和发展。

  重难点:

  感受音乐段落的情绪变化,想像春天的情景

  教具:教材光盘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乐曲的曲式结构。

  今天我们聆听维瓦尔弟的《春》,这首音乐是回旋曲。

  它的曲式结构是这样的:A-B-A-C-A-D-A-E-A。

  其中A是主题音乐,B、C、D、E分别为不同的插部。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告诉学生音乐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让学生通过字母的变化了解回旋曲的旋律呈现方式,希望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分辨乐曲的呈现方式,感受乐曲的呈现方式。

  二、了解音乐的主题乐句。

  唱音乐主题:听老师唱一唱,跟随老师唱一唱;

  聆听音乐主题,你觉得主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联想到春天的什么?

  再次聆听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并感受春的生机。

  找主题音乐,聆听全曲,如果听到主题音乐哼唱并举手表示。

  设计意图:简单的方法未必就不是好方法。主题音乐相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采用了教师范唱、学生模唱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一定的表象之后再聆听,说一说音乐带给你的春天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想像和体会。

  三、聆听各个插部。

  听后说一说,音乐的特征,想象可能是表现春天的那一种形象?

  聆听验证,并结合“生活实际——绘画色彩——音乐特征”三者的联系,为各个插部填上颜色,并说出理由,要求以音乐特点为主。

  设计意图: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建立在一种直觉的表达上,当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

  四、完整的聆听。

  1、通过录像观看聆听,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所用的乐器,聆听中观察每个形象分别用什么乐器表现,有什么特点。

  2、完整聆听,整体感受欣赏。

  设计意图: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

  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于第一个环节。自从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直截了当的告知,几乎从课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学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会扼杀学生的发展。可是将近三年的实践,不禁让我们思考:有时候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弯抹角呢?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学,路走得长吗?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生就了解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够感受到《春》是回旋曲这一点,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引以为豪的。(如有一张量化的表格来衡量该多好!)这一点从学生认真聆听的表情、态度和言语上体现的很明显。教案的实施过程中,三个教学班的纪律都非常好,课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题音乐的教学设计,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结构的介绍,直奔主题,比较省事、省时。了解主题音乐共安排了四个环节,唱——听——再听——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强感受,春天的音乐印象被牢牢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初听主题时都面带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说:“我觉得仿佛春天的万物都在复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徐阳说:“好像小草欣欣然张来了眼,小动物们在忙碌着,大家都很开心。”蒋紫嫣:“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游,很热闹。”……而寻找“春天”时,三个班的学生几乎全都能高举手臂,快乐的哼唱,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是建立在一种直觉表达上的,当你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在表现第二插部的音乐时,颜色感各不相同,那么不妨再来聆听一遍音乐,再次感受一下音乐的特征。学生都说这段音乐很柔和,很优美。交流中刘蕊同学来了个总结:“我觉得音乐很柔和,淡雅的颜色都很适合。”真让人心花怒放。

  这节课花了大约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欣赏《春》,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如果参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我显然是大大超时了,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注意的集中度来观察,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愿意继续聆听的感觉,相反,听完一遍,学生还会有所担心的、着急地恳求:“再听一遍!我们还要再听一遍!”究其原因,我觉得当学生觉得能够清晰的了解音乐要素,并且明白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也必将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兴趣。原因之二,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录像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这样的配备。

【《春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晓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02-02

春晓教学设计08-14

《春晓》教学设计06-14

《春晓》教学设计09-24

春晓的教学设计06-11

《春晓》教学的设计09-04

春晓音乐教学设计12-09

关于《春晓》教学设计08-16

春晓音乐教学设计08-23

《春晓》教学设计模板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