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砚冰(yàn)
弗(fú)怠(dài)
逾约(yú)硕师(shuò)
叩问(kòu)叱咄(chìdu)
俟(sì)卒(zú)
负箧(qiè)曳屣(x)
皲裂(jn)媵人(yìn)
衾(qn)绮绣(q)
容臭(xiù)烨然(yè)
缊袍(yùn)耄老(mào)
谬称(miù)廪稍(ln)
冻馁(ni)谒(yè)
贽(zhì)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造的(跟“真”相对)。(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慕略无慕艳意(羡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从当余之从师也(跟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书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名词))
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质非天质之卑(资质,名词)(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之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
【设计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⑴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⑵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⑴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⑵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⑶作者学习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⑴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⑵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⑶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并内化为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我继续坚持文言文以读为主,积累为重点的理念。并以板块的模式,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读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
2、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合作学习,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家高兴不高兴呀?(高兴)那就请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拿出你们的热情,勇敢的说出你们的见解,好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大)你们的热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学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回答的声音小)你们的热情老师没有感受到,能不能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和勇敢呀?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学时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学的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识读(咬文嚼字做积累)
1、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课文后停下来。(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的学生表现的特别好,不仅仅学习许多生字,而且通过交流,还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老师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的。好,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结识的字读两遍。(生齐读生字两遍)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我们可以制作知识积累卡把他们积累下来,如制成知识积累卡一(正音)(教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第二次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并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学生读书并勾画)(幻灯片)
师:我看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已经画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了,现在我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内讨论交流,疏通文句。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幻灯片)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师:我们的小组合作很成功,把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的翻译,把这篇课文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学生互相说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积累很重要,请同学们把重要的文言知识积累下来。如知识积累卡二—重点词、知识积累卡三—重点句子、知识积累卡四—通假字、知识积累卡五—古今异义词、知识积累卡六—一词多义。老师小结:刚才大家合作解读了本文内容,可见文言文并不难学。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再齐读一遍课文。
活动二:美读(时空穿梭获信息)(幻灯片)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鲜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让我们美美的听朗读示范,随着课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画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说一句话。(提示: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
师:通过对宋濂生活的了解,大家说一说宋濂求学苦不苦呀?
生:苦
师:好,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进入我们的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思读(只言片语说技法)(幻灯片)
思考:请试着从多个角度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求学艰难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1、特定背景2、故事情节3、人物描写4、借助他者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也可选择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的直接描写、借助文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对比及反衬等技法。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实,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体情节、情感的放大器,会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运用这些技法。(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活动四:悟读(追根求源思目的)(幻灯片)
师:刚刚我们一起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多种技法,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辛,目的何在呢?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的背景和文体特点会对我们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出示习作背景和文体介绍。)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幻灯片)
本文的体裁特点: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幻灯片)
师:下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看来作者写了此篇文章,充满了对后生的希望和鼓励,我们读来也受益匪浅,下面让我们转变角色,按下面的情景要求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此文给我们的启发。(学生写,并发言)(幻灯片)
A:“我”是宋濂——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老师总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活动五:背读(时时激励铭吾志)(幻灯片)
师:通过同学们不同角色的转化体验,我们更深刻的感悟到宋濂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课下请同学背诵这篇文章,让他的经历时时激励我们!(学生当堂成诵最好,不能就放到课下继续背诵)
三、作业
以马生的身份给宋濂写一封回信。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1)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2)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2.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同义复词
假借:借叩问:请教沃灌:浇洗叱咄:训斥,呵责欣悦:高兴,快乐
4、一词多义
⑴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②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③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④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⑤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①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代词,指书(走送之)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④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⑤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3)、患:①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①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②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⑸道:①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②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⑹至:
①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②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⑺质:①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②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⑻色:①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表修饰:(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时(或遇其叱咄)
②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
⑾慕:①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②羡慕(略无慕艳意)
⑿虽:①虽然(故余虽愚)
②即使(虽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4主人日再食(食:通“饲”,吃)
6、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八、布置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三、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课后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足之处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逐句翻译07-29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11-16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03-21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12-12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注释10-12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04-24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通用13篇)06-01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09-10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09-16